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医学专业课程评价逐步完善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在树立学生职业责任感、减少医患矛盾中发挥思想指导作用。课程思政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的新思路,也是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的主要手段。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型,可以促进课程与思政化合作用,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专业技能;医德医风
中图分类号:G41文件标识码:A医学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高校全方位育人的中心工作,关键是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用好教学这个主渠道。长期以来,规模化的医学教育起源于西方,特别是目前开展的医学教育认证起源于《费莱克斯纳报告》[1],使医学教育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的新时代。伴随着我国医学教育规模的拓展,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增强人文素养、改善医德医风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医学生的技术技能规范培养有了评价的标准。但是,近几年实习检查以及用人单位反馈某些医学生怕苦怕累、排斥夜班,对患者态度冷漠、动作粗暴、工作缺乏责任心。这些现象说明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的教育需要在专业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我校医学检验专业于2002年开始招生,原专业设置于生命科学学院。2012年,国家教育部修改了普通高校的专业目录,医学检验技术归属于新兴的医学技术一级学科。国家教育部将医学检验定位于技术型应用型专业,对技术技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2],医学检验技术从五年制改为四年制。随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招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挑战。为此,医学检验教研室与附属医院检验科共同建立“医教一体化”大教研室,改善了师资匮乏的现象,“医生进课堂、教师进医院”的举措增加了人力资源和仪器资源的共享。同时,为了建设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我校在医学检验技术新版教学计划中加大了实验课程的课时和比重,并把核心课程的实验课单列,加强多元化考核和过程性评价,尽力保持学生人数增加、教学质量不下降。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技能与医德医风的矛盾
随着人类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检验技术也进入了快速发展超车道,新知识、新观点和新仪器层出不穷,新技术推动着医学检验跨入新时代。新时代的检验不但对临床工作提出挑战和新的要求,而且要求教学工作与时俱进、精益求精[3]。医疗卫生服务行业是由许多部门组成的一个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整体,不论哪个部门“传染流感”,都有可能让病人付出宝贵的生命作为代价。因此,我们在生命面前要牢固树立医疗工作没有贵贱之分的概念。医、药、护、技的每个医务工作者都是生命的守护神,需要共同配合、团结协作,与死神赛跑、与病魔斗争,才能确保社会大众的健康。虽然医学检验专业与病人的直接接触比医生和护士少,但是医学检验技术承担的责任并不少。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自己互相采血的环节,可以让学生以己之心感受患者之苦,明白笑语暖人心在医患沟通中的重要性,时刻用医德的镜子规范自己工作和学习中一言一行。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都需要快速、准确的检验报告做支撑,时刻把病人的安危放在第一位,用精良技术精准提供报告就是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的医德医风所在。
三、社会道德文化理念维系医学检验技术体系的发展
医术固然重要,然而当医术达到一定程度,唯有医德高尚才能使其继续得以提升。就医技专业而言,技术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从病情出发、为患者着想,技术也只会被关在“高能低德”的笼子里。医德是医之根本,若医生只注重于看“病”,而态度生硬、动作粗暴、漠视伤痛、缺乏耐心,即使医术精湛也不能成为医之大家。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教学中不能片面追求生物学手段的高精尖,而忽视教育学生对患者心理建设的探究,漠视患者的诉求,甚至杜绝与患者的沟通,这些只能暴露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匮乏。加强医患沟通是顺应医学模式的需要。现代医学已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形成了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型医学模式[4]。社会道德文化理念需要医疗工作者建立“医患平等”的心理基础,尊重患者、关爱患者、帮助患者,才能构建和谐、友爱、团结、健康的社会主义大家庭。21世纪支撑医学检验迅速发展的除了大型仪器如流水线的投入,还有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2018年,我国科技人员关于“基因编辑婴儿”的报道引发热议,不受伦理约束的高科技可能危害人类健康和扰乱人类的未来发展。医学生是掌握生物技术的科技人员,检验科是实验仪器和科技人员最为集中的部门,是我国未来医疗行业促进大健康的主力军,因此,在学校期间加强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十分重要。为了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进行了尝试。
四、课程思政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化合作用
2018年,我校开展的课程思政中心议题就是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技能提高与思想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授课教师应立足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要把我国传统美德、人文风俗与医疗现实相结合,在课程讲授时,既紧扣专业发展,又要关注患者的病痛,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理解患者、关心患者;在介绍生物技术的高大上时,既抓住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又对应我国本专业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生找到自己的短板,树立迎头赶上、为国争光的精神;在叙述知识点时,既具备深厚学术积淀,又有效激发学生求知需求,树立精益求精、学无止境的理念;在案例分析时,既要指出技术在诊病治病上的重要,又要指出尊重患者、倾听患者的痛楚才能走进患者的心中。教师要把课堂上授课内容与课下讨论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人文精神、伦理道德、技术发展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在学生中间开展开放性的讨论,树立全课程育人理念,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之中。这样,让平等、关爱、和谐、积极、创新、理解、尊重、开放、共享等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潜移默化地和专业知识、技能起化合作用,形成不可降解的化合物,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实现德育教育目标,在技术技能提高的同时,获得思想的升华,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获得技术技能与思想道德建设同步提高的效果,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在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中,教师可以将标本运输和管理、技术操作规范、医患沟通技巧与医德医风联系起来,让学生对医疗中失德行为认知更加具体,让思想教育有的放矢。学生对失德的行为认识从收受红包、过度医疗,提升到对病人的友好态度和对病人隐私的保护,从而明白医学的真谛是关爱“人”,所有的技术都是为“病人”服务的。互联网为学生获得资讯打开了海量资源库,也为课程思政教育插上了翅膀,师生沟通更加多样,交流的方式也从讲台和课本走入手机和电脑。为彰显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理念,我们要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切实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理念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大学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言传身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言道: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大学教师接触百家各种思潮的影响,首先自身应具备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政治立场,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动摇地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其次,大学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针对社会时弊和不良风气的时候,应始终保持正能量宣传积极向上的内容,避免不良信息通过大学教师的口在课堂上传播。最后,大学教师还应该与学生多沟通,指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情感上多与学生多交流,让学生因为喜欢教师的个人魅力而喜欢探究讲授的知识,让教师的一身正气感染所有的学生。课程思政不仅仅要在学生中起化合作用,更要在教师中起锚定作用,让每一个教师就是化合作用的催化剂,就是知识海洋中理想小船上那杆高高竖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旗。
参考文献:
[1]贾亮亭,邱伟华.《弗莱克斯纳报告》与美国医学教育认证的起源[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6):93-96.
[2]严家来,陈雨京,孟德娣,房功思,闫波,张发苏,等.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3):8-9.
[3]石玉荣,李玉云,梅传忠,武文娟,宋传旺,张涛,张强.以医学检验技能大赛为契机促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2018(1):98-100
[4]刘卫新.浅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J].健康必读旬刊,2011(3):36-37.
作者:许健 陈瑾 黄慧 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检验系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