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
关键词:内镜;黏膜;剥离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由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内镜治疗技术,有选择性地用于直径大于20 mm的胃肠道早期肿瘤切除,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大型医院的内镜中心开展此项技术,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从2007年初至今,已经开展ESD 300多例,笔者体会到ESD是一项对内镜操作熟练程度及操作医生和助手配合要求较高的内镜技术,现将配合经验报告如下。
1 护理步骤
1.1 术前护理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1.1.1 药品准备:食道ESD应在全身麻醉插管下进行,术前应先评估手术部位及手术范围以及患者的体重等情况,备好麻醉用药。备好必须的急救药品。另外应准备生理盐水、肾上腺素、解痉药、亚甲兰、玻璃酸钠等手术用药。
1.1.2 患者准备:检查前禁食禁水8 h,进行心理指导,消除不良情绪;常规检查EKG,出凝血四项,观察血压变化,询问有无呼吸道疾病等;详细了解病史和手术部位;术前半小时肌内注射解痉灵20 mg;含服利多卡因胶浆。
1.1.3 器械准备:采用OlymmpusGIF-Q-260j治疗胃镜;ERBEICC200高频电切装置和APC300亚离子凝固器;KD-611L和KD-620LR切开刀,NM-4L-1注射针,FD-1U-1热活检钳,HX-610-135止血夹,透明帽。
1.2 ESD的主要步骤
1.2.1 标记:首先进行染色,食道黏膜用1.5%~2.0%的罗戈氏溶液,胃及肠黏膜用亚甲兰或0.4%的靛胭脂,用APC在肿瘤边界外侧约0.5 mm作标记,每一标记间隔约2 mm,标记时电凝功率设定约为20~30 W。
1.2.2 病变局部黏膜下注射:病变区域黏膜下层注射液体后,黏膜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分离,有利于ESD完整地切除病灶,而不容易损伤固有肌层,减少穿孔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注射液可使用甘油果糖(生理盐水)和透明质酸钠的混合液,混合比例约为7:1,混合液中需加入肾上腺素,浓度为1:10 000~20 000,而混合液中加入亚甲兰可以使手术者更容易地分辨剥离范围,术中时刻监视剥离深度,减少穿孔并发症的发生。
1.2.3 环行切开:黏膜下注射,病变充分抬举后,利用钩刀等沿标记外侧作环行切开,首先切开的部位一般为病变的远侧端。
1.2.4 黏膜下剥离:当肿瘤四周充分切开后,进行黏膜下剥离,术程中应及时反复黏膜下注射以维持病灶的充分抬举,术中应观察切开部位,按照操作者的意愿,同时根据病变的位置角度的不同,及时调整钩刀的方向,术中出血应及时止血,术中及时发现裸露血管并及时进行预防性止血。
1.2.5 术后溃疡面的处理:当肿瘤完整切除后,对ESD治疗溃疡创面上可见的血管进行预防性止血,如止血钳、APC等,最后用金属夹缝合创面。
1.3 手术中观察要点:术中应严密观察心电监护情况:心率、血压、脉氧、呼吸、患者的面色、四肢的温度,观察静脉输液情况等。
1.4 术后护理
1.4.1 患者处理:术后患者回手术复苏室,待完全清醒后护送至病房,并详细交代患者的手术情况。
1.4.2 器械的处理:器械使用结束后,一次性使用的器械进行销毁,其他器械送洗消间进行清洗消毒待用。
1.4.3 标本处理:切下的标本进行整理测量采集图片后进行固定并送病理科。
2 小结
ESD在内镜手术中属于比较难的手术,一方面要求操作医生有非常熟练的内镜操作技术,同时对助手的配合要求也很高,助手必须了解手术的步骤,术前准备充分,术中做到眼明手快,心灵手巧,与医生的配合要有较高的默契,这样,才能保证手术的顺利、高效和成功[1]。
3 参考文献
[1] 金 茜,尧登华,李政文,等.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护理配合体会[J].西南军医,2010,30(2):39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