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辽宁海城喇叭戏2008年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传承基地的建设是这个地方剧种保护不可或缺的内容。传承基地保证了剧种的“活态”传承在体现剧种整体价值的同时,也体现了剧种的地域特色文化,并转化为经济优势。
关键词:海城喇叭戏;传承基地;地方小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传承基地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保护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之有效的方略,具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传承基地是地方剧种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的机构和平台,通过代表性传承人的传、帮、带活动,让地方剧种扎下根,并且得到弘扬。
一、传承基地是最理想的“活态”传承
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是其独特的传播延续方式。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关键在于广大民众,尤其是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积极参与。正因为有了这些传承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才得以保存,得以流传至今。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最理想的“活态”传承。而传承基地的建立正好为濒危的遗产提供了一个供其“活态”传承的平台。活态传承靠的人,而且是身怀绝艺的老艺人。在传承基地的范围内应该提供优越的条件来保护好传承人,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在传承基地所提供的场地内带徒弟,传技艺,使他们能够不脱离现实基础和文化土壤。
二、传承基地有利于形成遗产的整体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都是与民族、地域结合在一起的,构成文化综合体,形成遗产的整体价值。以海城喇叭戏为例它具有着三百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形成过程中积淀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色,唱腔曲牌独特,锣鼓伴奏成套,有时伴有高跷的润色,加之艺人的绝活表演更使其增色不少。有了传承基地这个平台,对于喇叭戏这个小戏剧种来讲在传承基地它更多的是被作为一个戏剧整体来保护的,而不仅仅是保护几出传统的剧目。只有从戏剧全方位的保护才能把这个小戏的艺术价值放到最大。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由许多个表现形式或者是多个独立的个体构成的,他们都不是孤立的,每一个方面都不可或缺,因为这样的戏剧艺术是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的,才最终构成了一个文化的综合体。并且,这样的文化综合体不可拆解的,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也只有这样完整的艺术整体才具有价值。
三、传承基地有利于形成良性的民间艺术保护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作为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件件价值不菲,具有比普通文化遗产高得多的含金量,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金字招牌,代表作尤其是国家级代表作的多少,是一个地方文化竞争力,甚至综合竞争力的一种体现。以保护试点为载体,打造品牌,打响品牌,使具有丰富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享有较高声誉,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有着极其现实的作用和意义。海城喇叭戏在2009年的6月份分别在当时的鞍山市戏曲剧院和海城市文化馆建立了喇叭戏的传承基地,在这两处建立传承基地项目保护单位最初的想法是基于要使海城喇叭戏“重生”必然要依托一个基地的考虑,其实这一保护措施的实施也是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之下统一倡导的行动计划,也是整体保护进程的一个环节。喇叭戏作为辽宁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试点项目,在它建立传承基地之后相应的保护机制也必然会随之逐步完善。技艺的传承,人才的培养,精品剧目的打造等等,都会形成一整套的保护机制,喇叭戏也会得到更好地发展。
四、传承基地有利于彰显保护地的特色文化
在农村,文化传播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方式,是一种口传文化。这种文化的另一个特点便是约定俗成。它是祖祖辈辈依民俗形成的,没有官方倡导、没有明显的时代性,象春节、端午节以及许多民俗祭祀仪式等等。乡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文字的使用非常少,但口传文化方式的交流天天都在进行。这种活态语言的文化,是民间的主要语言方式,是被我们长期忽视的一种文化存在。海城喇叭戏是辽宁四大地方戏之一,1958年被省文化厅命名,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鞍山乃至是全省为数不多非常珍稀的地方小戏剧种,为其设立的传承基地无疑会彰显保护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地不仅保持并延续着剧种生存的艺术环境与氛围,同时它也让当地的民众对传统文化在新社会重新发挥自身的娱乐价值而多了几分期待。已经建立的海城喇叭戏两个传承基地都组织排演了多部海城喇叭戏剧目,进社区、进学校,甚至还进入敬老院,经过改编的喇叭戏剧目为鞍山海城两地的民众带去了欢乐。乡野民众在土生土长的家乡民间艺术的娱乐熏陶之下,会从心底产生一种回归本土文化的情愫,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剧种,借助保护基地的覆盖面必然会形成保护地的特色文化。
五、传承基地有利于将文化资源转换为经济优势
建立传承基地,有利于充分发挥民间艺人、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作用,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引领健康的文化消费方式,丰富节庆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旅游文化等都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对遗产项目传承基地的建设,对当地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资源,进行真实、动态、整体和可持续保护,如果这样的文化资源保护得当它会潜移默化地逐步转变成为当地的经济优势,当然也需要采取一些辅助的措施加以引导。
海城喇叭戏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当地民间庙会习俗的恢复,因为它是传承的有效的“软件载体”。海城喇叭戏曾经红极一时是与过去红火的年节庙会分不开的。现如今这样的习俗已被简单化或者干脆被取消了,这也客观上导致了海城喇叭戏的的衰落。恢复传统庙会习俗打造区域旅游品牌,海城及周边地区应该逐步恢复民俗庙会活动,它将有利于喇叭戏的现代传承,庙会可以看作是大的文化空间,而同时它也是喇叭戏现代生存的空间。重新回归民众娱乐百姓,喇叭戏对地方庙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布局都会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傅谨.抢救与保护濒危剧种的理性思考.中国戏剧.2005(1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