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疗卫生

黄连素新的药理作用有(黄连素的药理作用)

2022-11-05  本文已影响 584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黄连素又称小檗碱,是从黄连、黄柏、三棵针或其他含有小檗碱的植物中提取的一种异喹啉类生物碱,临床上一直作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抗感染药物使用,具有价格便宜、抗菌谱较广、疗效确切和毒副作用小等特点。近年来在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中发现黄连素在临床上还有许多新用途[1],具有降血糖、降血压、调节脂质代谢、改善心功能和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尤其在湿热性病证的治疗中临床效果满意。现结合相关文献及临床应用现状就黄连素在湿热性病证所表现出来的药性和功效进行探讨,以期为其防治湿热证提供中医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1?黄连素药物属性剖析
  1.1?黄连素与黄连性味、功效相近
  黄连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其根,中医认为黄连其性味苦寒、无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尤以清泄中焦湿热擅长,主治湿热中阻,脘腹痞满等,为治湿泄痢疾之要药,又善清心胃之火和肝热,《本草纲目》曰:“黄连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本草正义》亦言:“(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黄连素作为黄连的主要的提取物和有效活性单体成分,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研究发现黄连根茎中含有多种异喹啉类生物碱,其中以黄连素含量为主,可达7%~9%[2]。黄连素在临床上多制备成盐酸小檗碱片剂或胶囊使用,口服后与黄连一样性寒,入口极苦,不逊于黄连的苦味,虽然民间早有“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俗语,但品尝黄连素后,其苦寒之味绝不逊于黄连,说明黄连素与黄连具有性味同源的特点。目前黄连素多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等湿热性疾病,尤其由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引起的湿热蕴结型胃肠道感染性疾病,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的功效,抗菌效果非常突出。因此,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应用现状,笔者认为黄连素与黄连在性味、功效上具有一致性。
  1.2?黄连素与黄连主治病证基本一致
  在古代方药中,黄连已广泛应用于高热、时行热毒、口疮、痈疽、烧烫伤等各种湿热证、热证、寒热错杂的证候和各种血证。早在《神农本草经》上就有关于黄连的记载:“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辩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纵观古今各家之论,黄连与黄芩、葛根、甘草等相配伍,即葛根黄芩黄连汤,可用于泻痢身热,下利臭秽之证;黄连与白头翁、黄芩、秦皮等配伍,即白头翁汤,可用于泻痢脓血之证;黄连与白芍、阿胶等滋阴补血之药配伍,善清心胃之火,主治阴虚火旺、失眠心烦之证;而黄连解毒汤中,以黄连为君药,配合黄芩、黄柏、栀子,通导三焦火热下行,泻火并清泄热毒,药仅四味,方简效宏,用以治疗热毒壅盛三焦之证,历代有较多应用。上述以黄连为主药的古代名方都以防治胃肠道湿热证或与湿热相关的病证为主,目前与黄连素制备成的盐酸小檗碱片剂或胶囊在湿热型胃肠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范围基本一致,充分体现了黄连素也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连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炎、调节血压、降低血糖,抗心律失常等作用[2-3],而专门针对黄连素的药理实验也发现其在上述疾病中同样发挥作用,其主治病证与黄连基本一致[1]。尤其在胃肠道湿热证中,黄连素对各种致病菌种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可明显抑制白细胞的趋化运动,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抑制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用[4-5]。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表明黄连素与黄连在疾病谱的治疗范围方面基本一致,尤其对胃肠道湿热证的防治疗效确切。
 2?黄连素清热燥湿属性与湿热证
  湿热证泛指由湿热合邪所致的病证,正如薛生白《湿热病篇》里提到:“太阴内伤,湿邪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从脏腑病位上划分,湿热证包括湿热阻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肠道湿热或下焦湿热等证。现代医学中急性感染性肠炎、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和心律失常等疾病多具有湿热证型或与湿热痰浊等致病因素有关,尤其以高血压、高血糖、脂代谢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代谢综合征症候群与湿热证关系甚为密切。在代谢综合征中,糖脂代谢紊乱是其重要发病特征,而糖脂代谢紊乱与湿热痰浊等病理因素息息相关,中医认为膏脂等精华物质乃由水谷精微所化生,膏脂痰浊转运输布不利,湿热郁结,瘀浊阻滞,滞留营中而形成糖脂代谢紊乱为主的代谢综合征症候群。黄连素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对上述疾病上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研究[6-7]发现黄连素对代谢综合症引起肥胖、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有较好的疗效,还对湿热内蕴型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治疗作用与湿热证关系密切。冯大千[8]采用黄连素对80例室性早搏分型治疗后,发现黄连素对有实火的心火亢盛、痰热扰心证和有虚火的心阴虚弱证疗效较好,而对阳气虚弱证疗效较差,分析其原因可能与黄连素清热泻火、苦寒坚阴的作用有关。近年来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疗效观察[9-11],发现黄连素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应用中,药理作用广泛、疗效确切、使用安全,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究其原因,NAFLD多由过食肥甘厚味、过度安逸引起,患者多为肥胖体质,肥人多痰湿,易引起肝疏泄气机不畅,脾运化水湿不利,导致湿热痰浊蕴结肝胆和脾胃,易形成痰湿中阻或湿热蕴结之证。结合中医理论,笔者认为黄连素在抗脂肪肝作用与其清热燥湿的功效密不可分,清热燥湿是黄连素发挥抗脂肪肝作用的中医理论基础,其进一步的机制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3?展望
  传统中药强调药物之间的配伍和组方,讲究君臣佐使和整体辩证观,在临床上注重发挥中药复方多途径、多靶点的协同治疗作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药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成为中医药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如黄连素、葛根素和丹参酮等开发较为成熟的单体活性成分,在多种疾病的防治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目前对于中药单体活性成分的研究多以现代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忽略或淡化了传统中医药理论对中药单体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和功效的探讨,因此深入开展以上理论的研究对拓宽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的应用范围和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价值。黄连素作为黄连、黄柏等天然药物提取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其现代药理作用较为明确,但如何从中医理论探讨黄连素与有关疾病证治规律之间的关系,仍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笔者发现黄连素在湿热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中疗效满意,结合黄连素药物属性特点、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现状,笔者认为黄连素应与黄连一样具有苦寒性味和清热燥湿的功效,其在湿热蕴结型脂肪肝、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防治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任贻军,高逢喜.黄连素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50-51.
  [2] 舒华,向丽华.黄连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甘肃中医,2004,17(12):5-6.
  [3] 吴嘉瑞,张冰,张光敏.黄桓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1):160-162.
  [4] 许腊梅,孙丹莉,张予蜀.黄连素在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0,36(6):701-702.
  [5] 耿东升.黄连素的抗炎与免疫调节作用[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0,16(6):317-320.
  [6] 江焱.黄连素对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3):390-393.
  [7] 刘红樱,胡齐鸣.黄连素对2型糖尿病(湿热内蕴型)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3):12-14.
  [8] 冯大千.黄连素治疗室性早搏疗效与证型关系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03,19(3):12-13.
  [9] YANG Qin-he,HU Si-ping,ZHANG Yu-pei,et of berberine on expressions of uncoupling protein-2 mRNA and protein of hepatic tissue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rats[J].Chin J Integr Med,2011,17(3):205-211.
  [10] 刘礼乐,张少君,罗婵清,等.盐酸小檗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4 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1):2519-2520.
  [11] 白梅,任孟军,刘忠和.小檗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并血脂代谢紊乱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09,3(10):1215-1218.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
细胞内受体多为转录因子(信号转导和转录因子6在免疫组化中的作用)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