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边城》再次拿出来仔细阅读时,笔者依然沉迷于沈从文恬静活泼的语言情境中。但是于情节而言,笔者在读完之后,内心竟然是恨恨的。爷爷弯弯曲曲、翠翠不表心意,让并没有现实人为阻碍的有情人也许永远地错过了。笔者亟待从中去寻找爷爷弯弯曲曲、反复确认的态度根源,也有意去注意翠翠感情流露的各种细微表现。爷爷这位满经沧桑的可怜老人,原只是想要把他至爱的孙女交代给一个可靠的人。他极力安排翠翠的婚事,但是却弄巧成拙,造成了很多的误会。在这个探寻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小说中充满了错位,包括有意無心的心理情感错位,人性美善的错位,亦或心理与行为上的错位等。正是这许许多多的错位,将人物摆放在特殊的环境下,逼迫人物作出选择,而造就了别样动人与凄婉的情感体验。
“错位”理论是孙绍振老师文学理论的核心。他主要从文学形象的本位探究出形象的三维结构,认为文学形象是生活的特征、作家的个性或者感情的特征和艺术形式的特殊规范的三维错位结构。进而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心口错位”理论推演出真善美错位的理论。而情感逻辑在“错位”理论中成为了联结分析的主线。也就是说,情感错位是最大的根源,也是我们进行错位艺术分析的切口。晓苏老师曾指出:“归根到底都是情感的错位,在具体的小说文本之中,情感错位往往是一种复式结构,既有人物与人物之间横向的情感错位,更有一个人物在不同时空所呈现出来的纵向的情感错位。”因此,笔者在自我疑问解决的过程中,利用孙绍振老师的错位理论,着重分析《边城》中的错位艺术,特别是人物的情感逻辑与情感错位。
一、心理情感的错位
“错位”艺术在小说中主要表现为不同人物情感感知之间的多元“错位”。在以往的小说叙事中,描写爱情往往有两种发展形态:一种是男女相爱遭到家庭的反对;另一种是三角恋情或者多角恋情。《边城》中翠翠的爱情也是三角恋情,天保大老爱着翠翠,翠翠爱着傩送二老,傩送二老也爱着翠翠,但是大老先求婚,二老则面对碾坊的诱惑。虽然他们三个人不是形式主义者斯克洛夫斯基所说的爱情模式(A爱上B时,B觉得不爱A,A经过努力使B终于已经爱上A,A却觉得不爱B了),但是沈从文把天保、傩送两个手足兄弟设置为情敌,在这种情境下,大老爱而不得痛苦不已,殒命于“水鸭子也淹坏”的不幸中。而翠翠与傩送之间虽然没有林黛玉对贾宝玉那样的重重试探,但是相爱的人却是同样不能心心相印,同样有着他者入侵的痛苦和不知所以的无措。
翠翠自两年前的端午邂逅傩送,便开始了爱情的萌芽,但羞涩的少女并不会处理这突然而来的感情。这年的端午,傩送有意邀请翠翠和爷爷去自家吊楼上看划船比赛。翠翠在吊楼上无意间听到王乡绅要以碾坊为嫁妆,着意傩送为女婿。翠翠心下迷乱、羡慕、生气,“她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像在生自己的气”,这种情绪带着一丝出身不好的自卑,又带着恼人的醋意,于是,在迎面撞到傩送时,翠翠只是低着头默不作声,不回应傩送的话语。这种无心的不理会在傩送一方是一处情感的失落。于是,两人的有意与无心的错位导致傩送以为翠翠“心上早已有了一个人”,而自己的感情得不到翠翠的理会。
然而翠翠的不理会却是无心的。她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在面对突如其来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绪时,稚嫩的她不知道是该快乐还是忧愁,她的羞涩和多思在所难免,她的沉默是不谙世事的懵懂。但是,在细节处却可以窥探翠翠的真情。在上一年的端午,翠翠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也在青浪摊?”是因为傩送那年端午在青浪摊;爷爷以笑话告诉翠翠,天保的兄弟在为你唱歌后,翠翠当真有一天便去摘了一大把虎耳草。是朦朦胧胧的爱恋逐渐清晰了吧!是打算送虎耳草给心上人吧!这是翠翠美的极致,也是情的至极。汪曾祺曾说:“翠翠的爱情是一串梦”,总体上是可感的、坚定的,但是开始时朦朦胧胧,飘飘忽忽,他人甚至自己都无法明确心意。
天保因为走车路求婚失败,走马路没有胜算,他选择离开茶峒,选择忘记上面的一切来成全弟弟和翠翠。带着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下船,却不幸溺水而亡。对此,沈从文没有过多的解释,只因爱而不得的伤心和痛苦。傩送则将哥哥的死归咎于爷爷的弯弯绕绕、暧昧不清。这时傩送仍然属意渡船,但是哥哥的死一直横亘在傩送和翠翠之间,加上翠翠的不理会造成了傩送心理的失落,爷爷的反复探寻也反而让傩送心生不快。为此,有情人之间没有过多的交流和表白,爱情搁置悬浮,只剩下无尽的不能预知的等待。
借用杨马兵的话“爷爷先有卓见”,翠翠与傩送之间主要是因为有天保的爱恨参与而形成阻碍,而天保离开本是为成全两人,如今溺水而亡,翠翠与傩送之间可以说没有了人为的障碍。根据茶峒的传统,家长不会过多干预子女的爱情婚姻,虽然顺顺心中不情愿,但“二老当真欢喜翠翠,翠翠又爱二老,他也并不反对这种爱怨纠缠的婚姻”。翠翠与傩送不得心心相印,互为所属,更主要的正是因为两个人在心理情感上的错位。有意无心的错位、得不到理会的误解,让两个人的心意不能明朗。
二、误会与偶然事变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提出过情节上的“突变”和“对转”。“突变”是打破常规,“对转”则是向相反的方向变化。郁达夫在《论小说》中也提出“偶然事变”,视它为将人物打出常规的办法。《边城》虽情节性不强,冲突不激烈,但就如沈从文自己所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良难免产生悲剧。”小说中不经意间到处充满了不凑巧的误会。
第一个误会便是两年前那个端午的晚上。翠翠看完赛龙船,在码头等爷爷来接自己回家。才听到两个水手谈论河边楼上妓女,而傩送二老捉了最后那只鸭子从水里走来,两人邂逅。二老好意让翠翠上他家楼上去等爷爷,翠翠以为他是那两个轻薄水手中的一个,便骂了他而引起了二老的注意;傩送又因为误会了翠翠那一句“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误以为让狗莫要向好人乱叫,便放肆笑着走了。翠翠后来知道被骂的人是傩送二老,一边是感恩他的好心,一边是羞愧。至此,两人一次甜而美的相遇因为误会而趣味十足,因了趣味而互生好感,爱情便因了这次邂逅而萌芽。
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次相遇,一年前的端午又同祖父去城边河街看船,去顺顺家躲雨。不凑巧的是二老在青浪摊,想遇见的人不在这儿,却认识了大老。大老对翠翠一见钟情,而这一见钟情也就是三人悲剧的开始。
大老和二老同时爱上翠翠,大老保媒不成,又与弟弟以唱歌作为公平竞争。十四的当晚,二老便在翠翠家对面的高崖上唱了半夜的歌,那歌声打动着翠翠的心。大老在一听到二老坦白心意后,他就知道马路只有弟弟有份,听到弟弟的歌声,便决心黯然放弃。爷爷不知二老的心意,误以为歌是大老唱的,还涎着脸皮夸他歌唱得“第一号棒”。此时的大老,简直是被爷爷在伤口上撒盐。
爷爷得知大老喜欢翠翠时又愁又喜,把顺顺家过来做媒的事跟翠翠说,翠翠起先误以为做媒的是二老,表现出少女的娇羞,待说出是大老后,翠翠默不作声,神情是不愿意的,这就让爷爷猜不透她的心思。爷爷企望翠翠选择自己喜欢的人,但是屡次试探翠翠均得不到明确的答复,只得打发媒人。就爷爷而言,不管是大老还是二老,都是值得翠翠依靠的人,一旦翠翠同意,便能成。但是老船夫认为这是翠翠自己的事,同时想到可怜的女儿,那样不幸的命运,又不能不关心和积极地安排撮合。这就为顺顺三父子对老人的误会作出了铺垫。而作为读者,我的疑惑也解决了,不是爷爷弯弯绕绕,而是爷爷弄不清翠翠的心意又不得不始终关心她的婚姻,一个善良可怜的老人!
大老天保意外去世,是整个爱情脉络的转折。在这个偶然事变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外部关系和情感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在这个偶然事变前后,顺顺父子对爷爷的暧昧态度和不干脆的为人产生了不满,他们将天保的死归咎于爷爷的不利索。那一个死去的人以一个凄凉的印象镶嵌在父子心中,二老和顺顺对爷爷开始变得冷淡,而爷爷为了翠翠,反复打听二老和顺顺的态度,这又使顺顺父子对爷爷的“好事”不能理解,并产生更深的误会,以为老人所关心的是渡船或者碾坊上的物质攀附。最后的两大打击,一是以为二老选择了碾坊,放弃了翠翠;二是顺顺冷漠地让他不再干涉孩子们的感情。也就是说,爷爷为了避免翠翠遭遇同样的情感不幸而极力奔走,安排翠翠的婚姻,到头来反而弄巧成拙,将本有的希望都搅和成空。这在爷爷的心里形成的落空是毁灭性的,因此,爷爷在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死去也就成了必然。但也正是这个偶然事变,让我们在爷爷悲喜不跌、惊慌奔走中感受到他那对翠翠的那最动人的深深的爱,他全部思考和规划的核心就是翠翠的幸福啊!
三、外部行为和真实内心的错位
另外一处动人的心理描写仍然是爷爷的。就在爷爷同翠翠谈了两次大老做媒而得不到结果后,这位可怜的老人隐隐约约感受到一种不幸命运的重蹈覆辙。“老船夫猜不透这事情在这甚么方面有个疙瘩,解除不去,夜里躺在床上便常常陷入一种沉思里去,隐隐约约体会到一件事情——翠翠爱二老不爱大老。想到了这里时,他笑了,为了害怕而勉强笑了。其实他有点忧愁,因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
老船夫担心翠翠就像她的母亲一样,得不到生命感情上的幸福,而自己也没有办法护她一生。他此时的心里是害怕、是担忧、是烦躁、是不安、是想否定却冥冥之中仿佛能够看到那种不幸。心里纷繁杂乱,但是他“笑”了。这个“笑”有点康德幽默理论中所说的“由于期待的落空而突然造成的意外的惊奇”,他仿佛看到了他的期待慢慢地变得微小。所以,爷爷的“笑”是勉强的“笑”,充满了那么多的无奈,仿佛造化弄人而束手无策。它是哀叹着的,近似流着泪的声声苦笑。这一段心理描写与“笑”之间,虽然错位不算很大,但是却真实感人,写出了人物复杂而真实的情感形态。
四、人性美善的错位
沈从文在《边城》里为我们构筑的是一个至美至善的茶峒小镇,小镇人关心翠翠与爷爷这一对生活贫苦的爷孙,买酒买肉都可免费送;爷爷渡船不收一分钱,甚至追着喊着把钱退给渡船的人;即使是小镇上的妓女,也可以无所谓钱。翠翠与爷爷感情深厚、傩送与天保并没有因为是情敌而反目成仇,而在天保死后,傩送内疚不止。小说展示了湘西至善至美的人性和人情关系,他们都尽量地为对方着想,他们为了成全他人而放手自己想要的东西,甚至自己心爱的姑娘,这是一种巨大牺牲,但也是一种无形的悲哀。天保大老本意离开茶峒,牺牲自己,放手成全二老和翠翠,但是无形中,他的死却成了人物之间情感倾向转变、人情发生隔膜和误会的关键转折处。《边城》中的人用自己的善良去毁灭了善良及善良的人本身的美好。爷爷同样如此,想要用自己的爱去确保翠翠的未来,却因为自己过分的关心使得结果适得其反;傩送为着哥哥死去内疚不安,也不再去表白心意。每个人都凭着良心和自然的感情以自己善良的方式去爱,去保护,但是每个人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天保的死、老人的死、傩送的出走、翠翠的等待俨然都是必然的,茶峒的人们就这样善良地扛着自己的命运,平静地过着日子。
五、《边城》错位艺术对教学的思考
《边城》中这些让故事曲折发展的错位艺术,让每一个读者都跟随着作家的笔触悲喜交加。故事的结局、人物形象和真善美的人情,都如同仙乐绕梁三日而不能绝。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借用“错位理论”,进行细致地寻找和分析文本中的错位艺术,既能调动学生兴趣和体验,想必也一定能够四两拨千斤,让学生对人物的心理、情感深刻了解,再配以想象补充体验,就可以引导学生获得文本中美好纯净的情感体验了。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