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开展“学分银行”建设,需要按照国家职教政策规定,从学分银行中学分测算的课时维度和学分内涵成效维度,厘清“学分银行”项目的赋分依据,落实职业教育课程学分转换制度,构建校企合作学分认证制度,优化行业专业组织学分衔接制度,明确科技成果的学分替换制度,形成系统化的学分银行管理配套制度,科学设计学分银行认证机制,推动学分银行中学分的认证、积累与转化,推动落实学分银行顺利运行,为高职院校推动教育管理提质培优、提升内涵探索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分银行;认证制度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1],实现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所载明的不同类别的学习成果能够相互认定、积累和转换,拓展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教育部等九部门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将“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健全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作为新时代职教“提质培优计划”56项重点任务之一[2]。学分银行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创新的重点内容之一,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学时学分记录、认证、兑换程序和制度,形成可操作性的认证机制,在学分积累与管理领域实现学校管理机制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一、高职院校“学分银行”认证项目厘定
(一)“学分银行”内涵分析
所谓高职院校学分银行是指高职院校建立健全具有学分存储、汇兑和转换的功能的存储系统,以及对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积累与转换的制度体系,构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分获取、学业拓展、成果兑换的工作平台。高职院校通过学分银行建设能够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形式,通过对学生多元化成果的认定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优势,培养多方面能力,促进教育公平,鼓励学生成才,并有助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弹性化、多元化、终身化的学习体系。学分银行能够强化学分过程管理和结果认证,同时释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架构了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学生兴趣之间的“立交桥”,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和高职院校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二)“学分银行”的学分来源
学分银行的学分基本来源主要有三类:一是课内学分,即高职院校学生按照不同课程学时及考核要求学习获得的学分,此类学分其实是传统的课程考核结果,有的高职院校又称之为课程学分制,不归入学分银行管理;二是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转化认定的学分,鉴于现行高职教育中“书证融通”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在参与证书考核学习并取得相应的证书后,可以认作学分银行相关学分;三是无一定形式实践项目及科技成果转化学分,在实践中比较成熟的认证项目有工作经验、工作经历、工作技能、技术创新、技术成果、发表作品、文化传承、竞赛奖励等,是学分银行中学分的重要来源,但其认证和转化为学分银行中学分的机制与制度尚不完善,是学分银行建设的重点方向之一。
(三)“学分银行”的学分项目设定
鉴于“学分银行”作为高职学生特定学习成果的认定系统,为保障学分的质量与可替代性,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应当设定比较成熟、内涵明确、质量较高的项目,为学生学分获得指明具体方向。由于各个高职院校的具体行业属性、专业类别、地域特点、学校特色等方面的不同,各个高职院校的学分银行项目需要结合实际加以合理设计,并通过宣传教育使学生认可与接受。比如,交通类职业院校可以把驾驶证、维修技能证列入学分银行,信息类职业院校可以把信息工程师证书列入学分银行,艺术类院校可以把书法、音乐等社会化考证纳入学分银行系统,从而使学分银行的项目更加多样,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可行性途径。
二、高职院校“学分银行”项目赋分依据
(一)学分银行中学分的课时维度
学分原指学生完成某项科目、获得证书、文凭或达到某个级别的知识水平所付出的学习量,直接反映了课程内容的深浅难易,包含知识维度、技能维度、能力维度,即“应知、应会、应能”的学习成效与水平,从根本上说则反映了学生修读课程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通过学分可以把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投入转化为无差别人类劳动,从而得以比较学生成效的优劣。在实践中1学分所代表的学习时间量介于16—18学时,1学时为45—5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但不同国家采取的学时学分标准不同,例如:欧洲学分转换体系“博洛尼亚进程”的Tuning项目的计算课程单元工作量规定每个全日制学生以25—30工作小时为学分,每学年的学生工作量是1500—1800小时;日本文部省课程标准规定1课时为50分钟,修完35个课时获得1学分[3]。我国高职院校一般规定经过16课时学习并达到考核目标的学习成果认定为1学分,现行高职院校的课程学分一般介于1—6学分之间,代表其课程学习时间是16—96课时之间,学生在修完某门课程后获得学分即代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达到课程要求。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各类项目的赋分,除了课程学分直接以课时量计入学分以外,其他包括培训学分、科技创新学分等均需要转化为相应的课时,才能为学分转换奠定课时基础。
(二)学分银行中学分的成效维度
为了弥补学时学分所固有的强调学时数量而难以衡量学习的质量、类型与层次的弊端,可设置学分成效的学习成效衡量标准:一是目标分解标准,即将学习总体目标分解为若干子目标,要求学习者在规定期限内逐步完成分项子目标,采用“闯关式”学习,根据过程所得分数,加权汇总后即可获得目标分数,强化对学习者学习质量的过程管理,克服唯结果论的倾向;二是同等级互认标准,即将学习者旁听同类院校课程取得学分、参加同级组织培训项目学习、各类考证培训学习等,凡是能够达到或超过学校自身标准的,即可互认学分,比如有的学校将学生参加GRE等英语考试成绩认作英语课程学分,就是实行了统计互认的标准;三是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学分,即将学生通过开展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参加竞赛、参与项目等创新性活动及其成效认定为学分;四是实践性活动学分,包括工作经历与经验、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实验报告、学术交流、进行科普及推广活动等,这类实践性活动学分涉及学生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应用,需要由活动组织方给予相应的证明后,方可予以认证,但因其与学科知识的联系不够直接,因此在学分银行管理实践中一般只能替换实践学分,不能替换为专业课学分。
(三)学分银行中学分的规则维度
学分银行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平台,需要有规范化的规则体系作为支撑。学分银行的建立应当制定《学分银行章程》及其配套规则制度体系,载明学分银行的目的、意义、管理机制、学分类别、兑换办法、争议解决等,从而使学分银行的运行有法可依。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应当通过听证、公示等程序,使学分银行制度严谨合理,在公布后能够严格执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更改,从而使制度保持稳定,能够使学生在较长时期内遵照执行,从而在学分银行的规则下制定中长期目标,以学分银行为载体推动学生学业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升。
三、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学分转换制度体系
(一)落实国家课程学分转换制度
在校内课程的学分转换方面,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教改〔2016〕3号)[4]文件精神,支持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与成人高校等各类高校学生、其他社会成员通过学习外校课程、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方式获得学分。其中,外校课程学分认定需要授课方在教学目标、内容、课时、考核方式、教学要求、师资水平、教学条件与本校要求基本一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科目应与学校对应科目的考试大纲、命题标准、考试范围、难易程度等保持基本一致,确保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水平与在本校学习基本相当。高职院校通过对外校、自考课程学习成果的认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避免重复学习,发挥国家自学考试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作用。这对于当前高职院校实现教考分离、制止“水课”打造“金课”、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校企合作学分认证制度
学习者参加企业工程实践所取得的实践性工作经验,与高职教育中实践性教学、顶岗实习实训等教学活动具有直接的相关性与可比性,可以成为学分的重要源泉。《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学习者的职业经历、职业培训等体现资历、资格和能力的非学历成果,可转换成相应的课程学分[4]。高职院校通过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机制,实现学校教务部门与企业人类资源管理部门在学习培训方面的深度合作,签署校企学分管理合作协议,明确企业在学分管理方面的职责,推动企业将在职学习者的工作过程加以记录和证明,包括在职职工的工作经历、工作经验、项目建设、工程实践、技术改造等活动,明确学习者在企业工作实践过程中承担的职责、参与实践活动的时间、取得的成效、发挥的建设性作用等,在此基础上签署鉴定意见,提供给高职院校学分银行管理部门作为学分认证工作的参考。
(三)形成行业专业组织学分衔接制度
政行校企多元合作办学是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方向,行业专业组织如行业协会、学会、研究会、委员会等第三方专业组织,承担着越来越多的专业技能竞赛、行业证书培训、行业技术推广、职业技能考核、员工技术比武、员工职称晋升等方面的作用,对于高职院校引进行业最新技47术和理论知识充实教育教学内容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推进学分银行建设的重要合作对象。据调查,目前在职人员培训覆盖了职业技能、文化素养、学历提升、权益保护、职业法规等方面内容,对企业职工尤其是外来的务工人员来说,学历的提升对其享受本地福利与资源、申请户籍等方面具有很大作用,因此对在职员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5]。尤其是在高职院校“面向社会招生”连年以百万级规模扩大的前提下,学校通过与行业专业组织签署学分银行认证协议,明确在行业专业组织所开展的学习者在职培训、专题教育、岗位“充电”、学术交流等活动中所开展的自学、交流、考证、研讨和实践等活动的具体标准,以及在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所需要开展的前期培训、理论强化、考核指标等要求,实现学校课程教学与行业组织的专业职业活动相匹配,从而为学校的学分银行认定提供直接依据。
(四)明确科技成果的学分替换制度
产学研用相结合是高职院校既定的发展道路,科技创新活动既是高职院校走向教科研及社会服务高端化的必然方向,也是高职院校学生践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要求的重要途径,还是推动高职院校未来转型发展、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职学生的科技成果是科研工作的重要体现,主要包括参加“挑战杯”科技大赛成果、撰写论文、申报专利、在职或顶岗开展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应用、参与科研项目等,此类科技活动具有结果导向、成果明确、标准清楚等优点,可以省去烦琐的过程环节管理,突出成果的价值,直接兑换为相关课程的学分。例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规定,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级别科技竞赛并获奖的,可获得1—6分不等的学分,发表普通期刊以上级别论文的,可获得2—8分不等的学分,学生申请软件著作权和各类专利的,可获得2—6分不等的学分[6]。由于科研活动重结果、重产出的特点,需要加强学生的科技流程和科技自律意识教育,同时在相关制度中还要明确指导教师的教育责任,对弄虚作假的师生及管理人员要在制度上明确相应责任和处理办法,从而推动科技创新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保障科技创新学分的质量不断巩固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2021-03-14].
[2]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EB/OL].(2019-09-23)[2021-03-14].
[3]黄霖,江颖.学分银行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75-77.
[4]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Z].教改〔2016〕3号.
[5]朱龙博,周晶晶.学分银行服务企业在职人员培训的新思路[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9(3):38-43.
[6]关于印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2019-01-21)[2021-03-14].
作者:高尚荣 单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返回银行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