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艺术论文

岩彩画绘画艺术表现手法研究

2021-11-12  本文已影响 459人 

  摘要:岩彩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加强对岩彩画的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的地位。本文主要从构图造型与材质特征等角度,对岩彩画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阐述,希望对岩彩画艺术魅力的研究起到积极参照作用。

  关键词:岩彩画;绘画艺术;表现手法

  岩彩画之所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不无关系。岩彩画在中国画坛的地位较高,以气韵生动、形式的美感逐步受到大众的关注与喜爱。岩彩画在历史的演变中渐行渐微,加强对岩彩画艺术表现手法的研究,对于拓展岩彩画的艺术创作思路,推动岩彩画的现代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一、精神气韵的表现形式

  绘画是创作者情感的产物,要想创作出与观者产生情感共鸣的作品,打动自己的心灵与精神是重要的前提,因此,绘画作品的构思立意尤为重要。纵观水墨彩绘或是工笔等各种优秀作品,其构思立意必然是合理的,虽然作品的形式与手法不同,但构思立意却值得深思,是影响与放大作品艺术魅力的关键要素。任何风格的岩彩画作品,都融入了创作者精到与新奇的刻画心思。作品是创作者思想情感的宣泄口,也是与观者交流的工具。如果作品打动不了自己,也很难打动观者的思想。因此,任何优秀作品的创作,都需要把握浪漫式的艺术思维与真实性的精神追求,这也是岩彩画创作爱好者需注意的问题。中国重彩画在历史的演进中以及在水墨画的冲击下发展逐渐衰微。但无论重彩画或是水墨画等艺术类型的画作,都需要建立在气韵生动的艺术评价标准理论上。艺术家对精神美与形式美的追求,直接影响作品中气韵生动的呈现与表现。形而上的气韵生动,是指风韵气度的生命、精神追求。形而下的气韵生动,是指流动吞吐的空间与构成秩序及虚幻色彩、生动变化的造型等艺术构成要素的巧妙搭配。在意与象间转换,充分呈现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创作理念。艺术品是表现人类情感的一种形式,而岩彩画也不例外,是一种在我国传统文化熏陶下,传承传统绘画审美思想与融合现代人生命精神内在情绪的绘画语言形态。岩彩画在创作中,既传承了水墨画讲究意境与意蕴及虚实神韵的创作标准,又放大了岩彩画独特的材质美感。岩彩画的材质特殊,呈现出的流动吞吐与气化氤氲等效果,与传统视觉文化体系中的传神写意及气韵生动等哲学思想相契合。岩彩画创作中胶与水的结合晕染,能够浑郁淋漓地表达水墨画的精神生命,又可达到油画厚重肌理物质性的艺术效果,与东方人含蓄自省及温柔抒情等精神气质相契合。岩彩画的绘画体系逐步完善,与哲学的追求高度契合,在描绘物象形体的同时,带动了思想情感的升华,与东方人的审美心理与追求契合。因此,在欣赏岩彩画的过程中,能够深入感知创作者的创作理念与情操,从而实现与创作者的近距离对话,达到情感共鸣等艺术效果。

  二、构图造型的表现形式

  任何创作手法与题材的中国画艺术,在造型与构图方面,都带有明显的写意精神。中国画创作通常采取二维与平面视觉空间的构图方式。古代艺术家对事物的观察,通常采取平远与高远及深远等视觉方式,也就是散点透视,明显区别于西方的焦点透视。[1]中国画的构图可谓是超时空与更加自由的,整合了静穆大气的中庸式儒家思想与浪漫夸张的逍遥游式道家思想。中国岩彩画的艺术体系发展,都是走继承与发展并重的道路,注重现代与传统优秀文化成果的整合,在继承绘画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创作出既迎合世界发展潮流,又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岩彩画艺术作品。中国画是典型的意象造型,明显区别于具象与抽象,而是抽象与具象游弋,讲求似与不似般的心象。我国古代画家对于自然万物的描绘,不完全靠写生得来,大部分靠目识心记式的迁移摹写。独特的观摩方式,促使中国画造型脱离了西方写真式的写实绘画,总结出了一套属于本土化作品创作的归纳概括与表现本质等艺术创作形式,虽然存在程式化等不足,但也造就了墓室壁画与唐代工笔人物及莫高窟壁画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艺术作品,是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文化根基。现代岩彩画的造型表现还需要走融合发展道路,学习与传承传统的同时,更应当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与态度,引入西方先进的绘画技法。加强对形象特征表现方法的多维度思考,从而创作出独具东方特色与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提高自身创作水平的同时,推动岩彩画等艺术的现代化发展。以线造型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方式,根基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利用线的转折组合,促使形与质发生丰富的变化。在其基础上,引入创作者的想象力,充分呈现东方人对万物的理解,传递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审美需要情感带动,而创作是情感带动审美迫切的短暂的经验,是创作者进入想象的情境中,瞬时情感的体验。创作者将主观调动的思想情感与自然物象形态的呈现相结合,营造出情景合一与寓情于景相互渗透的灵境,是中国画意象造型观的精神内涵。从岩彩画的意象造型概念入手分析,要求创作者贯彻物我合一的思想与原则,做到笔墨技法与定线分布技巧及物象心灵体悟等要素,融入指定的时间与空间中。意象造型与以线造型等审美表达方式,深受我国朴素哲学观与人文环境等因素影响。创作者在岩彩画的绘画中,是外放审美观念与独特艺术方式的体验过程,更是体悟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宝贵经验。线是构成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元素,但在现实世界里难以抽离,因此,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征,在艺术中赋予了作品更多的意象特征。艺术家只能对物象观察产生瞬时的记忆,还要用线提炼概括的方式进行物象形态的还原,创作出由线生象再生意的艺术作品。如古代飞天形象的岩彩画创作,利用墨线营造出衣带飞舞的姿势,不依靠翅翼体现飞天的意象,通过对线条节奏韵律的变化,体现出山的曲折结构关系及气韵。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线的流动代表了生命运转变化的节奏,利用线条呈现出岩彩画的独特形态,更表达了创作者高雅的精神品质。若彩画整合了胶液与水墨颜料,其中色墨为线,在表现方法上讲求势的动向转折与气韵的融通连贯,从而呈现出富有节奏、气韵的画面。线条的急缓与力度等控制,无不体现着创作者扎实的基本功。要想绘制出富有郁勃精神与气韵风骨的画作,还需要达到以心运笔、骨法用笔及笔指挥线的创作水平,将线即是骨的创作标准与主观意象进行结合,将身心沉浸在创作中,灵活变化线条的运用,潇洒自如地完成创作。在创作中会带动自身对传统艺术审美追求与精神理想的升华,更是感受美与表达美及创作美的体验过程。

  三、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

  艺术语言是绘画作品的重要构成要素,作品的毛笔与纸张及颜料等各种工具材料,创作用线与设色及虚实处理等技法,都是作品创作运用到的艺术语言。其中设色与用线是岩彩画创作的基础艺术语言。工笔岩彩画通常以青绿山水与人物等为主要描绘对象,创作的画面富有艺术魅力与研究价值,吸引了大批文人雅士的加入,推动了岩彩画的兴盛。工笔岩彩画创作的艺术面貌,与大众的审美心理及传统庄禅哲学思想相契合,具有雅致与气韵生动等特征,有净化心灵与熏陶情感等作用,与当时封建社会人们渴望和平安宁的心理相统一。随着岩彩画艺术体系的不断完善,设色与用线等艺术语言的变化更加微妙。虽然岩彩画的创作工序复杂,但创作中的沉浸感强烈,可提高技法水平与升华人文修养,逐渐成了画家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2]

  四、材质的表现形式

  从古至今的艺术创作,都对材质美感有着强烈的追求,这种审美意识的发展,主要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带动与熏陶。如我国的玉文化氛围浓厚,逐渐影响着东方人对鉴赏与感受及表达自然物象材质美的体验追求。其材质美也是自然万物呈现的象,在中国意象与尚意等审美创造力的带动下,形成了独具意象的艺术形象。从呈象的角度分析,涉及表达物象的形、神、意,也包括绘画媒介的材质表现等呈象方式。从岩彩画的创作角度分析,通常不对材质自身独特审美属性进行破坏,而是提高自身审美修养的同时,通过向材质移情的方式,整合自身的想象力与思想情感进行创作,放大材质的生命力等价值。在艺术创作中,需要贯彻天人合一与物我合一等思想,对于意象的艺术审美追求是东方人在感性认知中创造的,而不是物理存在的。[3]东方人在岩彩画的创作中,除描摹与想象记忆观察事物的形貌姿态外,还注重客观观察事物与主观感性体验的整合,从而对创作有更多的体悟。从岩彩画的材质美感入手分析,岩彩画材质的颗粒状物质的存在感明显,材质美感更加自然,突显了自身的意象呈现性状与内在的语言表意。创作者利用自带的材质美感整合主观的思想情绪,将材质的理性与想象的感性整合,赋予了艺术创作更多样的艺术形态。岩彩画材质的颗粒物质粗细程度不同,直接影响用色的浓淡等比例关系。水墨在材质上随着颗粒渗化流消,可营造各种气韵天成的水墨形态画面。厚处用堆砌重叠的方式处理,更利于提高图像的丰富性,从而达到超乎想象的艺术创作效果。中国岩彩画在创作中,实现了材质特性与技巧手法等艺术要素的巧妙整合,基于岩彩画的叠色结构,利用水稀释的晕化手法,促使岩彩画色层的变化。或是通过晕染与积点等手法,达到水色相融的创作效果。岩彩画材质的处理方式多样化,包括厚涂堆砌或水冲洗等。用水洗、冲、刷等方式处理,混合岩彩画材质的密度,更利于加强气象混沌等视觉冲击力。

  五、结语

  我国传统审美理念是中国画表述意向与审美理想追求的根基,而岩彩画在表现方式与艺术语言及材质媒介等方面,都传承了东方艺术家天人合一等创作追求与气韵生动等美学思想。在远古先哲精神追求的牵引下,可促使岩彩画在融合性发展的过程中,避免出现脱轨等创新优化问题,让创作者时刻谨记时代精神赋予的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朱中政.岩彩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J].中国文艺家,2019(3):20.

  [2]杨清茹.岩彩绘画与传统水墨画的比较研究[J].艺海,2019(8):70-72.

  [3]张松松.岩彩肌理在我的创作中的实践与表现[D].赣南师范大学,2019.

  作者:戴悦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谈民间艺术的现代审美转向上一篇: 民间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