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课程在高等中医院校中具有重要 的地位,是中医学类专业教育中重要的人文素质教 育课,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其显著特征是跨学科的 综合属性。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 古代天文、地理、气象、历法、算学、生物、化学、文学、 哲学等自然科学以及阴阳、五行、易学、道学、儒学、 佛学等人文科学的成果,构成了中医学庞大的文化 背景和理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成为跨越 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一门交叉学科。
由于中医学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我 们在教学时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因素;提 高中医药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造就适应新世纪 中医药发展需要的一流人才,而且这样的影响对学 生应该是终身受益的。医学史教育作为中医学整体 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医学 史作为医学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和纽带,能将医 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地连接起来。 对于扩大医学生的社会视野,丰富人文知识有重要 作用。
而教学活动是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双方、内在和 外在条件,提高中国医学史的教学质量,需要这些因 素的密切配合。为此,上海中医药大学为挖掘中国 医学史课程人文内涵,实施相应的策略,从设计思 想、改革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 课程设计思想
医学史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 习和研究的兴趣,增进对医学发展历史的了解,提高 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在于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具体 的职业做准备,而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不但具有专 业渊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和崇高的敬业精神,以及与这些知识相对应的正确 的思维方式、基本能力的合格人才。而这就要求中 国医学史的教学要解决其他课程所未涉及的重要内 容。要揭示中医学术体系及特点的形成过程的原 因,介绍中医学在其形成、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所包 涵的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让学生在学 习中深刻了解到中医学是一门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 相承的,跨越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交叉学科。
为了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 教师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对现有教学模 式进行了改革。
1.1推行自主讨论式教学模式
为了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互动, 教学中大量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讨论式教学 模式。在实践中学生通过查阅、访谈、实地参观、调 研、小组讨论等形式,研究相关热点和感兴趣的人文 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得到了进一步强 化,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同时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自学能力、获 取信息等多种综合能力,效果显著。
1.2增设人文社会学实践活动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适应、参与社会活动;更好地发挥和运用专业知识为社会 服务,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一定人文社科素养和 人文社会实践经历的、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此外,还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对发挥博物馆 的教育功能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使博物馆更好地为 社会服务,为教育服务,为学校的教科研活动服务。 同时在为社区建设服务中,提高了我校在社区的知 名度和影响力。
2 改革措施
2.1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系列课程模块
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拓展知识面,改变中国医学史原先单一的课程,我们 先后分化开设了《中国医学史》、《中国药学史》和《西 方医学史简介》,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系列 课程模块。
(1)核心模块:以中国医学史为主线,针对一年 级专业学生,以医学历史为基础,课程中强化人文素 质(如哲学、历史学以及医德等)的教育。
(2)拓展模块^①率先增设中国药学史教学模 块,补充完善医学史教学内容体系,让学生了解药学 专门史的内容,提高学习的系统性。②以西方医学 史简介为切入,让中医学生在提高中医人文素养的 同时,还能了解西方的医学历史和文化,使学生能了 解东西方文化交融中的中西医学关系。
(3)人文实践模块:充分利用学校所属上海中医 药博物馆和中医药社区教学基地资源,结合学生自 身专业特点,独立增设与医学史教学内容关联的人 文实践教学模块。以通过有目标的实践体验,提高 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人文社会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深入体验史学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 人本精神,为以后职业素养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基础。
2.2以博物馆实物为依托提高学生历史感性认识
中医药博物馆是中医药传统文化集中展示的场 所,同时作为教学科研的基地,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 直观教学的环境。[1 ]以具体的文物史料、标本来再现 历史,使医史教学更加直观具体,真实生动,使医史 课程变得更加有说服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进入医史综合馆时“中医药千年回响”铜浮雕, 表示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从远古走向未来。如北 宋铜串铃是中国古代民问医生行医的工具,民问医 生也被称为“铃医”。
ZhaoSheng.Net
在介绍专业知识同时,还可穿 插串铃的典故——“虎撑”的故事,以增加趣味性。 在介绍宋针灸铜人复制品时可以和清乾隆御制针灸 小铜人串讲,回顾针灸发展的历史以及针灸铜人的 历史渊源。又如“预防为主”是中医学一个基本观 点,数千年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该馆就收藏有 各个历史阶段造型别致的预防器械。如在博物馆内 陈列着多种薰香器,有汉代的鎏金铜熏炉,明代室内 大型烟熏消毒器。尤其难得的是明代烟熏消毒被褥 用器,是古代预防保健的文物,熏香可以避秽杀菌, 防病治病,还可提神醒脑,愉悦身心。现代实验证 明,熏香气体可抑制细菌,还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还有晋代瓷唾盂,清代灭蚊铜灯等预防器械,可以加 深学生对古人预防思想的理解。在讨论唐代医学教 育时,除论述唐代太医署教育模式外,还涉及到师 承、家传、自学、私塾等历代中医教育中特殊而有效 的方法和手段,对目前中医教育的优势和不足有一 定的认识和启迪。展馆中还陈列了老子、庄子、孔子 的画像和理论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 医的渗透和影响,同时还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的哲 学。通过青铜酒器可以介绍中国的酒文化。
在每一次的博物馆教学中,都使学生认识到这 些历史遗存的文物,是先贤们从事医疗活动的见证, 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的缩影。使学 生们深切感受医学发展的脉搏,了解中医药学从起 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轨迹,探索古代医家成功 的秘诀,这是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2.3以自主学习为主线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我们注重学生参与,强调自 主学习和自我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教师为 中心、以黑板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传统的“三中 心”教学模式。[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 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 受知识逐渐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由“要我学”逐渐 转变为“我要学”。起到了同学所归纳的“中国医学 史课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更有着它特殊作用”,也反 映了教师和同学的共识。课堂教改形式发生的这种 极大变化,真正体现了教改的含义,同学与教师共同 参与教学过程,极大地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性,增加 了课程的趣味度。
中国医学史在近几年的课堂教改中采取以教师 重点讲解,参观医史博物馆,并结合博物馆和医学史 内容,进行讨论。专题讨论内容由学生自我选择,然 后分组准备,集体讨论;并通过观看医史教学录像, 以及闭、开卷考试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开拓学 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学与教师共同 参与教学过程,极大地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性和课 程的趣味性。
在这个基础上,还借助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文 物优势,采取以博物馆实物为研究对象为学生自主 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例证和资料。该博物馆收藏 有民国以来各种期刊杂志,以及书籍1万多册,可供 查阅,有电脑可以上网。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查阅 资料,从网上获取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 设计,自我提高,互相切磋,然后到讲台上畅所欲言。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加 深其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和口头表达能力,更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 可使学生了解文物、文史各方面的知识。
2.4深入社区实践加强素质教育
人文社会学实践活动,是在中医药专业学生早 期教学环节中,利用中医药社区教学基地资源,在教 师指导下有目标的学生自我实践体验,引入人文社 会学理论和方法,开展人文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在 实践中,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实践教学相结合,充 分利用网络以及社区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 动性。
社区是中医药传统文化重要的实践基地。 针对 目前高校素质教育与社区文化素质教育作用日益突 出的趋势,我们率先在全国中医院校中开设中医药 学生人文社会实践课程教学模块,利用中医药社区 教学基地资源,在教师指导下,引入人文社会学理论 和方法,开展人文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以提高中医 药专业学生的人文社会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学 中结合中医药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通过教师授课 和指导,学生自主选题,利用一定时间考察和研究社 区内相关问题。培养学生走出课堂,用人文社会的 视角深入社会,观察社会,运用所学,切入社会一定 层面,独立分析研究问题,归纳认识,积累社会实践 经验,为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同时对探索高校和社 区资源共享互补、共谋发展有积极意义,对提升并扩 大高校在社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树立品牌 高校形象有积极意义。
通过这样的人文社会实践,使学生充分体悟到 学好专业知识同时,还需提高自身的各种文化知识, 加强人文素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中医 药专业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从而激发了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5依托校史资源了解海派名医的成材经历
我们以“海上传名方,沪滨育大医”为主题,开设 了《上海地区学术流派特色研究》等教学内容,让学 生通过参观、访谈、调研、交流讨论等环节,自主整理 相关医家的医德风尚、社会责任、学术思想、治疗特 色和有名的方药,撰写相关学习心得。领略海派名 医成材的轨迹、中医药在国家卫生战略中的地位和 社区人群中的影响力,加深对海派中医特色形成规 律的理解,[4]并尝试解读社会历史环境与中医药发 展的相关性,深刻地感受这些名医的大家风范和高 尚的医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为 今后中医药职业生涯应具备的职业精神打下一定的基础。
同时,还充分利用校史馆发挥了解海派名医的 作用,因其既是学校发展史,也是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和成长史。博物馆三层校史陈列馆于2004年12月 成立,陈列校史图片、实物700多件。通过参观“杏 林绿叶、五十春秋;创业岁月、辛勤耕耘;非常时期、 风雨历程;走进春天、改革发展;弘扬中医、与时俱 进”等展版,以及解读学校的校训、校标、校歌,浏览 校门变迁、杏苑耆英、春华秋实、群贤剪影、励精图 治、播扬国粹等等图片和展品,学生可以充分了解新 中国第一批创办的、创建于1956年的上海中医药大 学成为我国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一个重要基地的 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浏览我国中医药教育正式纳 入现代高等教育轨道的历史。同时领略了海派名医 成材的轨迹,并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加深对海派中 医特色的了解,深刻感受这些名医的大家风范和高 尚的医德,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以后进入临床 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实践中学生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历史 学、中医文献学、博物馆学、考古学和社会学领域的 研究进展,将传统医学史教学内容与现代研究进行 有机整合,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2.6依托医史文献重点学科和中医药文化研究与 传播中心的优势拓宽学生视野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内中医专家的学术思 想、研究方法、临床经验,医史文献学科和中医药文 化研究与传播中心还组织专家进行哲学、历史学、博 物馆学等方面的学术讲座,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 医学特色与成就以及与古代文化的关系;同时,加强 科学研究,充分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科研成果,拓展知 识面。
2.7重视教学实践基地——中医药博物馆建设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SHANGHAI MUSEUM OF TCM)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华医学会医史 博物馆、中药标本陈列馆、校史陈列馆三部分组成, 于2004年12月建成开放,建筑面积为6413平方米, 陈列展出面积约4000平方米,年开放日超过300天。 博物馆弘扬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科学 知识,反映中医药学从形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 轨迹,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的缩 影。[5 ]博物馆是全国、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普教育基 地,上海市科普旅游示范基地,上海高校及浦东新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雅致、新颖、大气,向世人展示 中医药文化的风采。
其中的医史博物馆成立于1938年7月,是中国 最早建立和目前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史专业博物 馆,馆藏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中医药文物14 000多 件,《黄帝内经》、《伤寒论》和《本草纲目》等古今医籍 6000多册,医药报刊3000多册/种,其中不少是20 世纪20、0年代稀见中医药刊物。医史馆分综合馆 和养生康复、针灸推拿、中药方剂、中医文化、中医科 教5个专题馆,展示的实物史料反映五千年来中医 药学发展的重要史实和主要成就,在中医史教学、普 及中医科学知识、促进中外医学交流等方面发挥着 重要作用。
中药标本陈列馆有近50年历史,现为上海市教 委重点学科点,是中药学教学、科研、对外交流与展 示、开展中药科普宣传教育的平台,是收集、制作、鉴 定、保存各类中药标本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机构。 收藏中药标本和中成药3000多件,介绍中药形态、 功效,传播中药科学知识。陈列麝香、野山人参、冬 虫夏草等名贵珍稀标本,有150多种动植物中药液 浸标本,传统精制中药饮片,名特优新中成药,名贵 中药腊叶标本。还有一个科普活动室,学生可以与 中药“互动”,开展中药标本趣味习作。
占地16亩的“百草园•杏林苑”于2006年6月 23曰建成开园,将景观、科普和教学融为一体,与中 药标本陈列馆相辅相成,对公众免费开放。“百草园 •杏林苑”是学校中医中药教学与研究的资源和社 会科普教育的资源,在积极为学校的教学和研究工 作服务的同时,也全方位为社会的科普教育活动 服务。
2.8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医学史课程的特殊性,更需要教师以充满 知性、个性、创造性和富有幽默的教学方法,将几千 年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中医学经典具体内容的理解 与诠释,通俗易懂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逐步完成对 精深博大的中医学知识体系的理解和再内化,并注 重加强学生探究与发现能力、疾病诊疗意识和思维 方法的培养和提高。这就对教师本身素养和知识结 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才 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
(1)进行学历培养和短期进修,提高教师的学 历。目前教研室中青年教师皆已获得硕博士学位, 同时还加强教师的短期培训,并选送教师参加全国 医史文献培训班,以及赴综合性大学访学进修。
(2)加强集体备课和听课制度。坚持青年教师 听课制度,要求做好听课笔记,并坚持集体备课。参 与全国、上海市和学校的教学经验交流活动。
(3)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全国学术会议。通 过不断“走出去”,一方面能开拓教师视野,使青年教 师充分了解最新学术研究动态;同时能够促进自身 的教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
(4)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学术水平,积极鼓 励中青年教师参与名师传承研究工程项目。名师与 传承人定期学术交流,每周有临床专家门诊,要在名 师的指导下阅读中医经典著作,发表高质量的学术 论文,申报课题,撰写专著。在名师的言传身教下, 迅速提高教师的中医理论素养和教学、科研水平。
(5)积极参与医史文献重点学科和中医药文化 研究与传播中心的平台建设工作。进行科学研究, 积极鼓励负责申报和承担各级科研项目,提高中医 医史文献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在科研探索和创新 中提高学术素养,使科学研究成果向教学转化,以科 研促进教学。
(6)为了提高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要求中青年 教师作为主要完成人全面参与科研和教学研究项 目,使其迅速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
2.9建设立体化的系列教材
随着教研室教学力量的加强,教材建设也取得 了新成果。主编、副主编《中国医学史》、《中药学 史》、《针灸推拿史》、《中医方药学史》、《中外医学史 纲要》等教材,以及《中国医学通史•图谱卷》、《中医 护理学历史与中医护理学临床应用》等书籍和中医 院校教学参考书《中国医学史》(任副主编)。另外, 还有《中华医学文物图集》、《海派中医学术流派精 粹》被用于人文实践课程——海派中医特色。这些 专科史教材和著作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 料,在通史学习之外,可以进一步了解某医学专科发 展的进程和历史,点面结合。[3一4]
教研室和博物馆还制作了《中国医学史》教学电 影,《中国医学史》、《中国针灸史》幻灯片。上海中医 药博物馆宣传片、医学名家动漫、煎膏制作等影片。 使教学过程更具动感,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大大 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史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和 探索中医学的欲望。
2.10改革考核方式
学习方法的转变要求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机 制,于是我们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考核评价机制,注 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 力的考核。 实行笔试与撰写论文相结合的考核模 式,使学生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某些问题,比 较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果。
3达到的效果
3.1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通过以上的改革措施,使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着 学生挑选的问题进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归纳、整理所学知识,还可促使 同学从图书馆查阅资料,从网上获取信息,然后到讲 台上畅所欲言。比纯粹的背书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且很难遗忘。也为以后中医专业课的学习打下 基础。
3.2通过观看医史录像和参观博物馆的文物实体 加深了对整个医学发展过程的了解
通过观看医史录像和参观博物馆,使学生能够 走出书本,对整个医学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比 如当参观的学生惊异于乾隆御制针灸小铜人时,教 师可以从清•吴谦等编撰《医宗金鉴》说起,回顾宋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高武《针灸节 要》《针灸聚英、等,前后串讲,温故知新。说明铜人 对针灸学发展的意义,使学生体会更加深刻。课后 学生对印象深刻的文物,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详 细地了解与探究,撰写有关医史文物的论文。
3.3提高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的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学生的中医药学发展历史 的认识,与中医药的专业思想以及人文素质得到明 显提高。学生能力得到充分体现,部分学生毕业后 即有学术论文发表,增加了就业应聘的竞争力,达到 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