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与猪伪狂犬病混合感染的诊断和防制研究
近几年,我国一些省市发生以体温升高为特征的猪高热病,严重影响了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高热病是由多种病原引起的以高热症状为主的非常难治的猪病,引起高热的病原很多,且发病往往不是由单一病原而是由多种病原引起混合感染,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在种猪场,影响种猪繁殖障碍的疾病已频频发生,而且出现两种以上繁殖障碍疾病的混合感染,造成种猪发情率降低、死胎率增高、活产仔数降低、公猪精液质量下降、精液量减少等繁殖障碍性症状,给养殖业带来很大影响。
2012年11~12月,对四川省南充市某猪场进行调查,该场出现猪蓝耳病与猪伪狂混合感染,种猪繁殖率大大降低,仔猪呼吸道疾病、腹泻、神经症状等频频出现,造成仔猪死亡率增高;生长、增重缓慢。
猪蓝耳病病毒(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是引发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原,由此引发的疾病具有隐性带毒、亚临床感染、垂直传播和持续感染的特征,它们的共同致病症状是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胎儿木乃伊,新生仔猪高死亡率;育肥猪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发热,呼吸困难,神经症状,生长迟缓,免疫力严重降低,极易继发其它病原感染;成年猪长期带毒、排毒而无临床症状。猪蓝耳病、伪狂犬病也是呼吸道病综合征的主要原发病原。这2种病毒临床上常呈混合感染,其表现多有相似之处,给临床鉴别诊断带来困难。
针对该场情况,采取猪场情况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分析比较、采用血清抗体、抗原检测等方法进行疾病诊断,然后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净化措施。
1病例
2012年11~12月,对四川省南充市某猪场进行调查,存栏母豬530头,保育仔猪1200头,培育猪700多头,种公猪35头,后备猪150头。保育仔猪在40日龄后发病,主要表现体温升高,采食下降,消瘦,被毛杂乱,腹泻,有的出现呼吸困难、神经症状等。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电解多维、氨苄青霉素治疗,效果不显著。
2猪场情况调查
2.1猪场连续6周的保育仔猪发病率22%,死亡率14%。
2.2调查近半年母猪繁殖情况如下:
2.3公猪精液检查
成熟公猪精液平均每次射精量由1月份的200毫升,每月逐渐下降,5月份达到150毫升,6月100毫升,7月80毫升。精液活力下降、形态异常。
2.4用药情况调查:
1~7月对种猪进行土霉素、头孢、青霉素等抗生素药品治疗,同时还用到调节内分泌的一些药物,但治疗效果不好。对仔猪已采用补液、抗生素治疗,但死亡率没控制,反而出现增加趋势。
2.5免疫情况调查
该场没有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工作完全是意气用事,没按阶段、时间进行免疫。具兽医反应猪瘟免疫注射在猪出生50天时免疫一次,配种前免疫一次,其它疫苗很少进行免疫。仔猪出生后50日龄才开始免疫。
2.6生物安全情况调查
猪场人员管理混乱:猪场没有专职兽医师、畜牧师;人员随便进出;工作人员进场只换衣服外套,洗澡时打多数情况没洗头;人员岗位没固定,各个猪舍人员随时换动。
消毒制度没贯彻:物质及其他东西进场没消毒;圈舍消毒不彻底;猪只转群没实行全进全出;拉饲料车和拉猪销售、转场车没分开;客户购猪车只用水简单冲洗就进场。
紫外灯使用不合理:药品房、员工洗浴放衣间紫外灯使用超过2个月。
饲料库房:饲料堆放不合理,没有按先进先出出饲料,有过期、霉败变质饲料;饲料进场后没有保证严格消毒;检查发现,过氧乙酸熏蒸消毒时浓度未达到消毒浓度,熏蒸时间不够。
药品使用、保管不合理:药品保管室里药品基本上堆放在地上,有些药已经受潮;发现有过期药品;疫苗存放温度太高(冰箱温度达到10度以上)。
3临床症状
仔猪40日龄后发病,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卧地不起,发热,体温40℃~40.5℃,喘气,被毛杂乱,个别发生腹泻,生长迟缓。偶见后肢跛脚。发病死亡的猪皮肤发白、消瘦。
哺乳仔猪及断乳仔猪症状严重,体温升高40℃~40.5℃,喘气,被毛杂乱,呕吐、下痢、厌食、精神沉郁,个别发生腹泻,有的眼球上翻,视力减弱,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有的仔猪耳阔、眼睑、臀部及后肢、腹下皮肤呈蓝紫色,部分仔猪奶头亦呈蓝色,后腹部皮肤毛孔间出现蓝紫色或铁锈色小淤血斑。继而有的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发抖,共济失调,间歇性痉挛,后躯麻痹,做前进和后退转动,倒地四肢划动。常伴有癫痫样发作或昏睡,触摸时肌肉抽搐,最后衰竭死亡。神经症状出现后1~2天内病死率可达100%,耐过仔猪生长迟缓,成为僵猪。2月龄以上猪症状轻微或隐性感染。
妊娠母猪,表现为咳嗽、打喷嚏、呼吸异常,以腹式呼吸为主。严重的患猪表现高度沉郁、呼吸困难,耳尖、耳边呈现蓝紫色。随后发生流产,多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母猪配种率降低。少数母猪表现为产后无乳、胎衣停滞及阴道分泌物增多。
公猪表现厌食、精神沉郁、打喷嚏、咳嗽、缺乏性欲、精液质量下降,精子出现畸形,睾丸肿胀、萎缩,丧失种用能力。
4病理变化
剖检五头仔猪。共同的病变表现在肺部。肺脏呈灰紫色,有轻度水肿,为温和到严重的间质型肺炎,有时有卡他性肺炎,死胎的体表在头顶部、臀部及脐带等处有鲜红到暗色的出血斑块。心脏表面呈蓝紫色,两头猪有心包积液,液体黄色,不透明。脑膜充血、水肿,脑实质有点状出血,肝脏肿胀,严重者整个肝脏呈紫黑色。肾脏肿大成纺锤状,表面全部为紫黑色,腹股沟淋巴结微肿,呈褐紫色到紫黑色。
5诊断
5.1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
几乎无免疫史;临床症状主要以呼吸道症状、繁殖障碍为主;病理变化以肺脏病变明显、有脑膜充血、水肿,脑实质有点状出血病变。肝脏肿胀,严重者整个肝脏呈紫黑色。肾脏肿大成纺锤状,表面全部为紫黑色,腹股沟淋巴结微肿,呈褐紫色到紫黑色。
5.2组织触片,显微镜检查
取五头仔猪的血液涂片,肺脏组织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肺脏触片显示明显纤维化,间质增宽,肺泡萎陷。
5.3细菌检查
无菌操作取病死猪脾脏、肾脏等组织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未观察到细菌。另无菌操作取病猪血液涂片镜检,未观察到任何虫体。
5.4病原检查
取四头仔猪的血液样品,肺脏、脾脏及淋巴结混合组织样品,进行猪瘟病毒RT-PCR、猪蓝耳病毒RT-PCR、猪伪狂病毒RT-PCR检测。结果在组织样品中检测到猪蓝耳病病毒,四份全部为阳性;检测到猪伪狂病病毒,四份全部为阳性;所有血液及组织样品中未检测到猪瘟病毒,样品全部为阴性。
5.5血清抗体检查
5.5.1材料与方法
检测仪器及试剂酶标仪购自美国伯腾(BIOTEK)公司;冷冻高速离心机购自珠海黑马医学仪器公司;各种规格移液器购自德国Eppendorf公司;猪蓝耳病抗体、猪伪狂犬病gE(野毒)抗体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爱德士(IDEXX)公司。
5.5.2血清来源2011年11月自猪场采取血液样本70份,其中公猪10份,妊娠母猪20份,哺乳母猪10份,后备母猪20份,育肥猪10份,20日龄仔猪10份;用加冰块的泡沫箱密封运送到成都市四川新希望集团动物传染病诊断中心实验室,4℃下自然凝固,离心分离血清,检测血清中的伪狂抗体和蓝耳病毒抗体。
5.5.3检测方法待检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伪狂抗体和蓝耳病毒抗体水平。具体检测操作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
6结果
根据仔猪、种猪病史调查、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诊断为猪蓝耳病与猪伪狂混合感染。
7防治方案
7.1加强场内人员的培训:首先培训员工生物安全意识,争取2个月出场一次,进场时,洗澡換衣、必须洗头;穿场内衣服;按要求可以带进场的东西必须严格消毒;场内各岗位人员不能到处乱窜。同时还需培训各岗位的工作职能和技术要求。
7.2加强基础免疫。在做好猪瘟免疫的基础上,对未发病猪群进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伪狂犬病等疾病的预防免疫。根据猪场情况制定免疫程序:
7.3仔猪药物预防方案:仔猪35日龄起,每吨饲料添加10%氟苯尼考500克+电解多维500克,每吨饮水添加双黄连口服液1000毫升,连续7天。
7.4早期发病仔猪立即隔离,注射氟苯尼考、维生素C,饮水添加双黄连口服液。无治疗价值的猪及时淘汰。
病死猪深埋,用消毒剂消毒猪舍和环境,粪便发酵后掩埋。严禁散养禽类,防止犬、猫进入猪场。
7.5加强发病猪场的净化(净化技术要点):保证各个阶段猪只的合理营养供给,不使用霉变和劣质饲料。饲料进场后严格消毒。
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圈舍每天打扫两次,及时清理粪便,避免产生过多有害气体污染环境。每隔两天对圈舍过道用2%氢氧化钠溶液喷洒消毒;固定每个猪舍的用具,并保证每次用后清洗消毒。
空圈舍先清理积粪,冲洗干净,然后用消毒液消毒,空栏至少3天以上再转入猪只,并且保证全进全出。
做好密度、通风、冬天保温及夏天降温管理。夏天母猪舍和公猪舍都采取水帘式降温和排风扇抽风抽湿的方法,让猪只处于舒适的环境。
采取全进全出、自繁自养,种猪、育肥猪分开饲养,相对隔离。转猪车和饲料车严格分开使用。进场车必须按规定程序冲洗、消毒。
加强抗原监测工作:每月:采大于15日龄的产房仔猪,采2~4月龄的保育及培育一期猪,采30~33周龄的后备猪血液检测抗原。(需采不正常的猪,如呼吸系统问题、消瘦等,不包括外伤、跛腿。)
净化期间,猪转群前,采血作抗原检测,阳性种猪及时淘汰;选留阴性仔猪作后备猪。对种公猪精液进行检测,用阴性公猪精液配种,淘汰阳性公猪。
加强免疫抗体的监测工作:采10头健康15周龄猪血样、采10头健康33周龄后备猪血样、采10头成熟种母猪血样、5头种公猪血样,进行免疫抗体检测。当免疫抗体达不到免疫水平的,进行补免。
8结论
通过对猪场猪发病临床症状检查、病理变化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分析,确定该场发生了猪蓝耳病与猪伪狂混合感染。随后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和净化措施,两周后仔猪发病减少,种猪逐渐生产性能提高,生产逐渐恢复正常。
作者:李彩虹
第2篇:猪狂犬病与李氏杆菌病的鉴别诊断
动物发生疾病,主要有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引起猪出现神经症状的疾病比较多,如链球菌感染、猪伪狂犬病、脑脊髓炎、先天性震颤、维生素A缺乏病、低血糖、铁中毒、有机磷中毒、狂犬病、水肿病、李氏杆菌感染、破伤风等等,既有传染性疾病引起的,也有寄生虫引起的,还有营养缺乏引发的,而传染性疾病引起的神经症状比较多。现就传染性疾病猪狂犬病和李氏杆菌病的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1基本相同特征
这两种疾病的发生都呈散发状,发病率相对较低。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如异常运动、转圈、共济失调、步态蹒跚、不全麻痹、四肢滑动、犬坐、角弓反张[1],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2狂犬病
猪的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发病比较急,呈致死性,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和神经症状。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是一种负链RNA病毒;病毒粒子直径65nm~80nm,长度130nm~240nm[1],形状类似子弹,表面的突起是由糖蛋白组成的,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造成神经毒性,因此临床表现为神经症状。狂犬病毒主要感染脊椎动物,其中家兔犬科动物易感,狂犬病毒感染动物后大量存在于动物的脑部组织、唾液腺和唾液中。猪得本病的原因主要是被患犬俗称“疯狗”咬伤引起,潜伏期12d~120d,突然发作,出现兴奋、共济失调、肌肉痉挛、乱跑;口齿表现为急速咀嚼、流涎,恐水,有时有神经质,突然听到声响暴躁,急速冲击。
3李氏杆菌病
猪的李氏杆菌病是由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引起的人和动物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本菌呈短杆状,大小0.4μm~0.5μm×0.5μm~2.0μm[2],两端钝圆,多单在,有时排列V字形或者短链;本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无芽孢,也不形成荚膜,在25℃下培养后产生周边鞭毛,具有一定的运动性。培养一般需要氧气,但没有氧气也能生长;在普通的营养琼脂可以生长,营养高些的培养基生长更加旺盛。本菌耐酸不耐碱,抗干燥能力较强,细菌在干燥的粪便中可存活2年。本菌一般也是经伤口感染,侵入动物机体体后表现为细胞内寄生,在黏膜上皮细胞以及肝脏等细胞中大量繁殖,可引起全身性的败血症、脑膜炎等症状。
4鉴别诊断
这两种疾病有许多相同的临床症状,但是狂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李氏杆菌病是由细菌引起的,因此在临床诊断时,病原分离需要向两个方向进行。狂犬病一般使用体外培养的细胞——BHK细胞[3],使用基因扩增PCR检测;李氏杆菌则需要使用营养琼脂平板进行细菌分离。狂犬病一般有犬咬伤的病史,有恐水状,症状主要是狂躁、神经症状更加明显;而李氏杆菌的神经症状轻。狂犬病有健康猪皮肤黏膜损伤,接触病畜的唾液传播,有被病犬咬伤的病史。李氏杆菌可能是经消化道、呼吸、眼结膜以及损伤皮肤传播,龋齿类动物是本菌的宿主,任何年龄的猪均可以感染,生长育肥猪感染后发病比较严重。狂犬病临床症状表现为缺乏沉郁期,一旦发病即表现为发热、颤抖,步态僵硬,可见兴奋、横冲直撞,有噪声的时候明显出现惊厥,主动攻击人和动物,后期麻痹死亡。李氏杆菌病主要见于仔猪,盲目行走,有的转圈运动,呈现败血症,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逐渐转为不吃食,消瘦,机体机能减退,最后皮肤发绀,腹泻症状明显,其他猪也发病,怀孕母猪流产。狂犬病解剖病理症状主要是脑膜肿胀出血和充血,其他脏器未见明显的变化。李氏杆菌的主要解剖症状为脑膜有的出血,脑脊液出现炎症变化,肝脏坏死,死亡后血凝不良,明显的败血症。狂犬病治疗时无任何有效的治疗方案,最后全部死亡。李氏杆菌治疗时可使用磺胺类药物[4],前期一般效果都比较好。
5预防治疗
狂犬病没有治疗痊愈的可能性,确诊后不必治疗,直接淘汰,安乐死最直接,减少动物痛苦,注意消毒和防止疾病传播。李氏杆菌一般是细菌感染脑膜引起的神经症状,本菌一般没有耐药性,常见的药物都可以杀灭该细菌,使用能够通过脑膜的磺胺类药物一般可以治疗,基本能痊愈。狂犬病和李氏杆菌病都是散发性的疾病,在治疗上采用个体治疗方案,一般怀疑这两个病不会混淆,在区别诊断时可以使用磺胺类药物。
狂犬病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属于人兽共患传染病,可以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压力。狂犬病每年在全世界大量散发,是一个公共卫生的难题,预防的关键是处理野狗,及时检测,扑杀野狗,建议政府实行强制免疫,以减少人员的感染。李氏杆菌的预防需要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搞好卫生,杀灭老鼠,防止饲料、饮水污染,注意人员的防护。李氏杆菌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污染人类的食品,具有公共卫生意义,国际上的食品贸易一般都是需要进行李氏杆菌的检测。
作者:马有翔
第3篇:规模化猪场伪狂犬病防范措施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伪狂犬病病毒在病原分类上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猪伪狂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近年来我国猪的感染率和发病率有扩大蔓延的趋势。规模化猪场一旦发生本病,危害较大。笔者长期在基层工作,根据多年工作经验,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和产仔旺季多发。往往是分娩高峰的母猪场首先发病,發病猪主要在15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最早日龄是4日龄,发病率髙达98%,死亡率85%左右,随着日龄的增长,死亡率可逐渐下降,成年猪发病轻微,母猪多呈一过性或亚临床感染,极少死亡。猪是伪狂犬病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对猪危害甚大。可致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及胎儿干尸化。对初生仔猪则引起神经症状,出现运动失调、麻痹、衰竭死亡,病死率100%,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但可引起呼吸道症状。
病猪、带毒猪及带毒鼠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从病猪的鼻分泌物、唾液、乳汁和尿中排出。
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或间接接触,还可经呼吸道粘膜,破损的皮肤和配料等发生感染。妊娠母猪感染本病可经胎盘侵害胎儿,泌乳母猪感染本病在1周左右乳中有病毒出现,可持续3-5d,此时,仔猪可因哺乳而感染本病。本病潜伏期一般3-6d,短者36h,长者达10d。
二、临床症状
本病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新生仔猪发生脑脊髄炎,表现神经症状及侵害消化系统,乳猪死亡率髙、妊娠母猪出现流产、死胎和呼吸系统症状(无奇痒)。
2周龄以内的发病仔猪最初眼眶发红,闭目昏睡,紧接着病仔猪体温升髙达41-41.5℃,精神沉郁。口角有大量泡沫或流出唾液,有的病猪呕吐或腹泻,内容物为黄色,初期以神经紊乱为主,后期以麻痹为特征。最常见的是间歇性抽搐、癲痫发作、角弓反张、盲目行走或转圈,或呆立不动。
出现神经症状的仔猪死亡率可达100%,发病后耐过的仔猪往往发育不良或成为僵猪。
3-4周龄仔猪症状基本同上,但病程稍长,多便秘,病死率可达40-60%。被毛凌乱、不食或食欲减少、耳尖发紫,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低于15日龄以内的仔猪。耐过的仔猪常有后遗症,出现偏瘫或发育受阻。2月龄以上小猪常表现症状轻微,表现一过性发热,咳嗽,便秘,流鼻汁、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有的病猪呕吐和腹泻,有的呈“犬坐”姿势,多于3-4d恢复。如体温继续升高到41℃以上,则呼吸短促、出现神经症状。
母猪有时出现厌食、便秘、震颤、惊厥、视觉消失或结膜炎,有的分娩延迟或提前,有的产下死胎,木乃伊胎或流产,产下的仔猪初生体重小、衰弱,衰弱胎儿多在2-3d后死亡、流产发生率为50%。
三、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呈多样性,一般无特征性病变。鼻腔呈卡他性炎症变化,咽喉粘膜水肿,肺水肿有出血点,淋巴结充血,肾颜色浅,有针尖状出血点,病程长者肝脾表面有多量针尖状白色小坏死点或结节,有时肝脏表面有大量纤维素渗出而形成伪膜,如有神经症状,脑膜明显充血,出血和水肿,脑脊髓液增多。
四、诊断
根据病猪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综合分析,如病猪体温升高,新生仔猪发生脑脊髓炎,表现神经症状及消化系统障碍,乳猪死亡率高、妊娠母猪出现流产、死胎和呼吸系统症状(无奇痒)。病猪口吐白沫,肝有白色坏死和发病日龄可作初步诊断。但应注意本病不易与猪瘟、蓝耳病、细小病毒、乙脑等病区别,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
五、防治
1.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对感染发病猪可注射猪伪狂犬病髙免血清,同时配合黄芪多糖等中药制剂进行治疗,对断奶仔猪有明显疗效,可明显降低发病猪的死亡率;对未发病的受威胁猪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以提髙猪只抵抗力,减少发病,最大限度降低经济损失。
2.预防
本病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疫苗能有效地控制猪伪狂犬病,使养猪生产者获得经济效益。
从未发病的健康猪场最好采用灭活疫苗免疫,初产母猪产前42d和产前28d各注射1次,经产母猪只要在产前28d注射疫苗1次即可。如果是污染猪场,除了产前母猪注射灭活疫苗外,母猪分娩后,仔猪断奶后还应注射一次伪狂犬病弱毒疫苗。同时每隔3-4周检疫一次,直到两次检验全部阴性为止。
疫苗的使用方法:对所有的种猪包括公猪、怀孕母猪、哺乳母猪都可肌肉注射1头份(2ml),每4个月注射一次,每年注射3次,对初生仔猪可以通过滴鼻免疫,每头仔猪滴半头份(1ml)。
六、加强饲养管理
对新引进的猪只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引进后要隔离观察,抽血检验,对检出阳性猪要隔离饲养,育肥后淘汰,不可做种用。
种猪要定期进行灭活疫苗免疫,育肥猪或断奶猪也应在2-4月龄时用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免疫,如果只免疫种猪,育肥猪感染病毒后,会不断向外排毒,直接威胁种猪群。
规模猪场要制定消毒措施,定期进行严格的消毒,最好使用2%的氢氧化钠(烧碱)溶液或酚类消毒剂。
消灭鼠类对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要在猪场内要进行严格的灭鼠工作,防止因鼠类带毒而导致传播疾病的危险。
作者:刘国庆
第4篇:猪伪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1临床表现
病毒侵袭导致猪肝脏的胆汁分泌功能亢进,突然增多的大量胆汁刺激十二指肠和幽门壶腹部,病猪在临床上会表現出胃肠痉挛和粪便发黑,阵发性腹痛,频频排便,怒责、采食量下降,体温39.3~41.7℃的一系列症状。进入4~10天的感染中期,由于十二指肠和幽门壶腹部的持续痉挛,幽门凸红肿、溃疡,形成胆汁排泄障碍和向胃部的逆向流动;同时,由于持续增殖的病毒对外周淋巴的侵袭引起的全身发热,水排泄增强,继发胆汁浓稠,胆囊内壁充血、出血和胆囊壁水肿增厚、溃疡等炎症性变化。与此同时,大量胆汁进入胃内,打破了猪胃内容物的酸碱平衡,胃内容物pH值的上升,直接引发患病猪发生呕吐。pH值偏高的胃液长时间浸润,一方面使得胃神经发射功能麻痹,呕吐很快停止,病猪呈现采食量下降特征,这是饲养密度过大或者观察不及时,个体发病后不易被及时发现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贴近胃壁的高pH值胃液直接损伤胃底黏膜,引起胃底部充血、出血、溃疡或穿孔、胃痛,形成饲养中常见的发病初期病猪有食欲但采食量下降,或者呈间断性采食(即食欲正常,添加饲料时猪反应明显,但是采食数口后即停顿下来,稍后继续采食,并再次发生采食停顿),有排消化不良性稀便或粪便发黑的现象。到了10~15天(部分单一性病例可达20天)的感染中后期,由于胃底部损伤严重,患病猪采食量下降至正常采食量的1/8~1/5,甚至拒绝采食。此时由于胃痛,多数患病猪发生明显的卧姿改变,即从右侧着地躺卧变为腹卧。
夏秋高温季节,病猪前肢前伸,呈典型的“犬匐状”卧姿;冬春寒冷季节,则表现为四肢蜷曲的“蜷卧状”卧姿。粪便从前、中期的消化不良性稀粪(俗称“过料”)变为水样稀便,部分病例由于采食极少,甚至停止排便。部分脑部病理变化明显病例,发生抽搐、震颤、后躯麻痹(左右摇摆和站立困难、犬坐状)或排便失禁;部分神经质病例,由于吻突发痒,频繁拱地、蹭痒,表现吻突上部分受力点呈现特有的绿豆或黄豆大小的淤血斑,或吻突的顶部皮肤呈浅黄色角质化、充血、蹭伤性出血等病变。
母猪多数早期无明显症状,体温38.8~39.8℃。感染5~10天,部分母猪出现呕吐;发生早产,部分敏感兴型体质的妊娠母猪发生早产,怀孕期缩短9~10天不等(多数3~5天);多数表现为产弱胎、死胎、木乃伊,胎衣腐败变黑的,多数妊娠期延长,一般延长2~3天(极少数个体妊娠期延长5天,甚至5天以上);部分妊娠后期感染母猪表现为临产前4~6天和分娩后1~5天渐进性采食下降,甚至直接发生食欲废绝;断奶后配种母猪以隐形流产为主要特征。
2治疗
2.1单一性伪狂犬病感染病例的治疗
该病毒具有疱疹病毒的一般特征,颗粒较大,直径150~180nm,然后使用中药治疗,或试用生物制品(干扰素、免疫球蛋白仅限于在本场猪群试用的自家血清等)+抗病毒药物治疗。在治疗的同时,使用0.5%~1%的氢氧化钠液喷洒消毒猪舍和用具。
2.2混合感染病例的治疗
混合感染病例应结合感染的病种采取措施。通常对多种病毒混合感染病例采用紧急免疫+支持性治疗+辅助治疗的办法。支持性治疗包括控制肺部感染,调整胃部环境;辅助性治疗包括消除脑部炎症,补充电解质和激活副神经,驱虫等,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病例的实际情况和病理阶段灵活处置。
2.3感染伪狂犬病母猪所生仔猪的治疗
尽早哺乳,使仔猪通过母乳获得母源抗体,3日龄滴鼻(4mL稀释液解冻后,每个鼻孔滴2滴或喷雾0.2mL),7日龄使用干扰素,11~19日龄接种基因缺失弱毒苗。这四项措施可以提高染疫母猪所生仔猪的育成率,各地可尝试运用。
2.4后期治疗
由于该病病例多数表现胃部的损伤(充血、出血或非出血性溃疡、穿孔),治疗过程中所用药物对胃内容物pH值的影响,在疫情蔓延趋势得到遏制,发病个体发热、呕吐、腹泻、颤抖等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后,食欲仍然很差或采食废绝的病例,可使用下述方法处置。视体重大小灌服或喂服纯酸牛奶30~100mL,连续2~3天,每天2~3次。母猪每次灌服200mL。从第2天开始,每次在酸奶中添加粉碎的酵母片5~10片,胃酶片2~5片。在灌服酸奶的同时,给病猪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维生素B1,每天1~2次,用量视猪体重大小决定。
对采取上述措施后仍然拒绝采食的病猪,可灌中成药“藿香正气水”或“十滴水”,刺激胃神经。
作者:崔学姣等
第5篇:某规模化猪场猪伪狂犬病血清学调查
1材料与方法
1.1猪血清样品
2015年10月,按种猪100%、后备猪10%、仔猪、育肥猪2%的比例采集鹤峰县某猪场猪血清样品共716份。
1.2检测试剂盒
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gB抗体检测试剂盒,PRVgE抗体检测试剂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古典猪瘟病毒(ClassicalSwineFeverVirus,CSFV)抗体检测试剂盒均为美国IDEXX公司产品,购于北京爱德士元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检测方法
所有样品检测工作均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胚胎及分子育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进行,检测方法和结果判定均严格按照IDEXX公司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结果
2.1不同猪群的PRVgB抗体检测结果
对采自鹤峰县某规模化猪场的716份血清样品进行PRVgB抗体检测,结果发现所检716份血清样品PRVgB抗体平均阳性率为90.92%(651/716),其中种母猪、种公猪的PRVgB抗体阳性率最高,均为100%(350/350、16/16);育肥豬的PRVgB抗体阳性率最低,为78.07%(89/114);后备母猪、后备公猪及仔猪的PRVgB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2.76%(96/116)、89.29%(25/28)和81.52%(75/92),见表1。
2.2不同猪群的PRVgE抗体检测结果
对不同猪群PRVgE的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所检716份血清样品PRVgE抗体平均阳性率为7.82%(56/716),其中种母猪、种公猪的PRVgE抗体阳性率最低,均为0(0/350、0/16);育肥猪的PRVgE抗体阳性率最高,为19.3%(22/114);后备母猪、后备公猪及仔猪的PRV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4.66%(17/116)、7.14%(2/28)和16.3%(15/92),见表2。
2.3不同猪群PRRSV抗体检测结果
对采自鹤峰县某规模化猪场的716份血清样品进行了PRRSV抗体检测,结果该猪场PRRSV抗体平均阳性率为87.71%(628/716),其中PRRSV抗体阳性率最高的是种公猪,为100%(16/16),育肥猪的PRRSV抗体最低,为71.93%(82/114),种母猪、后备母猪、后备公猪及仔猪的PRRS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75%(345/350)、81.03%(94/116)、82.14%(23/28)和73.91%(68/92),见表3。
2.4不同猪群CSFV抗体检测结果
对采自鹤峰县某规模化猪场的716份血清样品进行CSFV抗体检测,结果该猪场CSFV抗体平均阳性率为83.24%(596/716),其中CSFV抗体阳性率最高的是种公猪,为93.75%(15/16),育肥猪的CSFV抗体最低,为69.3%(79/114),种母猪、后备母猪、后备公猪及仔猪的CSF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3.14%(326/350)、78.45%(91/116)、71.43%(20/28)和70.65%(65/92),见表4。
3讨论
自2011年年底以来,由猪伪狂犬病变异株引发的疫情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暴发,该疫情主要引发架子猪和育肥猪出现典型的呼吸道症状[1-8]。据报道自从华北地区有伪狂犬野毒阴性猪群出现快速转阳后,在河南、山东、浙江、上海以及江西等多地陆续发生猪伪狂犬病变异株疫情[9-10]。此次调查研究采用种猪全部采样、其他猪群按比例采样的方式,来检测该场不同猪群PRV的免疫抗体与野毒感染抗体。通过对采集的血清检测分析发现,该猪场种猪PRV野毒株阳性率为0,而后备公猪、后备母猪的PRV野毒株的阳性率分别为14.66%(17/116)、7.14%(2/28),明显高于种公猪和种母猪。这与戴爱玲等调查的闽西南地区部分规模化猪场猪伪狂犬野毒感染的结果不同[11],他们的调查结果是母猪、公猪的感染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该场比较重视种公猪、种母猪及后备公猪、后备母猪的免疫有关。
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本病的重要手段。但研究发现,疫苗免疫常常不能阻止病毒的增殖和感染的发生,这可能饲养管理水平、免疫程序及其他免疫抑制病的感染有关。本研究中,PRV野毒感染率高的猪群,其PRRSV及CSFV的免疫抗体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否是由于PRV的感染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而产生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当前,在该病的流行地区接种疫苗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危害,但仅依靠疫苗仍然不能消灭该病。因此,建议猪场针对自身的生产实际,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按计划进行疫苗免疫,能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率。
制定科学的控制和净化方案是预防猪伪狂犬病的最根本措施。对种猪群、后备种猪群PRV野毒感染抗体定期进行检测,及时淘汰阳性种猪;对仔猪PRVgE、gB抗体定期进行监测,根据PRVgB抗体监测结果制定合适的免疫程序;发现PRV野毒株阳性猪,及时隔离、淘汰,逐步建立PRV阴性猪群。
作者:杨年信等
第6篇:狂犬病疫苗的预防接种反应和处理分析
人类的狂犬病主要是由于被唾液中含有狂犬病毒的动物抓伤或咬伤后,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伤口,粘膜受到感染所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治疗狂犬病的方法,狂犬病的死亡率几乎是100%,日常生活中除了加强犬类的管理外,及时接种狂犬疫苗是预防狂犬病发作的主要手段。患有急性疾病、免疫抑制剂、或者过敏体质的预防性接种人群,要保证近期不会有接触传染源及狂犬病毒机会的前提下,可以推迟接种疫苗。狂犬病的发生和咬人动物的种类、受伤者的年龄、所含病毒株的毒力强弱、进入人体内的病毒量等有密切的关联,在没有注射狂犬疫苗的情况下被动物咬伤也可能不会发生狂犬病毒的感染。狂犬病疫苗是人类在被动物咬伤后避免感染狂犬病的有效手段,或者在婴幼儿时期注射的预防感染狂犬病的一类疫苗。本次随机抽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入院接种人群100例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和分析全程5针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进一步制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治疗处理的方案提供有利的数据和资料,并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被咬后入院接种狂犬疫苗者100例作为调查研究对象,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25~35岁,平均年龄为(27.36±5.1)岁,调查和分析接种者的性别、年龄、接种日期、受伤日期和受伤的程度、注射狂犬病人体免疫球蛋白状况、注射疫苗后的不良反应等,所有接种者各项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疫苗的种类和接种方法接种疫苗的100例被犬类咬伤患者均选用巴斯德精制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规格为1ml/安瓿,效价≥2.5IU,所有疫苗都经过冷藏储运。所有被犬类咬伤患者在接种前处理好伤口,并实施五剂免疫程序,分別在第0、3、7、14、28d依次各注射1剂疫苗,通过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并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接种前对所有患者的过敏史和禁忌症进行详细了解,有过敏症患者提前口服抗过敏性药物。并告知患者在接种狂犬疫苗期间不能饮酒、吸烟、吃海鲜和喝茶等注意事项,以及在接种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全程观察接种5剂疫苗发生不良反应状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
1.3统计学方法各项记录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总数据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取?字2检验;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比较和分析不同疫苗接种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分为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被犬类咬伤后接种疫苗者均以单纯发热的不良症状为主,进行五针全程接种后狂犬病疫苗接种后产生不良反应10例,不良反应率为10%,其中发生局部不良反应6例,不良反应率为6%,全身不良反应4例,不良反应率为4%。1例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第1针次,不良反应率为1%,4例发生不良反应在第2针次,不良反应率为4%,4例发生不良反应在第3针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例在接种第4针次时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1%,第5针没有发生不良反应。在发生不良反应时进行对症治疗和抗过敏性处理后所有患者能顺利进行全程接种,全程免疫接种率为100%。
不良反应类型有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其中局部不良反应具体表现为注射部位局部出现红肿、瘙痒、硬结,其中红肿1例、瘙痒3例、硬结2例,这6例局部反应患者经过热敷处理,24h内局部不良反应症状消退。全身反应具体特征是接种后24h内体温超过37.5℃伴有发热症状,或产生过敏性皮疹现象。其中发热患者2例,产生过敏性皮疹患者2例,经过降温和抗敏性治疗后均能顺利全程接种。
被咬伤后的患者采用全程五针狂犬疫苗接种方案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较小,其中第2针和第3针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较第1和第4针次较高,但反应程度较浅,不会对生命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在接种全过五针疫苗过程要注意及时对发生不良发应患者进行对症治疗或抗过敏性治疗,接种前摇匀疫苗并缓慢注射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率,提高全程5针接种的效率。
3讨论
被犬类咬伤的健康者进行免疫接种时,应该按照0、3、7、14、28d分阶段注射疫苗来预防狂犬病的发作,或者也可采取按天注射3针,1年后加强1针,以后每隔1~3年再加强1针的方式接种狂犬病疫苗[1]。在接种疫苗开始的7~10d会出现中和抗体现象,进行5针免疫后才能起到免疫作用[2]。被犬类咬伤患者应该在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狂犬疫苗疫苗,若有幼儿应在大腿前外侧区肌内注射。在接种疫苗过程中会伴随着注射部位疼痛、瘙痒[3]。红肿和硬结等不良反应出现,严重者甚至引起局部水肿或者淋巴结肿大症状[4]。临床上普遍使用精制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和精制地鼠肾细胞疫苗两种类别的疫苗,两种疫苗因为经过纯化,具有杂质白且极少优点,在接种疫苗时部分免疫者会发生轻微的不良反应,但是发生的概率是极低的。
被咬伤者在24h内必须接种狂犬疫苗,并在第0、3、7、14、28d各肌注疫苗1ml,要完成全过程的疫苗接种。重度咬伤患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大剂量接种疫苗。狂犬病疫苗仅有6个月的有效期,如果6个月后又被犬咬伤,还需再次注射疫苗[5]。被重度咬伤者要肌注2ml的疫苗。但对于伤口深度超过1cm的严重咬伤者,在伤口及周围注射抗狂犬病免疫血清,以提供早期的保护性抗体。在接种全过5针疫苗过程要注意及时对发生不良发应患者进行对症治疗或抗过敏性治疗,接种前摇匀疫苗并缓慢注射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率,提高全程5针接种的效率。
作者:程叶平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