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疗卫生

晚发性婴儿缺乏症例治疗体会与感悟(晚发性婴儿缺乏症例治疗体会)

2022-11-05  本文已影响 367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目的:加强对晚发性婴儿Vit K缺乏症的认识,尽量早期诊断治疗,减少死亡率和后遗症的发生。方法:对30例患儿给予Vit K1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并进行3年随访。结果:大部分患儿于用药后24 h无活动性出血。未合并颅内出血9例,均治愈。合并颅内出血21例,死亡3例,病死率为10%(3/30)。9例有1项或多项后遗症,其中肢体功能障碍4例,癫痫5例,智力功能障碍7例。结论:晚发型婴儿Vit K缺乏症有较高的后遗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关键词:Vit K缺乏症;颅内出血;治疗体会
30例晚发性婴儿Vit K缺乏症均为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在199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住院患者,头颅CT检查证实21例合并颅内出血症。本病在临床上为病急、病情危重、合并颅内出血时预后不良,病死率高达10%~40%,且存活者多数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1-2]。因此,临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尽量早期诊断治疗,减少死亡率和后遗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0 d~3个月,其中1~2个月25例,3个月5例。纯母乳喂养25例,混合混养2例,人工喂养3例。发病至入院时间1~5 d,平均(1±0.8)d。发病前有腹泻、呕吐、发热、咳嗽等消化道,呼吸道症状者17例,发病前使用抗生素15例。所有患儿均无家族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病史。

1.2 临床表现:表现为呕吐、呻吟、前囟饱满16例,烦燥、抽搐或意识障碍9例;双眼凝视、瞳孔大小不等、反应迟钝6例;皮下出血点、出血现象及便血22例;贫血22例;注射部位出血19例;黄疸5例;伴有出血5例;脑膜刺激症5例。

1.3 实验室检查:凝血时间>10 min者12例,5~10 min者15例,<5 min者3例。21例血小板正常,10例血小板轻度减少。血红蛋白30~60 g/L 6例,60~90 g/L 9例,90~110 g/L 15例。头颅CT检查示颅内出血21例。

1.4 治疗和预后:入院后均静脉给予Vit K1,1~5 mg/d治疗,23例用药4~6 d,7例用药7~9 d。22例输新鲜血浆。对颅压增高、脑水肿、脑病患者,静脉注射脱水剂、氟米松、硬脑膜下穿刺引流以及腰穿反复放液。大部分患儿于用药后24 h无活动性出血。未合并颅内出血9例均治愈。合并颅内出血21例,死亡3例,病死率为10%(3/30)。随访时间1个月~3年,9例有1项或多项后遗症,其中肢体功能障碍4例,癫痫5例,智力功能障碍7例。

2 讨论

人体内凝血因子Ⅱ、Ⅵ、Ⅸ、Ⅹ统称为Vit K依赖因子,均在肝脏内合成。在此合成过程中,须有Vit K参与,这些凝血因子前体蛋白的谷氨酸残基才能γ-羧基化,羧基型蛋白具有更多的钙离子结合位点,然后方具凝血的生物活性。当体内的Vit K缺乏时,Vit K依赖因子不能进行羧化,上述4种凝血因子只是无功能的蛋白质,不能参与凝血过程,从而容易发生血倾向。

人体维生素主要来源于食物及肠道细菌合成。小婴儿Vit K缺乏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摄入少;②肠道吸收减少;③肠道菌群合成少。母乳中Vit K1的含量为15 μg/L,牛乳为60 μg/L,因此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多见;另外母乳中含有ⅠgA、乳铁蛋白、溶菌酶等,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故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菌群少,Vit K合成也少,本组纯母乳喂养比例85.71%(24/28),也支持上述观点。抗生素的应用可抑制肠正常菌群,导致菌群失调,亦可导致维生素合成不足。本组病例病前有前驱感染合并使用抗生素53.57%(15/28),提示感染和抗生素的应用是引起婴儿早期Vit K缺乏症的主要因素。

晚发型婴儿Vit K缺乏症临床诊断并不困难。母乳喂养尚未添加辅食的婴儿,突然出现出血倾向或自发性的血即应考虑本病。本症绝大多数患儿都有突发性高颅压征象等神经系统症状,同时伴有急速进展的贫血和全身出血倾向,应及时做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多数延长至正常对照的2倍以上。该病起病急,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故早期诊断及治疗意义重大。如对本病易致颅内出血认识不够,延误早期诊断及治疗,将严重影响本症预后。若能提高认识,即时想到婴儿颅内出血病因中晚发型Vit K缺乏症占主要因素,及时应用Vit K缺乏症占主要因素,及时应用Vit K1、输血等处理,可防止严重颅内出血的进展,减少远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本病一经确诊,应立即静脉注射Vit K1 1~5 mg,连续使用3~5 d左右,输新鲜血浆或新鲜同型血,10 ml/(次·kg),迅速提高血浆中有活性的凝血因子水平。对本病的治疗应以静脉注射Vit K1与输血同时并重。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加强孕妇和新生儿预防用药的措施,是降低发病率的关键。目前主张3个月内小婴儿坚持用药预防,仅生后给药1次,不能阻止本病的发生。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①新生儿生后都应常规肌内注射Vit K1 0.5~1 mg,连用3 d;②生后1~2周、1个月及3个月时各注射Vit K1 1次,可有效预防本病所致的颅内出血;③孕母产前2周常规口服Vit K1,20 mg/d,在新生儿后期适量进食绿叶蔬菜、水果,可有效预防低凝血敏原症及提高母乳中Vit K的含量;④长期慢性腹泻及患有胆道畸形、婴儿肝肾综合征等婴儿应注射Vit K1 1~5 mg,1次/3~4周,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3 参考文献

[1] 王慕逖.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6.

[2] Hathway insights on Vitamini K:hematol oncol[J].Clin Nor Amer,1987,34(1):367.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案)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