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摄影美学的承传、变革和发展
摄影是艺术,是摄影者使用照相机,运用照相技术和技巧,按照摄影艺术的审美规律和特点,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表达思想感情,创造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谈起摄影创作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摄影构图的问题,摄影构图的特点要引申为美学的特点。要知道,我们所谓的摄影创造其行为规范和创作过程其实是一种是精神活动。在这里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摄影创作特点和特色。我们从这些理念从这些所谓的摄影构图和传承性的一些类似于创意类的内容和结构。这其实是一个传承性的立式结构过程。第一,摄影者的设计理念要为外界真实投影下的一些县市环境影像所吸引,所谓的影响可以不光是现实的投影还可以是我们日常所反映的、所表达出的真实情感。当这种影响直接作用于我们脑海当中时,我们就对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看法。第二,当具备了现实中所得到的影像之后,摄影者就可以开始创作了。我们在写作的时候离不开创意和构思,摄影者也离不开他们构图和理念这是影响一部作品的重要环节。其实摄影创作和构图的关系就如此,彼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我们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而富有艺术发现力的。面对着这样精彩的世界,我们都想以此为依托创作出完美的艺术作品。当我们逐步熟悉了我们所熟悉的工具的时候,也就是在我们彻底钻研透我们所使用的相机种种功能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些彻底理念中汲取营养,汲取我们所需要的力量。首先,我们拥有的布光之石和布光理念,在这样的技术知识上我们必须要对自己所认同的知识理念来进行合理的利用。其次,再来就是我们现实环境的构思问题了。我们需要对现实的形象加以投射然后出现在当前所需要的创作环境当中,逐步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筛选的加以利用。这样所创造的出来的艺术形象才能丰满,才能引起更多读者的共鸣。这样的作品才能具备感染力,才能真正进入读者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方式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才具备了真正的艺术理念和艺术氛围,只有真正融入了美学的作品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被称为艺术作品。这样就与美联系在一起了,一幅作品在构图上美不美是作品有没有人欣赏的关键。
构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丰富的艺术技巧还需要,深厚的表现手段。在我国悠久的传统艺术史中对于传统艺术的叫法,有一种是叫“意匠”。通过这么艺术性的称呼我们可以这个工作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意匠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件作品的成功与否。这是关乎作品艺术生命的命脉所在,其中凝聚了大量作者的艺术理念和艺术情操。所以说,这是作品的重中之重,完善摄影构图技巧和理念势在必行。
光线变革美学。光线是摄影艺术的造型手段和基本条件。有光才有影,有光才有形,在光线的照射下物体才会“形影不离”,没有光线“伸手不见五指”什么也看不见,也就照不成相。因此摄影离不开光线。
富有创造性的摄影者常说,对光的认识是摄影者艺术才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摄影家A·法宁格指出,对摄影者来说,光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强度、质量和颜色上。
光的强度可以从亮到暗,这一点适用于任何光源。例如,在无云的天气里,中午的日光非常强,在风沙弥漫的天气里,光线昏暗。夜间可以说没有光。人工光源的强度,则随着灯的瓦数不同而有所变化。法宁格认为,明亮的光线给人一种耀眼、明快和严肃的感觉,暗淡的光线常常表现忧郁、宁静和含蓄的情绪。照明强度的这种差别,会在照片上以三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被摄体的明暗度,被摄体的反差范围,彩色照片的被摄体的色彩再现。在照明强度很高时,被摄体显得比较明亮、鲜明、反差较大,色彩显得比照明强度低的光线情况下更加鲜艳。
光有其不同的质量。光可以是从灼热的光源发出的直射光,如不受云雾遮挡的日光,从聚光灯、摄影灯和闪光灯发出的直射人工光;或者是从被照射物体表面反射的散射光,如雾天或阴天的日光,从墙壁、天花板或其他反射光的物体表面反射出来的人工光;或者是在灼热的光源前加上柔光器形成的散射光。直射光强烈耀眼、反差大,能造成清晰突出的阴影。经过反射形成的散射光比较柔和,反差小,能造成灰色、模糊的阴影,或者根本没有阴影。
光的色彩主要表现在色温上。必须明确,照明的颜色(它的色温)要和照相要求的色温一致。
美国摄影家阿瑟·戈德史密斯认为,光有两种特性:客观性和主观性。所谓客观性光线,是指电磁波光谱中窄频带的一段,能使我们看见并记录下影像,主观性光线,是能使我们对感情产生反应的光。如今,曝光控制——对客观性光线的通入量的控制——已随着照相器材的逐渐精密而成为一种内在的自动过程。但是,在摄影中作为主观成分的光,与今天复杂的曝光控制系统毫不相干。它所涉及的主要是人和极为丰富的题材,这对任何严肃的摄影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光线与摄影是孪生姐妹不可分离,如果缺一不可,不会称其为作品,只能是垃圾。
摄影发展美学。摄影在摄影术发明近一百多年里的发展是令人瞩目的。由视觉来创造,又由视觉来欣赏,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必然是某种生活的反映,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与生活发生审美关系,并反映着生活,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物化形态。
摄影包含了人类两种不同的认识活动,其一是求真,就是客观地反映和摹写自然世界;其二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价值评价活动,这种价值评价在摄影中是丰富多彩的,包括了审美评价与道德评价等。摄影有它独特的表达语言,一种文明交流的语言,这些语言是为它的追求美的目的,特别是追求形式美的目的服务的,摄影艺术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表达这种
语言。
总而言之,摄影自发明后的一百多年来已经在现代社会中衍生出无数的用途及角色。这种追求及记录万物美感的摄影方式在慰藉摄影者的心灵外,也是普通大众最容易体验的美之历程。因此不管摄影科技如何演变,摄影对美的承传和发展不断持续下去。
作者:任其华等
第2篇:摄影美学研究述评
一、摄影美学基本理论回顾
摄影美学是一门研究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及审美规律的学问,是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研究的实质主要是摄影艺术与存在的审美关系,以及反映生活的特别的规律和技术措施;摄影艺术与非艺术品摄影的质的区别;摄影艺术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真与美的关系、形式美的规律;运用摄影艺术手段进行构思,增强作品的概括力、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方法;运用构图学、色彩学、透视学等原理,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的方法;摄影艺术不同类型、不同流派的美学特点等等。
瑞典的雷兰德和英国的罗宾逊为代表的摄影家们,19世纪50年代提出了“用摄影来绘画”的观点,主要倡导把“美”当成摄影创作的最高理想,从而去追求含蓄、和谐和典雅,这一时期的摄影作品构图布局、光线影调的追求都酷似绘画。雷兰德用三十几张底片叠放的大照片《人生之路》,在1856年曼彻斯特“重要美术作品展览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确立了摄影的艺术地位。罗宾逊的理论著作《摄影的绘画效果》风靡一时,是摄影美学最早的理论专著。19世纪末,自然主义摄影美学起而对抗上述的绘画主义摄影美学,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爱默生,其理论著作《自然主义摄影》出版后引起轰动。他提倡最接近自然对象、逼真的自然作品才是最理想的摄影艺术作品。这一主张特别强调主题和角度的选择,使普通的对象有美的感觉。推广而之,这样的理论发展成为纯粹的摄影美学,反对模仿绘画,强调摄影作品精细的高清晰度、微妙的层次质感变化和不同于立体感的绘画效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摄影器材的改进尤其是小型相机的应用,以及社会、美学思潮的更迭,纪实主义摄影美学勃兴,它主张尊重摄影特性,发挥摄影所独有的表现力,强调摄影家的个性和独创性,主张真实反映生活而不加粉饰雕琢,这种美学思想至今仍在摄影界占主导地位。
我国对摄影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刘半农撰写的《半农谈影》首倡摄影主体论、本体论、民主论等,他提出“意境说”观点,即把作者的意境要借助照相表露出来;提出的“同情说”观点,要求摄影作品中必须灌注摄影家的审美判断和情感因素,使其“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从自然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关系出发,提出了“造美说”及一系列原则,也就是演变为今天的摄影艺术形式法则。刘半农还对摄影进行了三种分类,认为第一类是复写的(科学摄影),第二类是非复写的(艺术摄影),第三类是照相馆式的(商业摄影)。蔡元培先生直接把摄影艺术作为实施美育的一个内容、一个品类来提及,他认为:“摄影术本为科学上致用的工具,而取景传神,参与美术家匠意者,乃于图画相等。”譻
二、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
关于摄影审美的价值目标与思想方法论,国外学者强调摄影对人的感觉与思维发展的影响,如艾琳的感性整合学说、博克的规则迁移论、帕森斯的观念重构论、苏珊的想象启发论等;国内学者则相对注重技能创作和社会人文价值的凸显。对于摄影艺术审美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状态与认知结构,当前的研究缺乏多层次的思维时空解读与多元一体的心理特征表述,系统的理论概括与客观标准的缺失,是摄影艺术美感的生成机制理论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
在摄影艺术审美心理学方面,国外学者将摄影艺术与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加以深层贯通,形成了更深广的视域坐标与全息参照系,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灵活的研究方法和更客观精细的科学论据,推动了摄影艺术创作———摄影艺术教育———摄影艺术鉴赏———摄影艺术评论的互补协同发展。然而,国内学者对摄影艺术构思心理的研究非常薄弱,一是缺少美学研究的概念更新与思想模型建构,大多以研究构思的技术方法为主;二是研究的视域局限于单一学科,缺少对审美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艺术哲学和神经科学的借鉴;三是缺少系统化的理论阐释与实证依据。
鉴于目前对摄影艺术审美、摄影艺术创作和摄影艺术教育的综合性认知研究极为缺乏,同时这类研究又是理论发展和社会应用所急需的,本文选择“艺术构思心理”这一审美与创作过程深层交叉的特殊主题来进行理论阐释与作品实证分析。一是从艺术哲学和审美现象学层面揭析摄影艺术的本体论价值,如史密斯和沃特伯格提出的“相似性、表征性和自我指涉性”三种价值象征模式,揭示了摄影艺术超越模仿和再现的相似性模式、向非模仿性的本体价值自显性模式转变的审美本质。二是深化了摄影构图的认识论与技术方法论的理念,如J.H.罗琳关于摄影主体的价值对象化与主客体特征的时空重构,阐明了摄影艺术传达视觉规则与认知观念的深刻作用。三是发展与完善了运用摄影艺术之造型元素与操作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如里奇蒙的特殊空间映射理论、索哈尔的虚拟/数字影像与主客体的异质同构学说。四是对摄影美学与创作心理的探索,国内注重从摄影自查内省来阐发美学特征及审美能力,强调摄影家的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把握和创作思维,如杨恩璞、王振民、李文方等;国外则聚焦于摄影艺术的审美概念、时空范畴、认知结构和内外时空的价值表征方式上,如纳瓦伯的复合影像生成论和马尔科姆的日常经验审美重构论瑏瑠。
三、不足与对策
目前主要在六个方面存在不足,一是对出现的各种流派代表人物、以及行业专业摄影的美学分析没有展开阐述,导致摄影分类含糊,概念骑墙,评判标准混淆,给摄影创作带来了不清晰的导向。二是偏重技术层面和操作过程的方法论研究,缺少对相关的高层次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建构;三是缺少观照摄影艺术的美学新概念和范畴的扩展深化;四是对艺术摄影与实用摄影的审美特征和创作原理缺少辨析及深入的分类研究,致使相关的美学研究与创作研究不免出现笼统含糊和能指错位的状况;五是缺少研究摄影美学与创作心理的思想模型,尤其是国内对摄影理论和摄影美学的研究方法单一陈旧、对目前国外的最新进展及相关学科(如审美心理学、艺术认知心理学、视觉艺术与科学和神经科学等)的理论———概念———方法———实证材料缺少借鉴;六是对摄影构图的客观材料(外在时空的表象形式)研究较多、对主体的主观材料(内在时空的意象形式)的生成方式与呈现手段研究很少。而当代视觉艺术的造型形式创新,则主要依靠艺术家的构思创新、概念更新和感觉形态的内在刷新。
我们注重对摄影美学的研究,就必须加强对摄影美学理论命题和范畴的意义还原、文化解读与现代阐释,否则,义理研究则将会将成空谈。同时,摄影美学与创作心理研究还可以深入下去,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专门著作,也可以开辟一些新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向。首先,发展新概念与新范畴,引人多元灵活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建构新的思想模型和理论框架,提供新兴交叉学科的最新实证依据,推动摄影美学与时俱进、趋于成熟。关于提供观照摄影艺术审美、摄影艺术创作和摄影艺术教育的全新思想模型,在国内外都相对缺乏。国家政府部门关于艺术学升门的学术体制决策,把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下面的一级学科升级为独立的学科,无疑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这种传统学科格局已经和正在打破,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机遇。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将摄影(部分)归到美术学专业类瑏瑡,但是在实践中,很大一部分院校却将摄影归到了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类。这与艺术学界没有真正展现出摄影这门艺术的学科实力和学术实绩有很大关系。
其次,应当结合丰富的作品分析来具体阐释其审美价值、构思机理与方法、艺术教育的认知焦点与内化思路,借此为摄影创作、摄影教育、摄影评论、摄影鉴赏等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与思想启示。对此,有学者指出,艺术审美与创作活动并不是单纯的经验操作与技术行为,因为仅靠经验和技术手段是无法解释人的审美冲动与创作动机的。可见,我们需要追根溯源、超越形式层面和技术维度,从审美与创作的内在过程之中提炼审美移情的基本规律和创作构思的心理机制,以此指导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有效提升摄影家的创作水平和大众的审美素养。
作者:赵培源
第3篇:“数字文化”背景下的摄影美学思考
一、正确看待摄影的表现力
论及摄影特有的表现能力,须先列举作为记录影像基础的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手段在使摄影成为一种独立、有力地认识与表现世界的方法;有些人热衷于从摄影技术性能中引申出摄影美。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往往过于迷恋摄影的新技术,认为摄影的进步主要是靠它们,否认从人眼的正常视觉所看到的、拍摄的朴实无华的照片。
当然,关于数字摄影问题的争论,如果不论及到技术问题那将是不可思议的。摄影自产生到现在已有170多年,人们在摄影技术上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如果技术上的的进步是决定摄影自身价值的因素,那么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于摄影方面的每一个进步上。如果认为摄影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而把摄影技术的进步看作是一种重要的但不是决定摄影的一切属性的现象,那么我们就会这样去看待技术:它的主要成就对摄影深入表现周围世界的能力有着重大贡献。
摄影技术上的飞跃需要一段过程,但无论怎样评价数字技术改进对摄影美的作用,技术上的每一次革新都有着重大的意义,现代摄影创作不同于旧时摄影创作。如19世纪的摄影器材很笨重,感光材料的感光度也很低,因而要被摄影者耐心等待,那时候的人像摄影作品中的人物神态往往显得比较紧张。过了几十年,出现了所谓的“高速摄影”,这样摄影者就不需要在拍摄过程中打断被摄对象本身的动作。
数字摄影技术普及之后,给我们的摄影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取得影像的途径变得异常简单,我们不得不对此褒扬。这种借助技术手段表现现实生活的根本可能性已经得到充分证明,这是机械录制的艺术发展的重大成果。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技术发展到那个时代那也只是为摄影这个客体不断完善所进行的创新,唯一不同的是我们记录影像的根本性的宗旨是永远不变的:那就是对影像真实性的绝对尊重,瞬间的“咔嚓”演绎着摄影艺术中独具的纯洁之美。
二、摄影技术蜕变
今天的数字技术光鲜照人,它以独立的姿态全面展示着自身的优越性。早在摄影诞生之初,就有一部分人开始拿它与绘画比较。摄影与绘画比较起来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摄影影像并不是用手工创作的,而是照相机作用的结果。摄影以前的各种艺术创作目的在于极度客观性,所表现的世界仿佛以自己的名义同我们交谈。巴赞写道:“不论画家总是多么巧妙,他的作品经常都带有不可避免的主观印记。因此,如果事实本身有了人的介入,影像就会受到怀疑。在由绘画转入到摄影创作时,最主要的就是这么一个心理因素:借助机器的摄录,就有可能充分满足我们视觉上的真实需要。因为机器的摄录使人不能介入影像之内。”
数码照相机替代胶片相机,其记录影像的载体发生了变化,这是一种飞跃:首先,先进的数字传感技术,让高清数字影像变为一种可能。完美的感光材料,在还原色彩饱和度上、清晰度上、二维空间表现三维空间的视觉感受上都渐渐地接近胶片的效果,完美的色彩再现充分满足了数字扩印的需求。这种技术上的蜕变的确改变了摄影创作的旧有模式,让拍摄者不再为胶片的不足而苦恼。其次,方便快捷的“明房”技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照片的明度、亮度、饱和度等调制到最佳效果,让作品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被摄对象得到更加光彩夺目的还原,这种美来自于新的数字技术,得益于时代的进步。
三、再谈摄影技巧之美
摄影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综合学科,一名优秀的摄影师除了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有过硬的摄影基本功,能灵活运用照相机针对不同题材、不同特点的拍摄对象,面对稍纵即逝的影像,能在最短暂的时间内、在认识对象本质之前给予其完美的形式。而还原完美除了完美的构图之外还需借助技术手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摄影技巧。
谈到摄影技巧,我们很多搞过摄影创作的老前辈们都深有体会:同样题材和场景,在拍摄时却千差万别,因为每个人的表现手段都不尽相同。如何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这就需要在表现手法上不拘一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摄影技巧。关于摄影技巧的具体细节在这里就不一一讲解,只是简单的罗列一下摄影技巧的种类。摄影技巧自摄影术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伴随其中,人们通过物理和光学手段不断研究、创新,然后把这些新技术赋予照相机并通过相机这一工具逐一展示着科学的伟大。这其中的技巧包括:慢门曝光法、追随拍摄法、爆炸拍摄法、多次曝光法、小景深拍摄法、夜景拍摄法等等。在摄影创作过程中,熟练运用各种摄影技巧对于提升摄影作品的品位与价值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此数字技术的进步固然重要,但不变的永远是镜头后面的人,若干年后摄影技术肯定还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发展,但是摄影创作的宗旨永远不会改变,因为照相机无论在任何时代都只是一个摄影的工具而已,不变的永远是人们的思想。
作者:王冲
第4篇:摄影美学的探讨
一、前言
人们追逐美,热爱美,创造美是来源于原始信仰本身,亦是一种人性的本质的表现。美学,可以说是存在于普通人生活之中,亦是所有人活动,发展的精华所在。在众多的古老文明之中,都包含了人类渴望更多的美好。摄影这门艺术,作为基于审美创造出的活动而言,大量的摄影艺术作品,就是所有人对未来追求更好的生活的一种表现。
二、关于摄影美学的概念
美学,其基本定义有着较多的版本,不过,假如有人说美学就是一类反思哲学,那大部分人不会反驳。因此可以证明:美学并不是所谓的可以被教导的学科。没有哪个人可以说究竟是哪种类、何种发展方向的才是最好的摄影艺术。因此也不能直接教育学生说,只有什么样的构图才是摄影家的构图模式。尽管不能反对别人有这或那的看法,不过不能把这些看法都定义成美学的概念。
摄影,它是种造型艺术,不过和别的造型艺术有本质上的差异。它是靠光,影,线和色彩基调组合出来的。摄影师使用这种特殊语言构建摄影的美感产生。摄影,给了观者一种形式上的美感,有非常充沛的内涵,还有足够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并结合了纹理,节奏等等。所有的观众都可以从摄影艺术中,获得特殊的美感,这与形式美感亦是息息相关的。
在实际的生活之中,美学不仅仅被许多的人,用各种方式滥用虐待,甚至有更多所谓的专家出现,丝毫不在意何为艺术、何为美,就把自己的迂论化成抽象理论之中,并且还自以为是,津津乐道。个人认为,中国的精神与艺术的编译过程之中,过多的去参考西方国家的理论概念,甚至是偏向美学思想。身为摄影艺术的缔造人,更是迫切的要有真正审美意识,理解反思的哲学。由于再厉害的美学专家的理论,就算现在看来已经是种体系,在实际工作人的眼中,不过就是把常识做了综合而已。大多数的理论仅仅是为了构筑个人想法的类似框架的存在。
三、摄影构图和光线与美学关联
关于摄影的基础,第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做好摄影构图,其所有的特点可以扩展出审美特征。不能忘记的一点就是,现在称之为摄影的,其构筑的行为准则和缔造艺术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活动。也可以这么理解,那就是摄影的特性。摄影师在这些想法中,结合摄影构图技巧,和继承相似的创意的内容与模式。这实际上是一个过程再现的过程。
构图,是摄影中相当繁复的工作,不单单是要有足够的摄影技巧做铺垫,足够冲击力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悠长的传统中,传统艺术在艺术历史之中有一种说法是意匠。有这么一种艺术的说法,摄影师们能够了解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艺术地位。工作的成功与否就是意匠成败。可以说构图是摄影的关键,提高摄影构图技巧,获得其中的艺术思想的重中之重。
摄影的光线变化,亦可以改变美学。光线,可以说是摄影的造型方式和手段。光和影的结合,出现的就是形体,在光线的作用之下,物体有了形与影,没有光的的作用,什么东西也无法看到,这也没有办法做好摄影。所以,摄影艺术是依赖光线的存在。
光强度的范围可以从明亮到黑暗,它普适于任何光源。好比是在万里无云的天气中,中午的太阳很烈,在沙尘暴天气,是较暗的光线。可以说晚上是没有光的。人工的光源程度,跟随不同的瓦数的灯而改变。有摄影家认为,明亮的光线给观众构筑了鲜亮、活泼和严肃的视觉,昏暗的灯光下经常表达的是忧郁,安静和保留的感觉。光线的不同,照片所示的是三种不同的类型:主题有对比,主题对比的范围,彩色照片的颜色主题。照明强度越强,主题更明亮,对比度大,颜色的差异在强度大的照明光线中更明显。
四、摄影美学扩展美学概念
摄影美学的发展扩展了美学的概念。摄影这门艺术,在其技术产生将近百年的时间里不断发展进步,这是值得庆贺的。通过看,通过这种视觉感官来构建与欣赏美,这是种社会的意识形态,亦是映射生活的一种途径。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使得在生活中就能做到审美,反映生活,由此形成一种特殊的物化形式。
摄影,涵盖了人在认知体验中的两种不同认识,首先是在真理探索方面,这是自然世界的客观展现和转化。再来,就是对象评价客观活动的价值,该类价值的评估,在摄影艺术中缤纷多彩,包含有审美评价,道德评估等等。摄影艺术,有着它特有的一种语言,富有特色的文明语言,这也是为了实现其追求美感的目标而出现的,尤其是对形式美的追求需要所做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摄影艺术技巧,艺术语言的展现。
五、结语
通过以上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得知,摄影从发明该技术后的百年多的时间里,已在如今的社会中,发展了各种用途和角色。摄影,是种追求综合展现事务美感的手段。在表达摄影者的心情之外,亦是平凡人接触美的创造最简单的手段之一。无论摄影技术怎样更新,其中的摄影美学会不断的传承下去。
作者:韩坤颖
第5篇:浅谈摄影美学
摄影美学是摄影学与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摄影学与美学的基础上,研究摄影艺术中的美与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摄影美学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摄影艺术的创作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我是从大学的时候才接触到摄影,对摄影有了初步的了解,感觉摄影跟绘画有些关系,艺术都相通的,只是方式方法不同罢了。
第一,摄影艺术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摄影是一门新兴的艺术。由于它凭借科学手段和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发展迅速。长期以来摄影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的概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人们往往误认为摄影主要是一门实践性艺术,尽管已经拥有庞大的队伍,为丰富的人类精神生活奉献了无以计数的艺术品,却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摄影美学是大为微弱的一环。“一个实践的大个子穿一件理论的小褂子”的比喻是十分贴切。
“堪的”派的大师布勒松,在国际摄影艺苑享有盛誉,而他的《“决定瞬间”序言》正是一篇绝妙的美学论著。他对自己尊奉的摄影哲学,“抓拍手法的美学价值和抓拍的作品的审美特征,在所有的表现手段中,摄影是唯一的能精确地把瞬间即逝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手段。我们摄影者就是和一些不断消逝的东西打交道。”
三十年代,中国影坛十分活跃,在摄影美学方面的开拓弥足珍贵。刘半农的“意境论”,胡伯翔的“美之结构”说,沙飞的“为人生而艺术”的呐喊等等,既是繁华的发酵剂,也是创作经验的提炼和概括。
第二,摄影艺术形象摄取过程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摄影作品是通过形象具体的反应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它同其他的艺术作品有共同性。摄影的形象是视觉形象,却又不同与电影、电视;其他是在画面上固定的瞬间形象,却又不同于绘画、版画。它的形象不是描写出来的,而是直接取自生活的某一具体现场,照片的内容与表现内容的形式,都来自生活本身,是社会的原型。
第三,摄影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
摄影美与美感的特性,不仅主要来源于摄影美是生活的真实内容的直接反应,而且来源于摄影作品的画面形式。在摄影美与美感的发展中。摄影家借助于摄影器材提供的可能性,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觉形象,其中许多的别的造型艺术所难以提供的。
1991年,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在安徽金寨县双河乡张家湾拍摄了苏明娟上课的照片。从此,这个有着一双明亮大眼睛的8岁女孩的照片,就和希望工程联系在了一起,打动无数热心助学人。
还有那些反映历史事、历史人类活动的典型瞬间等等,都是摄影在其螺旋式上升的历史发展中的“跳跃”——对旧形式的突破,新的视觉形式,新的审美观念的诞生。现代的远摄镜头与超广角镜头,或压缩空间距离,或扩大空间加强纵深,都为人们提供了创造新的视觉形式。高速摄影使人们看到一滴牛奶落地时的皇冠式形状和子弹出膛时的美妙景象;宏观摄影与微观摄影,使人们看到自然界的宏微奥妙等等,都使人获得前所未见的生活知识,为人提供了人眼难以把握的奇妙的审美形式。摄影美和美感的特征,来源于摄影的纪实性;摄影美与美感的发展和成就,也就是摄影的纪实性的发展和成就。
第四,鉴赏摄影艺术的意义。
纵观摄影艺术的全部佳作,横看各种造型艺术的历史珍品,其闪烁着艺术的光彩,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启迪着人们奋发向上力量的,无不以艺术形象(具象)的表现形式来完成的。这种艺术形象的创作也是我们摄影艺术创作为之奋斗的目标。
近年来颇有一些议论,极力否定现实生活中的具象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意义,提倡所谓表现主观情绪或自我意识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在摄影作品中,也确有这类作品的出现,但是出来就不是也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长(小徒弟)活动学生活动呈现任务教师呈现本次实训任务,讲解实训注意事项。根据教师展示的实训任务,结合实训教学讲义,紧扣本次实训教学的知识点、技能点,为组员演示、教授做准备。了解本次实训任务。任务实施巡查,分组指导。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解决。对"小徒弟"的教学方法和工作态度进行跟踪指导。讲解、示范实训任务,组织组内成员制订实训任务计划,指导组内成员操作,并记录组内成员的实训操作及完成情况。定时向教师反馈本组实训情况。组内成员分别独自操作练习,在"小师傅"的组织下,开展组内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效果评估对学生实训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抽查。根据本组成员实训任务完成情况,对该组成员进行过程性评价及实训效果的评价。配合教师和学长做好实训教学效果的评估。实训总结指导学生将实训的心得与体会进行交流,并总结优点和不足。总结本组成员存在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自我反思,总结欠缺的知识点及存在不足。3.“师导徒,徒导徒”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为全面了解“师导徒,徒导徒”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类实训课程中的实施对学生技能学习的影响,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了解到:80%的学生认为在实训过程中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及时向学长寻求帮助和解决,提高了实训的效率;对于基础偏弱的学生则认为,以前即使有问题都不敢向老师求助,采用该教学模式后,有了学长的参与,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与学长敞开胸怀的探讨与交流,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学长自身认为,通过当“小徒弟”,技能水平、组织与协调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与原来相比,都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在锻炼、培训这些学长的同时,也为各类技能大赛储备了丰富的参赛选手。该教学模式的实施,优化了实训课堂的组织与管理,为学生技能训练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实训教学效果。
作者:林乐正
第6篇:摄影美学原理在现代平面广告中的运用
近几年的平面广告,无论是印刷品还是户外广告,摄影的技法被越来越多地运用,成为摄影技术与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成为新读图时代的新特点。摄影在现代平面广告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也成为现代设计师不可缺少的专业技能。当然,现代平面广告中的摄影并不是单纯摄影技术的运用,而是多元素文化的结合。优秀的平面广告在注重摄影技术的同时,也赋予了摄影从属于平面广告的新的美学特征。平面广告中的摄影之美应属于摄影美学中艺术美的范畴,艺术美是由生动的、人们感受到的具体形象衍生出来的美,与自然美和社会美两大摄影美学具有多重区别。
现代平面广告中的摄影设计者思想的传达,需要用娴熟的技巧进行转换。在形式上,优秀的平面广告摄影都有足够吸引人的造型,或趣味性强、或造型夸张、或运用巧妙。无论主题思想如何变换,形式上的美都能达到极致,这方面要比其他意义上的主题摄影明显得多。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上,现代平面广告设计师把摄影元素按照美的规律和形式进行塑造时,这些元素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欣赏起来更加自由。在摄影美学中,如果把自然美和社会美称为第一性的美,那么现代平面广告中的摄影美则可以称为第二性的美。
有幸被广告商选中的不一定是好的广告作品,但是能满足受众审美需求并能广泛传播的广告则一定是好的作品。一个优秀的平面广告,不仅需要设计者有敏锐的造型能力、概括能力、抽象能力,更要有完美的表达技巧、表现形式和完整地表达企业理念以及准确地挖掘受众的审美需求的能力等。通过分析运用摄影技术的现代平面广告,往往能发现构思巧妙之处:
通过摄影手法使产品类平面广告中产品性能与审美主体间产生联系
在摄影美学中,审美的主体一般分为第一审美主体和第二审美主体。通常情况下,第一审美主体指的是设计者,第二审美主体指的是受众人群。设计者在充分理解产品性能的基础上,营造出新奇的视觉效果和视觉感受来介绍产品,吸引第二审美主体即受众人群,从而产生美的感受和加深对产品的印象。
Panasonic一款照相机的系列平面广告作品中,通过摄影的形式,运用极具动感元素的芭蕾舞女演员、篮球运动员等为元素来达到相机宣传的防抖动功能理念。防抖动功能是相机类产品优越与否的重要标准,是否有更强的防抖动功能是此类产品不断追求和吸引受众的重要性能,时间证明人们对瞬间美的追求是功能日益齐全的摄像机所无法代替的。轻盈的芭蕾舞姿、激情迸发的篮球运动往往是转瞬即逝的,定格和记录这一美的瞬间需要有超强防抖动功能的Panasonic照相机。设计者的创意充分体现了产品自身的性能特征,而这一特征通过摄影手法得到完美体现。从画面上分析,固定线和人物形象的结合不仅新奇优美,而且更突出了主体品牌形象,反映出动态在静态中的转换运用。
超现实主义摄影与广告主题结合表现企业内在理念
商业摄影属于实用摄影艺术,具有很强的使用性和推广性。在摄影的美学理论里,超现实主义摄影主要被用于表达摄影家个人的情感和认识,与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审美一样,在形式上有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特征,内容上直接揭示摄影主题信息所在。这一点和现代平面广告的设计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构成元素的创作上,超现实主义摄影强调和夸大直觉、潜意识在作品中的应用,提倡要挖掘、表现人内心深处理想或梦幻的心境。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上的这种形式往往是表达设计者对商家宣传理念的理解,它通常能把无论是作为设计者还是受众群体的审美主体从逻辑的观点和理性的理解中解放出来,变得比阅读文字更加随心所欲。
世界知名的SonntagsZeitung报业宣传广告的理念为“有深度的报道”、“追求真相的报道”等。在平面广告的设计形式上运用超现实主义的摄影手法:分隔开的特写人物,层层深入的夸张形象,这些都给审美主体带来客观世界中不可预见的视觉感受。正是这种空间上的转换,完整地表达了该报纸“有深度的报道”、“追求真相的报道”等企业理念,传达了该报纸对事件人物的深入剖析精神。这种形式上的不可预见带来的感受是深入且真实的,这样的结合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促进了平面广告设计的多样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摄影超现实主义的审美观念在新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摄影手法中情景与感情的真实性体现平面类公益广告最本质的审美特性
现代平面类公益广告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商业广告的特点,它不再直接为商业性的产品或机构服务,而是直接面对社会突出问题,可以看到近些年来的平面类公益广告除有政府出资制作外,更有各大企业集团的积极参与。所以,审美价值使得公益广告的各种价值得以艺术化体现,并逐渐成为公益广告综合价值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结构上看,公益广告的审美价值由两个基本层面构成:一是能给审美主体以感性直观的外在形式,带给人们心理上的愉悦感受;二是在感性形式之后能表现在现实中的东西,引发的是震撼心灵的心理冲击力,带来的是心理满足与警示。从受众范围上看,公益广告的受众人群和数量要大于一般商业广告,因此平面类公益广告不仅体现审美主体的客观存在,而且是审美内容的具体存在方式。这就形成了公益广告的多种价值往往是通过审美价值才得以体现的。一则好的公益广告只有吸引审美主体,满足审美的需要,才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或警示。在众多设计手法中,构建真实性的摄影场景,就是实用而有效的,这种场景往往包括客观上视觉的真实性和主观上情感的真实性。
在Guinness的禁酒广告系列中,纪实化的摄影手法以及完全符合客观逻辑的公路场景及路牌,都是公路上客观的、真实存在的。渐隐渐去的“STOP”、重复和延伸的路牌、断断续续的红绿灯标志则带有主观的意味,而这种形态恰恰构成了酒精作用下反应缓慢的真实感觉。在这些元素中,十字街头、红绿灯都是危险的多发地,车灯的光线是使主体形象突出的唯一光点,摄影技法将这一切协调起来,使整个场景看起来更加真实醒目,这种提醒式的感觉在观者的脑海中也得到无限保留。正是通过这种感同身受的形式,来吸引审美主体的注意,使之在图像的审美享受中认识公益广告所传递的警示信息和文化信息。
摄影中“光”的造型体现平面广告中特有的审美情感
任何审美活动,不论是审美创造还是审美欣赏,都必须通过感性形式来进行,在摄影技法上实现这种感性形式主要是通过光线来完成的。光线是以摄影为元素的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重要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有光线才有造型的千姿百态,进而有在平面上再造空间的机会,使平面广告效果别有一番味道。当摄影的造型因素在设计空间里不能完美实现时,光线的设计就成为较为实用的补偿设计,当然光线也可以成为主要的设计元素。
在IVECO的系列广告中,光线除了对造型的塑造外,还能渲染景物环境气氛,表达审美情感。无论广告的整体感觉是明亮柔和还是暗淡神秘,光线方向在立体空间中的变化都十分丰富,使观者的感觉和广告中的场景无限接近,广角镜头的使用也加大了光线的作用,突出医疗使用和储藏使用时拥有足够空间的功能。正是这些不同的“光”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审美需求,无论是造型依靠光线还是光线依靠造型,“光”的效应都会使人产生各种情绪的变化,最大限度地传达出以人为本的设计信息,因而是摄影技法构建理想空间的重要元素。由此可见,“光”的造型意识和“光”的造型手段,是广告中摄影创意和广告中摄影审美不可缺少的,只有不断分析和探索,才能满足审美主体需要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享受。
现代平面广告中融合了摄影造型的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性。它是结合了造型性、写实性、时空性、夸张性、抽象性等的综合性艺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必须尽可能地寻找和运用现有摄影技巧和具有关联性的因素,在引发新的视觉感受的同时,产生新的审美意义。
作者:崔萍
第7篇:摄影美学新秩序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摄影博览会,巴黎摄影展创立十多年来,由于选择参展者的高标准以及强调概念的原创性,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影像展览空间。全球最负盛名的摄影博览会巴黎摄影展的展期为11月19日至22日,来自23个国家的89家画廊、21家出版机构及数家摄影杂志齐聚巴黎,荟萃全球500位摄影师的作品,为4万名观众呈现近120个展览。
巴黎摄影展于1997年由荷兰出版商里克·佳得拉创立。2002年,由法国里德展览机构接管。创立者里克·佳得拉想通过这样一个盛会使世界上拥护纯摄影运动的摄影和画廊聚集在法国卢浮宫卡鲁塞勒商廊。
此次2009巴黎摄影首次参展的单位达到总数的38%,也就是说有31个国家首次参展,其中有7个国家将派代表——伊朗、摩洛哥、黎巴嫩、葡萄牙、俄罗斯、突尼斯,阿联酋,此外,外国参展单位的比例较去年稍有下降,其中有75%的参展单位来自法国以外的国家,巴黎摄影展呈现的影像非常丰富,它不但呈现全球摄影艺术的动态,趋势,以及探索利用这一媒介进行表达的可能性,同时试图呈现从摄影艺术创立之初至今的艺术全景。在展览中,从19世纪的古典摄影到现当代最前沿的摄影作品都有涉及,因此巴黎摄影展的观众样也很广泛,既有传统摄影的收藏者,也有当代艺术的爱好者。2009年的巴黎摄影展的观众预计会选到4万名,其中40%的观众都来自法国以外地区。
“阿拉伯&伊朗摄影”是本届巴黎摄影展的关注焦点
“阿拉伯摄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回19世纪40年代,但是其真正多样化的发展还是从新世纪开始,摄影美学之十当代阿拉伯伊斯兰的养成可谓自成一派,实际上这是对以往阿拉伯伊斯兰艺术美学思想的再认识,再总结,从而上升到应有的高度,重新审视这一充满活力的艺术媒介。伊斯兰美学形态首先统一于真主的独一性,这是伊斯兰哲学和伊斯兰艺术美学的最高境界。伊斯兰教认为,美包含自然之美与绝对之美。而美不仅是对自然,现实的可感的愉悦,更是对至高的真主的信仰,即绝对美的敬畏。从自然之美可领会绝对之美,由绝对之美可看到自然乏美,二者的统一关系证明信仰与美的统一性。其次伊斯兰美学认为,万有中的美立足于均衡。和谐、宇宙、社会和存在都遵循创造的规律,即单一性,它是纯粹,完全美之源。此外,伊斯兰教认为,运动不仅是物质的存在形态,也是美的表现形式,穆罕默德·高特卜指出,”《古兰经》使人的心灵感受天的美。宇宙的美。因为只有这样,方可懂得创造之美,使人们趋向主的精神,在美好,自由的境界里,脱离尘世的琐屑卑污,享受永生”。由此,“中东的摄影美学建构了独特的样貌。至今,摄影已成为阿拉伯国家与伊朗本土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与介质,向人们展现中东文化与政治更生动的面貌。”
此次“阿拉伯&伊朗摄影”专题展将展出来自8个画廊的多名摄影师作品,策展人则由曾策划1997年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的女策展人CatherineDavid担任,她从1998年起便致力于推动阿拉伯世界艺术的发展与传播。
此次参展的来自伊朗的Assar艺术画廊成立于1999年。其展示当代的,正在崛起并在建立自己艺术领域一席之地同时正在各个艺术领域蓬勃发展的伊朗的年轻艺术家们。而今年的巴黎摄影博览会的主题则是“站在里面,向内看”,他们的主推艺术家是SadeghTiraafkan和MohammadGhazali。对身份的追寻,是后现代中东摄影艺术的代表性模式和标志之一。对时间和空间的解构与重构的主题永远脱离不开宗教与文化的双重语境,许多艺术家都试图摧毁其作品本身传达出的与西方文化分庭抗礼的宗教惯性,从而又一次地通过图片的形式重新诠释了作者与他者的多元文化生态。中东艺术不仅与西方艺术有着很大差别,对比中东文化自身而言,因其不同于西方文化而独树一帜。在全球化的趋势中,发源于欧美的当代艺术在中东地区如何面对本土文化的挑战与融合,波斯文化如何在全球化的行进中突破西方文化的限制,中东艺术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而且前途未明,但至少在艺术市场上我们看见,中东艺术在前进。
作者:李逦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