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是常见的耳鼻喉科恶性肿瘤,早期无明显症状,发病隐匿,易被漏诊或误诊,临床确诊主要依据手术或穿刺的病理学,早期选择影像学进行检查鉴别,影像学在初步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1]。鼻咽癌较多见于筛窦,表现为筛窦密度增加和筛骨纸板与筛房间隔破坏,范围相当广泛,传统的X线检查上不易确定其病理性质,也难与癌鉴别,但常可指明为恶性肿瘤[2]。DR与CT是近年来发展极其迅速的影像诊断方法,在引进CT影像设备以前,主要依靠数字X线检查(DR)进行鼻咽癌的诊断,存在一定的缺陷[3]。本文笔者总结了72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患者的DR和CT表现特点,为临床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经病理学证实的72例鼻咽癌患者的DR和CT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6例,女26例,年龄26~55岁,平均40.5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症状,多数患者早期早晨起床出现血样涕,回吸时鼻腔分泌物带有血丝或血块,部分患者可有脓样涕或出血不止。
1.2 检查方法 DR扫描进行双侧鼻咽拍摄标准正位片和轴位片,采用2000 DR成像系统,正侧位,全自动曝光。CT扫描检查采用PHILIPS Brilianc 6 CT和GE Lightspeed 16 CT机进行鼻咽横断面与冠状面的扫描,层厚为2 mm,层间距设定为5 mm,软组织算法进行重建,窗宽为400 HU,窗位为40 HU[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72例患者病变中心主要位于蝶筛区,12例位于上颌窦。CT的影像学特征:病变组织的外形不规则,病变的边界不清晰,其密度跟周围的肌肉比较类似,相对均一,周围的骨质表现为溶骨性的骨质损坏,强化之后病变强化不均一。60例病变组织广泛地侵及周围的组织,CT可以比较清晰地显示出病变侵及的范围。通过DR对病变能够提供鼻咽癌诊断的病例共有54例,临床诊断准确率为75.00%,通过CT能够提供鼻咽癌诊断的病例共有70例,临床诊断准确率为97.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4.86,P<0.05),两种方法合并诊断率达100%。
2.2 不同鼻咽癌位置中两种检查方法的比较 在不同鼻咽癌位置中,CT对于颅底骨质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放射的DR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7.29,P<0.05),见表1。
表1 不同鼻咽癌位置的两种检查方法的比较 例
鼻咽位置CTDRP值
鼻腔(n=13)1210>0.05
口咽(n=12)118>0.05
颅底骨质(n=25)2517<0.05
海绵窦(n=11)119>0.05
副鼻窦(n=10)109>0.05
其他(n=1)11>0.05
2.3 不同鼻咽癌分期的两种检查方法的比较 经过临床观察,CT诊断的临床分期在Ⅳ期患者中的临床符合率均明显高于DR诊断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字2=9.44,P<0.05),见表2。
表2 不同鼻咽癌分期的两种检查方法的比较 例
鼻咽癌分期CTDRP值
Ⅰ期(n=3)33>0.05
Ⅱ期(n=21)2017>0.05
Ⅲ期(n=23)2319>0.05
Ⅳ期(n=25)2415<0.05
3 讨论
鼻咽部肿瘤在耳鼻喉科并非少见,且以恶性者居
多[5]。前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系统计2008年以前35年所见740例鼻部肿瘤中,恶性者539例,占72.84%,良性者201例,占27.16%;两者之比约为2.5∶1[6]。良性者好发于鼻腔,恶性者多发自鼻咽。鼻咽癌预后与就诊时间有关,就诊时间早、肿瘤小、治疗合理预后好[7]。但比癌预后差,分化程度高预后好,原发于鼻腔下部和上颌窦者预后好。肿瘤部位距眼眶和颅底较远者预后好些[8]。鼻咽癌由于生长快恶性度较高,早期无明显症状,因此发现时大多数属晚期,单纯某种方法治疗效果均不能令人满意,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为重要[9]。
鼻及鼻咽恶性肿瘤可见于任何年龄,癌肿瘤大多在40岁以上,以50~70岁为多;肉瘤多在40岁以下,很多患者有外伤史[10]。一般症状出现较晚,发病部位不同症状出现各异。单侧性鼻出血,面颊部膨隆、畸形,眼球突出、移位、复视、视力下降、张口困难、颅神经麻痹等症状。原发在鼻腔或鼻咽者检查可见鼻腔中凹凸不平之肿块,暗红色,触之易出血。有时肿块表面有溃烂,颈淋巴结转移或远隔转移[11]。
纤维鼻咽镜及鼻内镜检查可观察肿瘤原发部位、大小、外形、鼻咽开口情况。对怀疑有上颌窦恶性肿瘤者,可利用鼻内镜经犬齿窝或下鼻道插入窦内直接观察病变。对病理结果阴性而临床上确属可疑者,可行鼻腔、鼻咽探查术,术中结合冰冻切片检查确诊[12]。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影像学在鼻咽癌诊断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院传统普通放射诊断依靠DR检查方法,DR检查包括鼻咽部侧位平片、颅底片和鼻咽腔钡胶浆造影照片,鼻咽癌侧位平片和颅底片能提示鼻咽腔是否有新生物及其浸润的范围,也能够确定鼻咽癌有否已经累及颅底骨质,而胸部及骨骼的拍片能够提示远处转移,但是鼻咽顶后壁及侧壁的小病灶不容易被发现[13]。虽然如此,普通放射中的DR拍片对于鼻咽癌的初步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随着CT的普及,传统DR平片在鼻咽癌诊断中逐渐淡化,但对于基层医院,考虑到经济花费及设备因素等诸多原因,仍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通过本研究发现,在颅底骨质方面,CT的确诊率明显高于DR,而在临床分期方面,CT诊断的临床分期在Ⅳ期患者中的临床符合率均明显高于DR诊断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部位与分期,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由此可见,总体来讲,CT优于DR,但在有些方面,两者类似,临床诊断率相当。
鼻咽癌的影像学应做好鉴别诊断,首先与上颌窦良性出血性新生物鉴别,包括血管瘤、出血性息肉、坏死性上颌窦炎等[14]。其共同特点是病程较长,常有鼻出血。DR拍片与CT检查常显示窦内团块状肿物,窦壁可有骨破坏,但多呈膨胀性骨质吸收。另外与鼻咽囊肿鉴别,额筛囊肿增大可出现内眦或眶内上或前额隆起,眼球向前外下突出,而上颌窦囊肿增大,则可面颊隆起,眼球向上前突出,常有周期性鼻内流出黄色液体。DR摄片与CT可显示窦腔扩大,窦壁可有骨破坏,但多呈膨胀性骨质吸收。经中鼻道筛窦穿刺或经下鼻道上颌窦穿刺有黄色液体或黏液[15]。
CT对于软组织肿物显示清楚,可从信号特征区分肿瘤与炎症病变,确定病变范围,可借助流空血管无需造影剂区分肿大淋巴结,可从多方位观察病灶,对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在一侧呈肿块影,CT检查软组织显示清晰并且不存在组织图像重叠,可以清晰显示鼻咽内的解剖关系及病灶大小、侵犯深度,能够较准确地对病灶进行分期[16]。CT软组织分辨力高并可以多个方位进行成像,对于肿瘤对颅底的侵犯显示准确,对周围组织有无受累及的部位、范围与程度的定性存在重要临床诊治意义。本研究发现,通过DR对病变能够提供鼻咽癌诊断的病例共54例(75.00%),通过CT能够提供鼻咽癌诊断的病例共70例(9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CT与DR相比,更有优势,且两种方法合并诊断率达100%,临床应将两种方式结合应用,方能达到不漏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筠洋.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5):712-713.
[2]杨敏洁,魏雪峰.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分析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0,8(8):18-19.
[3]郭少贤,廖星明.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分析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0,7(8):66-67.
[4]李建生,汤日杰,凌国辉,等.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CT诊断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5-6.
[5]江安世.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鼻咽癌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9):94-95.
[6]郭翌安.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23-24.
[7]钱雯,唐作华,包兵.耳鼻咽喉部腺样囊性癌影像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3,19(4):317-319.
[8]彭云吉,张志伟,赵强,等.Vimentin介导LMP1在鼻咽上皮与鼻咽癌中的表达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7):1-2.
[9]李光纪,陈首名,马方伟,等.DR、CT对鼻咽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7):48-51.
[10]潘宇澄,沙炎,叶昕裴,等.鼻腔鼻咽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DR和CT表现[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2):108-109.
[11]张徽.鼻腔恶性肿瘤DR与CT诊断要点[J].放射学实践,2013,28(8):820-822.
[12]罗凤荣,李雁平,卢功源.MRI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0,7(4):10-11.
[13]石钦龙.鼻咽癌的DR与DR诊断效果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1):2114-2115.
[14]李树荣,杨智云,郑少燕.鼻腔鼻咽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磁共振表现及临床价值[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45(5):393-394.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