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概论》课程是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若从教学效果角度审视学生们对各项教学要求的完成与掌握情况,仍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本文呈现了笔者对该课程在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中的得失之思考,以期得到相关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呼应。
一、课程教学的定位与目的
《艺术设计概论》课程是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主要理论模块包括艺术设计的历史、艺术与设计、设计与科技、设计方法、程序与管理、设计的哲学、设计与文化、设计师与设计以及面向未来的设计等丰富的内容。本课程要求教师全方位描述并阐释艺术设计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涉及艺术设计的概念、范畴、方法、程序、美学等众多方面,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需要具有深刻性。从课程在设计学课程体系中的定位而言,要求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美学与艺术科学的基本概念运用到设计问题的适当表述之中,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加以改进;能够理解设计活动中涉及的重要社会与文化因素,了解国内外传统文化差异,并能够将中国传统民族民俗元素融入设计思想中;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在创新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具有科学的环保意识;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文学艺术修养和文化品位,有健康的人文科学素质。由此可见,《艺术设计概论》课程除了要求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理论课学习掌握一些专业的知识和原理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较先进的、科学的、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为学生今后的设计学习与实践提供理念支撑与方向指引。从某种角度说,正确的观念较之知识的堆砌对学生的成长更有价值和意义,这一点理应成为高等院校基础理论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多年课程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成效与不足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设计类课程逐步引入我国的艺术类高校以来,《艺术设计概论》等基础理论课程就不断在各大院校兴起、建设和改革,并在现代化科技的辅助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后续的专业设计理论与实践课程初步奠定了基础。具体的成效表现在以下几点,同时也仍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1.多媒体教学成为授课常态。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目前高校理论课授课的基础设施与条件早已与国际接轨,电脑、投影、音响等多媒体教学方式成为教师授课的常态。尤其是本课程关于艺术设计概念、思维、作品与过程等,必须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形象而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理论内容顿时生动和丰富起来。再者,各大高校均在软硬件的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经费,使得多媒体教学的手段不断丰富和发展。然而,“形式”并不直接等同于“内容”,在课程中所展示的内容才是授课质量的关键保障。简单地照本宣科,粗略辅以图片或视频,并不能够真正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认知神经。这就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设计好多媒体教学课件,不断更新内容,将所讲知识理论与形象图文有机结合,并通过有节奏感的安排,以及讲课的艺术性,让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和兴奋度,融入创新的理念,拓宽学生的视野。换言之,课程内容的设计要比教学方式的改进更为重要,教师授课能力的提升仍是我们课程建设的重心所在。有鉴于此,今后我们的艺术理论课程应当进一步在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建设质量上下功夫,要多鼓励教师参与校内与校外的听课、交流与协作,适当组织课件评选,打磨课件质量,让教师能够在课件的设计上投入更大的精力与智慧,力求达到讲课时间短,能高度浓缩知识点与理论,同时使学生记忆深刻的效果,为其他板块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网络教学新模式方兴未艾。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又被注入新的活力,网络教学业已成为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也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上信息资源进行理论教学,构建网络课程的新平台。主讲教师在课堂外将需要扩展的图文、视频、资讯等分门别类地放置在课程中心上,并提出一些前沿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在网上开展发言讨论。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在线互动,及时答复和解决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有争议的问题。网络教学模式将是未来理论课程发展的大势所趋,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方法。尤其是在建设慕课(MOOC)教程上网后,将进一步提升教师授课的质量,推动课件水平的提高,以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增强。此外还可以对校外人员开放,从而进一步满足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因此,大力发展网络教学是高校课程建设的广阔空间,仍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加之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阶段,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甚至超过了电脑。是否可以进一步将网络教学的阵地拓展到手机APP的应用或者微信的平台上呢?如果能够建设到这个层面,那必将有助于增进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学模式的改良,以及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
3.案例教学有待进一步研究。《艺术设计概论》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把握艺术设计本质特征及其范畴等的概念,能够从多方位的角度思考与设计相关问题,从而具备解决艺术设计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为日后开展艺术设计工作做好准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能介绍艺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还要能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高度,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有更为感性的认识。实践证明,要在有限的课时内系统地阐述其中丰富的原理是不可能的,甚至结果适得其反。从这个角度而言,就需要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加以补充,由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锻炼学生专业的思维能力。而案例教学方法就是其中一种成效显著的解决方案。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案例分析,融入课程所需要传达的理论与观念,并加以学生之间的课堂讨论和教师的适当引导,就能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传达辩证的思考方式、前沿的设计理念、高层次的审美追求,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然而,在案例的选择和分析上,我们却很少对课程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案例对于学生的兴趣激发、问题的产生与解决、创新意识的引导、历史观念的形成、审美水准的提高等方面尚缺乏论证与锤炼。所设的案例需要解决哪些重点和难点、达到哪些教学效果和目的、学生如何反馈以及成效如何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在案例讨论的教学课程中得以全面的评估,如此才能真正将案例教学的优势与理论教学的要点融会贯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4.课外认知有待加强。作为一门理论课程,任课教师自然会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课堂教学上,很少顾及学生在课外的认知需求。实际情况是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便会将理论与知识放在一边,孤立地看待课堂内容,甚至不知道如何加以应用和贯通。这是高校理论类课程的普遍显现,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要求,那就需要在课程建设方面提供一定的通路,使学生能够打通理论与实践的隔膜,达到举一反三和理论联系实践的最终目的。可以借鉴的做法就是适当安排课外认知实习课时,给学生创造参观与考察的条件,将课外作业与课外认知有机结合,而非书本到书本、理论到理论的抽象学习。尤其是艺术设计这门课程,是要为今后学生的设计实践起指导作用的,就更应当加强课外认知的要求。例如,组织学生参观设计博物馆、博览会以及考察相关专业的设计市场,让他们能够更具象、更直观地感受设计的内涵,然后通过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能够将所见事物与所学理论相联系,开启他们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心智,这一点也是本课程设置的关键因素所在。
三、总结
作为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的《艺术设计概论》,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环节中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尤其需要重点建设。本文从教学效果角度审视学生们对各项教学要求的完成与掌握情况,对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中的得失加以思考,深感仍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尤其是在多媒体教学的内涵建设、网络教学的扩展与完善、案例教学的锤炼与提高,以及课外认知环节的加强等方面,可以做更为深入和细化的工作。艺术专业教育工作者或应更加关注教学工具、方法、模式等形式与教学内容、质量、效果和目的之间的关系,实现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使该课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体系中应有的作用。本文就该课程在建设与教学改革进程中之思考加以呈现,目的就是要追求其在有限课时内的效益最大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期得到相关同行与专家的关注与呼应,所述愚见,望各位方家指正。
作者:胡越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4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