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艺术论文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2022-11-23  本文已影响 150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现代教学倡导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由之路。教学设计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将\"苦学\"变为\"乐学\" ,将\"静态\"变为\"动态\", 将\"虚幻\"变为\"现实\", 将\"零散\"串成\"整体\" ,将 \"难点\"化为\"热点\"的教学设计,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 思想品德;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具体而言,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就是在上课之前,对该单元教学、该课教学,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方案,也就是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 现代教学倡导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由之路。本文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将"苦学"变为"乐学"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流露出消极厌烦的情绪或自己做别的事。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它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学习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日后学习生涯和事业生涯取得成功有了必不可少的心理保证。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节思想品德课上必不可少的环节。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为主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集于一体,有助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将"静态"变为"动态"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形象的画面、清晰的文字、甜美的音乐、亲切的语言,创设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情景,它能全方位吸引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亲耳听听、亲眼所睹、亲身所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欢快、愉悦、充满活力的情趣中获取教学知识。
  兴趣的提高离不开生动形象的经验素材,创设一种把静态的图像转为动态的视频的活跃的画面的情景,唤醒学生参与意识。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没有兴趣,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将很勉强。而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把静态、枯燥、难于理解的材料融于图像画面中,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满怀着被激起的求知欲望,能够完成教师的语言和常规教具所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更易于解决问题。
  三、利用信息技术将"虚幻"变为"现实"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即光听讲没有实感。如学生对"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这一知识点缺乏感性的认识,于是我就从学生的身边讲起,即从家乡的变化讲起,其中讲到家乡的过去时,学生很少知道。只听老师讲,学生头脑中一片空白。如果老师边讲边把一个个反映家乡过去的场景用幻灯或录像放映出来,就会化虚为实。学生通过耳朵听和眼睛看,头脑中就有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四、利用信息技术将"零散"串成"整体"
  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都一个一单元或者一个专题去讲解,这样就缺少了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学生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将相关的内容和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就很容易在头脑中对整个知识结构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五、利用信息技术将 "难点"化为"热点"
  能否顺利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是衡量一堂课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传统教学中教师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费力地说,有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教师面对的是同层次的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还是一知半解。通过图、文、声、像等多媒体信息的有机合成,可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从而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例如,"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这是教学难点,要从实质上揭示环境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观看"心系一方净土"录像带中,截取下来的三个视频:"温室效应"、"臭氧层受破坏"和"酸雨现象"。这一视频电影,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那生动的画面,抑扬顿挫的解说,声情并茂,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看到了全球环境恶化的表现,意识到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演示完毕教师启发提问:除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和酸雨现象外,全球环境恶化还有哪些表现?通过提问,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学生在了解了大量生动的材料,丰富了感性认识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环境问题的实质: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恶化问题。大量的土地被开垦,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矿物被开采......使学生认识到违背自然规律,不合理的发展才导致环境恶化问题。人类如果要长久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使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所以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通过几个视频文件的演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片面到全面,从现象到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注释: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50.
谢丽卿.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究.考试?教研,2010(5):10.
邓传林.浅谈多媒体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注意的问题.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193.
郑雪,易法建,傅荣主编.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9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围城》的文学价值(围城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