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疗卫生

翼状胬肉自体结膜移植术后注意(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2022-11-05  本文已影响 124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翼状胬肉是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睑裂部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发生变性、肥厚、增生,向角膜内发展,呈三角形,如翼状,故名。不仅影响眼部美观,而且长入角膜引起屈光不正甚至遮盖瞳孔造成视力下降。翼状胬肉的发病率很高,单纯的切除手术后复发率也很高,江苏省江都市中医院自2008年~2009年采用,对190眼翼状胬肉施行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90眼中,男64眼,女126眼,年龄36~73岁;静止期胬肉67眼,进行期胬肉92眼,复发期胬肉31眼。全部病例都曾使用过药物治疗,均无明显效果。

  1.2 诊断标准:进展型:胬肉的颈部宽大,新生血管多,充血,肥厚,体部呈三角形向两侧伸展,头部明显隆起,长入黑眼珠表面,甚至遮挡瞳孔;静止型:胬肉头部扁平,颈及体部较薄,不充血,微红色,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但不自行消退;复发型:曾经行手术治疗,局部充血严重,有不同程度的增生粘连,胬肉一般较大。

  1.3 手术方法:常规表麻剂滴眼后开睑器开睑,2%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少许做局部浸润麻醉。用小剪刀作胬肉范围外1 mm上下球结膜与胬肉相平行切口,置于虹膜恢复器,平行剥离胬肉至头端,用15#圆头刀将翼状胬肉头部从角膜上切除,尽量使角膜创面光滑平整。然后将胬肉头部用镊子拎起,充分分离胬肉体部与上下球结膜,直到胬肉根部(泪阜处),剪去胬肉,注意不能损伤内直肌。冲洗创面,剪除变性的结膜组织,予以烧灼止血及封闭新生血管。

  在手术眼下方球结膜下注入少许2%利多卡因,向下充分分离球结膜,根据剪除胬肉后暴露的创面大小,沿角膜缘向下截取相应大小的健康球结膜瓣,将其移至需要移植的创面,注意球结膜瓣的正反面不能搞错,使之平整地贴于巩膜上,用0/8眼科丝线将其与上下球结膜缘及泪阜缘对位缝合。最后彻底切除角膜缘、巩膜及角膜上的变性组织并暴露巩膜,在角膜缘外侧刮除一条1 mm?宽的巩膜防止结膜纤维组织入侵角膜。

  术毕予妥布霉素眼膏涂眼包封,术后第2天观察角膜损伤修复后,予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每天换药,术后5 d拆线,再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滴眼1周,期间监测眼压。

  1.4 疗效评定标准:以胬肉术后是否复发为标准,王巧勤认为术后观察2~3个月仍无复发可以认为复发可能性已很小[1]。笔者认为术后3个月移植创面平整,结膜无充血为治愈;术后移植创面充血,组织增生,并继续侵入角膜为无效。 2 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年,静止期胬肉治疗效果最佳,无复发。进行期胬肉92眼,复发11眼;复发期胬肉31眼,复发5眼。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从流行病学上看,仍然认为是炎性反应和变性[2]。其发病机理是由于外界刺激如眼部长期受到风沙、烟尘、热、阳光、花粉过分刺激和或遗传、营养缺乏、泪液分泌不足、过敏反应及解剖因素作用下使角膜缘部结膜血管或结膜上皮组织发生非感染性慢性炎性反应,组织增生,纤维母细胞增殖,淋巴组织和浆细胞浸润致翼状胬肉形成。翼状胬肉复发率较高,角膜表面及结膜下残存组织是复发基础,巩膜表面新生血管进入创面是根本原因。

  本院采用的“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球结膜移植术”,术中彻底切除胬肉,并使切除部位的角膜表面光滑,且术野清晰翼状胬肉易剪除干净,将复发的因素减少到最小限度,同时进行自身结膜移植,消除了产生新生血管的刺激因素,从而阻止了翼状胬肉的复发。在手术后予抗生素、皮质激素局部滴眼,更能有效地控制炎性反应,防止复发,提高治愈率。

  由于以往手术复发率高,一般在胬肉进行到瞳孔区,影响视力才进行手术。自本院采用此法治疗翼状胬肉,因大部分患者觉得影响美观而要求及早治疗,故手术时机可提前到胬肉的初发期进行,疗效甚佳。

  在治疗期间,应当忌食辣椒、大葱等刺激性食物,并应忌烟酒。预防翼状胬肉主要是尽可能避免烟尘、风沙及阳光刺激,注意眼部卫生,患沙眼或其他类型结膜炎应及时治疗,同时应注意睡眠充足,生活规律,避免大便干燥等全身情况的调整。

  4 参考文献

  [1] 王巧勤.甘油脱水保存角膜板层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J].实用眼科杂志,1986,6(8):509.

  [2] 魏志学.眼科研究[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88,6(5):259.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
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后护理(儿童扁桃体切除术后护理要点)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