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疗卫生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最有特异性的标志物(系统性红斑狼疮最特异的标志物)

2022-11-05  本文已影响 394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不清,发病机制也尚未明确。一般认为是多因素的: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补体缺陷、b细胞和t细胞行为异常、细胞因子作用异常、细胞凋亡异常等。生物标记物可用来反映sle的病理过程及治疗状况,并可用于判断预后、展示疾病活动性及指导临床治疗。长期以来,抗dsdna抗体、补体活性和免疫复合物等免疫学检测一直是sle疾病活动性的经典标志。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大量新的sle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开始出现。本文从基因水平、细胞水平及血清水平就新出现的sle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作一综述。

  1 基因水平标志物

近来的研究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遗传因素在sle的发病中起决定作用。引起sle疾病的基因并非单一基因,而是包括多重基因,这些基因以级联或相互作用的方式启动疾病的发生。

  1.1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

  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的凋亡是机体维持免疫耐受的重要机制。fas/fasl和bcl2基因在细胞凋亡的信息传递中起重要作用,这些基因异常将导致凋亡异常。由于机体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凋亡异常,造成自身耐受平衡被破坏,从而导致sle的发生。

fas和fasl基因突变小鼠mrllpr/lpr和mrlgld/gld是两种自发性狼疮模型鼠,这两种小鼠均具有淋巴组织过度增生和类似于人类sle的症状,其根本原因在于lpl小鼠fas基因突变,而gld小鼠存在fasl基因突变。体内fas/fasl基因的突变导致无法传递凋亡信号,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积累和自身抗体产生,进而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as基因mrna,发现比正常人少63个碱基,突变的fas mrna使fas蛋白跨膜区丢失而不能表达在细胞表面,以可溶性形式(sfas)存在于体液中。

  sfas可与fas竞争性结合fasl,使fas介导的细胞凋亡减少,其结果是自身免疫反应细胞堆积,促进自身免疫病发生。courtney等[1]研究发现,sle患者血清sfas升高,其水平与淋巴细胞凋亡率及抗dsdna抗体滴度正相关。这提示sfas有可能作为sle的一个诊断指标。

bcl2基因是人们在研究b细胞淋巴瘤中发现的一种异常表达的原癌基因。它是一种细胞凋亡抑制基因,可以促进细胞生长,其功能紊乱与sle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有研究表明,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及b细胞表达的bcl2蛋白显著多于非活动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且bcl2蛋白的量与疾病活动性呈正相关。graninger等[2]用northern blot技术检测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cl2 mrna,24例受试对象中有19例高于正常对照的最高值。rtpcr检测也显示患者骨髓细胞bcl2水平增高。

  alvarado等[3]报道bcl2转基因鼠的淋巴细胞凋亡减弱,b细胞寿命延长,自身反应b淋巴细胞克隆选择性受抑,出现高球蛋白血症,产生抗多种核成分的自身抗体,发展为sle样综合征。而chan等[4]却发现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bcl2阳性淋巴细胞的比例显著少于非活动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因此,sle患者bcl2的表达究竟如何异常还需进一步研究。

  1.2 ⅰ型ifn系统

  目前大量研究表明,sle患者体内ifn信号通路上的基因及相应的编码蛋白普遍上调。提示ifn信号增强是sle的一个重要标志。

baechler等[5]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发现在sle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有23个ifn诱导基因显著性高表达,而且这些基因的高表达比抗dsdna抗体更能反映疾病的活动性。rozzo等[6]在对sle小鼠模型nzbxb6 f1的基因芯片表达谱研究中发现,ifn诱导表达的ifi202可能是sle易感基因,并认为ifi202有望成为治疗sle的候选药物靶点。此外,用重组ifnα治疗hepatitis感染,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时常出现抗核抗体、抗天然dna抗体,甚至出现类sle综合征[7]。这些结果都提示ifn信号通路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

ronnhlom等[8]认为ⅰ型ifn系统在sle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感染诱导产生的ⅰ型ifn能刺激机体产生b细胞,这种b细胞能够分泌抗凋亡细胞核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第二阶段:核自身抗原与自身抗体复合物组成了内源性ifnα诱导物,不断刺激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活化产生ifnα,形成恶性循环,维持自身免疫性t、b细胞的持久存在。

  2 细胞水平标记物

在sle发病过程中,自身抗体及机体遗传因素使调节正常免疫应答过程的机制发生障碍,t细胞和b细胞均发生功能异常,细胞的相互作用协同扩大至对多种自身抗原应答,使免疫病理过程向恶性循环发展。

  2.1 b淋巴细胞异常

  sle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表达有众多的自身抗体,这说明b细胞处于高度活化状态。近年来的研究发现sle患者中b淋巴细胞亚群也存在异常。b细胞亚群分析可以作为疾病活动性的生物标记。

根据是否表达cd5分子,b细胞分为b1淋巴细胞(cd5+)和b2淋巴细胞(cd5-)两个亚群。b2细胞主要产生针对外来抗原的单反应性抗体,包括igg和igm。而b1细胞则产生针对细胞自身抗原的多反应性抗体,主要为igm,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多项研究发现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b1细胞亚群的水平较非活动期sle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高,这可能与b1细胞亚群的异常激活有关。其可能的原因主要有:①th2细胞因子的激活对b1淋巴细胞亚群具有激活与扩增作用;②感染因素对b1淋巴细胞亚群的激活作用;③tcrγδt淋巴细胞对b1淋巴细胞亚群具有旁路激活作用;③b1淋巴细胞亚群的凋亡被抑制。sle中b1细胞显著增多,其产生的自身抗体可与自身抗原结合而导致sle的发生。

最近的研究表明cd27分子可作为记忆性b细胞的标志,并且浆母细胞(浆细胞的前体)的表面有高水平的cd27。还有研究显示,在成年sle的患者中cd19+cd20+cd27-的原始b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数量都有显著减少,而cd19+cd20-cd27high浆细胞在活动性sle患者中有明显升高,并且cd27高分泌型浆细胞(cd27high)的数量和频率与sle的活动性积分sledai及抗dsdna抗体滴度显著相关[9]。cd27high浆细胞克隆在sle临床症状持续期间增加而在有效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减少。这些结果显示cd27high浆细胞克隆增加,可能会成为监测sle疾病活动性的一个很有价值的生物学标志。

  2.2 t淋巴细胞异常

  sle患者的b细胞功能高度活化,从这一角度看sle是一种b细胞异常导致的疾病,但b细胞的高度活化是以t细胞异常为基础且在其诱导下产生的,所以确切地讲,sle更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疾病,t细胞在sle的免疫失调中起着主要作用。

th亚群功能异常与sle的发生和病理损伤密切相关。th1分泌ifnγ、il2和tnf等,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反应和迟发性超敏反应;th2分泌il4、il5、il6、il10等,主要作用于b细胞,刺激b细胞活化并分泌免疫球蛋白,参与调节体液免疫反应,辅助抗体生成。二者通过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相互调节,反向抑制,在免疫网络中发挥不同的生物学功能,一旦二者之间的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病理状态。来自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的证据表明,sle存在th1/th2平衡失调,表现为th2功能亢进而th1功能不足,从而出现b细胞过度活化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导致病理损伤。陈志强等[10]的研究表明,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h1型细胞因子il2和ifnγ mrna表达水平均较正常人低,th2型细胞因子il6、il10、il4、il13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人升高,这些细胞因子在血清水平也有相应表现。

crispin等[11]研究发现,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明显减少,此类细胞具有低反应性与免疫抑制两大功能,它的数量及功能异常均可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起抑制效应的cd4+cd25+细胞缺乏或低下,对b细胞的抑制减弱,b细胞功能亢进,从而导致sle的发生发展。在转基因小鼠研究也中发现,cd4+cd25+细胞能抑制b细胞自身抗体的产生。

另外,sle患者的t细胞表面分子也有较大变化。t细胞受体和膜表面分子表达异常(如tcr/cd3复合物)、信号传导途径异常、细胞因子分泌异常等,都被认为是t细胞参与致病的因素。cd40l和cd40之间的信号传导被认为是sle发病机制中重要的因素。多个研究均显示与其他疾病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相比,sle患者th细胞上活化的cd40l及可溶性cd40l表达升高。过度表达的cd40l与b细胞膜上的cd40结合导致b细胞活化,细胞表面表达活化的抗原、抗体类别转换起始[12]。这些都说明t细胞参与了sle患者中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的过程。检测异常活化t细胞的表面标志或者t细胞亚群变化是评价疾病活动性的方法。

  3 血清水平标记物

传统上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监控最为重要的两种抗体是抗dsdna抗体和sm抗体,但由于这些抗体的特异性、敏感性等原因,利用这些抗体进行诊断仍存在很多缺陷。

  3.1 抗核小体抗体

  近期研究证明,核小体是sle患者体内t、b淋巴细胞最主要的靶抗原。2000年amoura等[13]对596例患者用elisa进行了抗核小体抗体的检测及分型,发现抗核小体抗体igg3亚类与sle病情活动相关,并且是狼疮肾炎的标记性抗体。最近chaims等[14]对95例轻中度sle、48例类风湿关节炎、28例纤维肌痛综合征和95名正常健康人进行了抗核小体抗体测定,发现抗核小体抗体对sle的诊断敏感性(64.2%)高于抗dsdna抗体(51.6%),而且诊断特异性相似。抗核小体抗体与抗dsdna抗体可不同时出现,43%的sle患者2种抗体同时存在;21%的sle患者抗核小体抗体阳性,而抗dsdna抗体阴性;8%的sle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而抗核小体抗体阴性,这表明抗核小体抗体同样有利于sle的诊断,尤其在抗dsdna阴性的患者,检测抗核小体抗体更显重要,而且抗核小体抗体的出现早于抗dsdna抗体,这对sle的早期诊断更为有利。因此,可以把抗核小体抗体作为sle病情活动的生物标志物。目前国内已经有少数医院展开了抗核小体抗体的检测。

  3.2 抗c1q抗体

  补体系统在sle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阶段都有重要作用,而且它可能是自身抗体反应的靶点。传统上采用总补体ch50来监测sle疾病的活动性,实际上补体活化产物更能反映疾病的活动性。botto等[15]研究发现,c1q缺陷的小鼠容易发生类似狼疮的疾病。在mrllpr小鼠中,抗c1q自身抗体的升高与狼疮肾炎(ln)正相关,而且抗c1q抗体在sle病人及sle鼠模型中都有沉积。尽管大部分sle病人都有c1q免疫复合物沉积,但只有那些抗c1q自身抗体阳性的病人才有肾脏的损伤,这表明抗c1q抗体与ln的发生有很大关系[16]。几组研究显示,抗c1q抗体与ln的活动性相关,敏感度为44%~100%,特异性为70%~92%,这进一步提示抗c1q抗体检测可能会成为监测和预测肾脏疾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3.3 baff/april及其受体

  b细胞激活因子(baff)是1999年发现的肿瘤坏死因子配体家族中的新成员,它是浆细胞长期存活所必需的细胞因子,与sle发病密切相关。mackay等[17]发现过量表达baff的转基因小鼠发生类似sle的自身免疫疾病,其抗dsdna抗体水平甚至比狼疮模型(nzb×nzw)f1小鼠还高5~10倍。gross等[18]发现baff基因敲除小鼠的b2细胞严重缺陷,免疫球蛋白产生减少。sle患者血清中baff水平也明显升高,并与抗dsdna抗体的出现相关,因此在2003年acr会议上petri等建议将baff作为反映sle疾病活动性的指标。

增殖诱导配体(april)是1998年发现的肿瘤坏死因子配体家族成员,它与baff的胞外区有33%的同源性,并且二者竞争性结合受体bcma和taci。sle患者血清中april的水平也是升高的。april/baff与bcma/taci形成了双受体双配体系统,在sle发展中都起了重要作用[19]。

在判断疾病活动性、病情进展、治疗效果和预后的估计上,多种血清学检测指标联合使用要优于单一的检测指标。联合检测可以互相补充,减少假阴性,对提高sle的诊断水平及疗效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大量的研究筛选出了许多有望成为检测sle疾病活动性的生物标记物。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找到像甲胎蛋白(afp)对于肝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对于前列腺癌这样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以致于许多病例都是在出现组织损伤后才被诊断,延误了诊断和治疗的最佳时机。其中遇到的主要障碍有:①与sle相关的基因及表达产物同时与其他自身免疫病相关,特异性不高;②sle发病早期机体变化微小,病变产生的相关蛋白量很少,甚至无法检出;③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相信随着科研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完善,一定能够找出与sle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从而能针对性的设计药物,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courtney p a, crockard a d, williamson k et al. lymphocyte apoptosi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relationships with fas expression, serum soluble fas and disease activity [j]. lupus, 1999; 8(7):508513.

  2 graninger w b. transcriptional overexpression of the protooncogene bcl2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j]. wien klin wochenschr, 1992; 104(7):205207.

  3 alvarado c, alarcon riquelme m e, alcocer varcla j et al. participation of the bcl2 and fas molecules in experimental apoptosis of spleen b lymphocytes [j]. rev inves clin, 1997; 49(3):171178.

  4 chan y e t, ko s c w, lau c s. increased rate of apoptosis and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bcl2 protein i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from patients with activ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j]. asian pac j allergy immunol, 1997; 15(1):37.

  5 baechler e c, batliwalla f m, karypis g et al. interferoninducible gene expression signature in peripheral blood cell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lupus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3; 100(5):26102615.

  6 rozzo s j, allard j d, choubev d et al. evidence for an interferoninducible gene, ifi202, in the susceptibility to systemic lupus [j]. immunity, 2001; 15(3):435443.

  7 dallera m c, cardarelli p m, preston b t et al. type ⅰ interferon correlates with serological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sle [j]. ann rheum dis, 2005; 64(12):16921697.

  8 ronnhlom l, gunnar v a. an etiopathogenic role for the type ⅰ ifn system in sle [j]. trends immunol, 2001; 22(8):323329.

  9 jacobi a m, odendahl m, reiter k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circulating cd27high plasma cells and disease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j]. arthritis rheum, 2003; 48(5): 13321342.

  10 陈志强,李子仁,范 江 et al.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 [j].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9; 32(1): 35.

  11 crispin j g, martinez a, aicocervareia j. quantification of regulatory t cells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j]. j autoimmune, 2003; 21(3): 273276.

  12 amrie c, grammer, rebecca slota et al. abnormal germinal center reaction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emonstrated by blockade of cd154cd40 interactions [j]. j clin invest, 2003; 112(10): 15061520.

  13 amoura z, koutouzov s, piette j c. the role of nucleosomes in lupus [j]. curr opin rheumatol, 2000; 12(5): 369373.

  14 chaims a p, mcmillan s a, crockard a d et al. antinucleosome antibodies in the diagnosi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j]. ann rheum dis, 2003; 62(3): 272273.

  15 botto m, dellagnola c, bygrave a e et al. homozygous c1q deficiency causes glomerulonephritis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apoptotic bodies [j]. nat genet, 1998; 19(1): 5659.

  16 trendelenburg m. antibodies against c1q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j]. springer semin immunopathol, 2005;27(3):276285.

  17 mackay f, woodcock s a, lawton p et al. mice transgenic for baff develop lymphocytic disorders along with autoimmune manifestations [j]. j exp med, 1999; 190(11): 16971710.

  18 gross j a, dillon s r, mudri s et al. taciig neutralizes molecules critical for b cell development and autoimmune disease. impaired b cell maturation in mice lacking blys [j]. immunity, 2001; 15(2): 289302.

  19 meera ramanujam,wang x b,huang w q et 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elective and nonselective baff blockade in murine sle [j]. j clin invest, 2006; 116(3): 724734.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
最常用的维持性腹膜透析模式是(长期腹膜透析的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包括)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