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旅游是一项美的体验活动,在欣赏和感悟风景如画的自然风景过程中,旅游者作为主体,通过隐喻来欣赏作为客体的山水风景。以始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相似性为理据,始源域画的特征映射到目的域山水风景中,形成山水风景是一幅画这一隐喻。通过山水风景是一幅画隐喻来欣赏和感悟山水风景,使人更能体验到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的感觉。
关键词:认知 隐喻 映射 风景 画
一、引言
美学家叶郎说过:“旅游,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审美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又是审美活动”P43。 人们形容风景美时,喜欢说风景如画;形容人长得漂亮,说从画上走下来的;形容文学作品场面描写得生动宏阔,说它是壮丽的画卷;那么同样可以以欣赏画卷的心情来感觉和体验山水之美。旅游产生于人类的审美需要,旅游活动是一种美的体验活动,旅游者作为观赏主体,以自然山水风光为欣赏对象,通过形成自然山水是一幅画的隐喻思维来体验自然山水风光,不仅使旅游者获得一种感官上的赏耳悦目,心理上的悦心悦意,更会获得精神上的悦志悦神。
二、认知隐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在他们研究隐喻的经典著作《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就强调了:“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不仅仅存在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P4。隐喻一般是从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来认知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系统之间的联系P452。从其工作机制来看,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像结构或某一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上,然后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而这种映射并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根植于我们的身体经验的P112。隐喻使用的触发机制就是施喻者这一认知主体为了表达自己对代表物质世界或精神世界的某一目标域的认识、理解和阐释而寻觅一个能在外在或内在某一方面与这一目标域相应的始源域97。
三、旅游风景中的认知隐喻---自然风景是一幅画
鉴于旅游活动是一项美的体验过程,是旅游者作为观赏主体对客体风景山水美的特性的感知,并且在感知基础上,对美进行分析,使人不仅体验到美,而且理解到美;不仅感受到什么是美,而且理解它为什么美P44。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
桂林山水,风景如画;百里漓江,百里画廊;延庆百里画廊;乌江百里画廊等等。从隐喻的触发以及工作机制来看,隐喻是施喻者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某一目标域,寻求一个始源域,以两者之间外在和内在的相似性为理据,形成山水风景是一幅画的隐喻,从而作为始源域的画的相关特征可以被映射到自然风景这个目的域的体验中去,在始源域理解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更系统地欣赏和领悟自然风景中的美。
在风景是一幅画这个隐喻中,画是始源域,山水风景是目的域,在欣赏山水之美时,经常把始源域中画的特征映射到目的域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自然山水之美。先从画面内容来说,一幅画可以选择绘画青山碧水,古树银泉,飞瀑浅滩,奇峰怪石,悬崖绝壁,浮云雾霭,绿树红花,江中小舟,而这些却也正是大自然的风景的组成部分。照理说画是照着风景画出来的,而以画喻景是因为:在人类看来自然的风景并不是完美的,绘画作为一种艺术是对于现实世界中美的因素的提取和整理,抛弃了自然中繁杂、琐碎、表象的因素,将自己认为不完美的地方予以修正,并且在画中可以加进作者的感受体会和想法,使美景有了形,且有了神,所以说:“艺术来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从颜色色彩来看,一幅幅画有深有浅有浓有淡;同样自然风景随着一年四季而变化,从深到浅从浓到淡改变着颜色。就山景而言,春天万木抽芽,翠烟弥漫,夏天枝叶繁茂,秋天树叶五彩斑斓,冬天银装素裹;水景四季也富于变化:春水绿而潋滟,夏津涨而弥漫,秋潦尽而澄清,寒泉涸而凝滞;景区四季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春季山花烂漫,夏季碧泉淙淙,秋季红枫尽染,冬季冰雕玉彻。就形成来说,一幅美画是艺术家的创作结晶,自然景观的优美是天然形成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美的展现来说,绘画作品是为了绘制出艺术家眼中的美,而山水风景却体现了大自然的美。就形象的寓意来说,画家是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作,不仅表现天地山川的自然之美,还表现出画家的秉赋、襟抱和人格境界之美,从而让人们在山水画面前产生感动,产生震撼,产生共鸣,感受到艺术之美,进而感受到山水之美以及中国人生生不息感天悟地的人文精神之美,重新建立与山水自然的亲近与和谐的同构关系,最终深刻体验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之境,感受“天地境界”,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P3。所以画家在画风景的时候,并不仅仅只是在画这些山和水,画的是自己的一种胸怀,所谓画山画水画胸怀。人在观赏沿途山水风景时往往所追求的也正是精神上的这么一种感觉,人需要这种感觉,即需要感到肉体灵魂与大地融合一体的这种感觉,人只有获得这种感觉他才能心安,他的生命最信任的也就是这种感觉P157。所以旅游者在欣赏自然山水时,并不仅仅只是在欣赏大自然形式上的美,更重要的是会更进一步领略到山水所蕴含的精神、道德和襟怀,所谓品山品水品情怀。
画和自然山水风景以内容、颜色、形成、美的展现及形象的寓意方面的相似性为理据建立起山水风景是一幅画的隐喻关系。人们在旅途中会接触到水光山色,花鸟虫鱼,日月云雾,奇峰异石,流泉飞瀑,在绘画作品中会有一幅幅的人物画、花鸟画和山水画。譬如:小石林内的“阿诗玛”石峰,耸立于玉鸟池畔,峰体苗条高挑,从侧面观赏宛如亭亭玉立的少女,身后背篓依稀可见P276。远眺西山群峰,它宛如一位少女,仰天静卧在岸边,长长的秀发,飘洒在滇池的波光浪影之中,所以西山又叫“睡美人”P213。风景是一幅画,当旅游者从整体来看这一风景时,那么在滇池边的西山就是一幅睡美人的画,石林的“阿诗玛”就是一幅仕女图。当你欣赏画的眼光去欣赏这两个景点时,那种画面的内容感,色彩感,艺术创作感以及美感都会映射到这两个景点中,那么就如同在欣赏两幅艺术作品。
云南石林景区的莲花峰、凤凰灵异、孔雀梳翅、象踞食台、双鸟渡食和黄山景区的喜鹊登梅恰是一幅幅花鸟图展现在游 人的眼前。那么云南石林和黄山奇石在游人眼中就成了一幅幅鸟兽嬉于花丛间,花卉翎毛势欲飞动、色彩淡雅纤丽的画面,给人以清高幽隽和轻清淡远的韵致,从内容到形式的寓意,画面的这些特征都映射到景点中,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桂林山水和漓江百里画廊犹如一幅画卷慢慢展开,迎面而来的似乎是一幅精而巨的泼墨山水画,轻与重的手法,黑与白的交错,神与形的相映,游人在观赏时定有人在画中游,画里移舟之感。通过内容、颜色、形成、美的展现以及形象的寓意方面的相似性为理据建立起隐喻关系,始源域画中的这些特征映射到目的域山水风景中而形成了一幅幅泼墨山水画。
四、 总结
在欣赏自然山水美景时,最先在感官上给人带来悦耳悦目的感觉,当把山水美景作为一幅幅画来看时,会给人带来悦心悦意的感觉,画山画水画胸怀,只有如画家把灵魂与大地相结合起来抒发自己的胸怀一样去品味山水美景时,才能让人体会到悦志悦神的感觉,才能更进一步领略到山水所蕴含的精神和道德,所谓品山品水品情怀。
参考文献:
1.骆静珊.旅游资源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43.
2. Lakoff, G.&M. Joh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3.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邱明正.美学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7.陈仕彬.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美术报,2009-11-28(第027版).
8.耿占春.隐喻.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9.吴宝璋,霍永寿.云南英语导游.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10.李溅波.云南旅游导游词.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