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学说是佛教之内容,“四大”指地、水、火、风,是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佛教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四大”所生。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其中的“四大”学说逐渐影响到中医学。下面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1“四大”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及对中医学的影响
1.1“四大”学说的由来及对人身的基本认识
“四大”一语原是古印度用以分析和认识物质世界的传统说法,佛教加以改造,成为佛教术语。“四大”指地、水、火、风,为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又名“四界”。
wwW.Shunde.Net
界,是种类的意思,谓地、水、火、风四种物体均能保持各自的形态,不相紊乱。亦名“四大种”。种,有生育繁殖的作用,如种子。佛教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四大”所生四大”各有不同的性能和业用。地大以坚为性,有一定硬度,其业用能受持万物。水大以湿为性,有一定的湿度,其业用能使物摄聚不散。火大以热为性,有一定的温度,其业用能使物成熟。风大以动为性,有一定的动力,其业用能使物成长。佛教认为,人身亦由“四大”构成。佛经《五王经》说:“人由四大和合而成,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倶作。”《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称:“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意思是说,人体由“四大”构成,“四大”失调就会患病。这可以说是佛教对人身体的基本认识。1.2“四大”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及对中医学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佛教由汉代传入中国后,佛教“四大”理论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东汉时安世高翻译了《人身四百四病经》,其中论述了印度医学的“四大”学说。三国时期翻译过来的《佛医经》中有“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随着佛教理论对中国的逐渐渗透“四大”学说亦影响到了中医学。如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补阙肘后百一方》中说:“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到了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进入鼎盛时期。、随着佛教理论对中国的逐渐渗透,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医家常常在他们的著作中运用“四大”学说。如孙思邈在他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并进而阐发说:“凡人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强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然愚医不思脉道,反治其病,使藏中五行共相克切,如火炽然重加其油,不可不慎。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倶发。”同代的《外台秘要》中亦记载:“身者,四大所成也。地、水、火、风,阴阳气候,以成人身八尺之体。骨肉肌肤,块然而处,是地大也;血、泪、膏、涕,津润之处,是水大也;生气温暖,是火大也;举动行来,屈伸俯仰,喘息视瞑,是风大也。”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相当长时期。如宋代的《金匮玉函经》,明代张介宾的《类经·序》,清代喻昌的《医门法律》,都引用了“四大”学说。这些事实都说明了佛教的“四大”学说确实曾经影响过中医界,其影响的最深阶段,应该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鼎盛时期唐代。
2中国的“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纵观“四大”学说,其内涵和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很有相似之处。我国的五行观念起源于殷商,到了春秋时期已经形成抽象的哲学概念。《尚书·洪范》记载:”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黄帝内经》把五行学说这一哲学概念引入中国传统医学领域,借助五行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人体脏腑、经络、生理、病理之间的联系,运用五行生克理论来阐述人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以维系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平衡。尤其是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的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论阴阳则往往联系到五行,言1五行则必论及阴阳。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3“四大”学说和五行学说比较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四大”和“五行”同属于古代朴素的唯物元素论,这是其共性。二者相比,五行学说明显优于“四大”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归纳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和精神情志等各种功能活动,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进而与自然环境相联系,建立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并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分析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以五行的乘侮等规律来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因此,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主要的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四大”学说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基本认识仅仅停留在人体由“四大”构成,“四大”失调则患病的层面上。所以“四大”学说只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些许痕迹,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销声匿迹,没能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留有一席之地。
作者:周利(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