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艺术论文

中外美学差异(中外现代美学对比研究)

2022-11-26  本文已影响 258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中外现代美学对比


  一、中外美学概述
  由于美的现象在当代生活中的特性,对于它的言谈成了日常语言的一个熟悉的言语事实,对于它的思考成为哲学学科中最为人所知的学科之一。对于美学的思考本身也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话题。虽然古代汉语里有“美”和“学”两个字,但却没有“美学”这个词,这说明古代中国没有将美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纳入其中,汉语里的“美学”一词产生于现代,是日本人对于德语“aesthetik”的汉语翻译。随着西学东渐,它也逐渐为中国现代学界所接受。
  在现代的思想世界里,不仅在西方,在东方,美学都得到极大的发展。一方面是形而上的思辨,如对于所谓美的本质、美感的本质和艺术的本质的追寻等;另一方面是形而下的分析,如一些审美现象的描述、审美经验的归纳等。
  二、中外美学比较
  众所周知,美学并不是人类思想的普遍现象,而是西方历史的产物。所谓西方是与东方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相对的。但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论文联盟http://而且还是一个文化和思想概念。现代西方美学包括了黑格尔之后到海德格尔为止的美学思想。如果说黑格尔构成了形而上学理性哲学的终结的话,那么海德格尔则走向了现代存在思想的边界。
  而关于中国美学,对他的研究存在许多困难,这在于中国没有西方意义的美学,同时运用西方的美学理论来重构中国的美学历史还是新近的事。比起中国哲学史及相关的学科的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研究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开掘。中国美学的确具有独特的形态,这特别表现在其文本样式方面。中国几乎没有关于美和美感分析的独立性和系统著作,它们主要保存在儒家、道家和禅宗等思想性论著中。不过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关于各种艺术门类的论述,如诗论、文论、画论和乐论等。这样一些文本形态也表现出了中国思维的特征。它不是理性的和逻辑性的思维,而是经验思维。它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存在,在天地人的结构中,天地亦即自然对于人具有绝对的规定性;第二,思想,人首先从自然中思索出尺度,然后将此尺度给予人;第三,语言,汉字作为象形表意文字给汉语的文本表达哦自然性以现实的基础。基于这种思维的自然性,中国的思想也发展了其历史性的特征。
  尽管中国美学不如西方美学那样,是非体系化的和经验性的,但美和艺术在中国思想中具有非凡的地位。西方的宗教传统在其历史上一直具有规定性的地位,因此与神同在的经验是最高的经验。与此不同,审美经验是低级经验,它要么被克服,要么被转化。中国没有上帝的观念,因此宗教的地位不高。中国人的精神往往是宗教、道德和艺术等经验的混合,这些经验也常常以艺术或审美的经验形态表现出来。于是中国人的宗教人生和道德人生一般也是艺术或审美的人生,这样审美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就不是一种低级经验而是一种高级经验。如儒家的“礼乐”文化,道家同于自然的逍遥无为,禅宗对于存在瞬间的心灵体悟等。对于它们来说,这种种经验都是人生在世的最根本的经验,但他们都是审美经验。
  对于美学的现实分析才是美学自身的真正完成和实现。现实作为人的生活世界、作为社会的存在整体是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方面的发展。美学的现实批判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出现实的真相,分析器问题,并提出可能的道路。对于中国当代哲学和美学来说,什么是这一时代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处于21世纪开端,正进入全球化的浪潮,我们遭遇了中西文化的撞击,我们面对许许多多的问题。但究其根本,大致有三:其一,虚无主义,它否认一切存在的根据;其二,技术主义,它将人与万物技术化;其三,享乐主义。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三个问题。
  三、以园林设计比较中外美学的差异
  西方世界传播最广的宗教基督教在其宗教经典中,天堂和园林往往是密切融合在一起的。圣经中说,上帝创造的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一开始是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美丽的伊甸园之中,只是后来偷吃了智慧之果,才被逐出了天国乐园。在西方,不少民族语言中的“天堂”一词,往往就是由花园演化过来的,如英语中的“paradise”(天堂),便是来自希腊文的“paradeisos”,而希腊这个词汇又是从波斯语的“pairidaeza”借来的,就其原意,便是“豪华的花园”。
  约公元前1100年,亚述发展了猎苑,公元625年新巴比伦独立,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了“空中花园”。传说是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妻子谢米拉密得出生于伊朗而习惯于山林生活,国王便下令建造“空中花园”,此园是在二层屋顶上做成阶梯状的平台,于平台上种植,总高约50米,此园为金字塔形并有多层露台,在露台四周种植花木,古称“悬花园”。
  由此可见,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景色美丽的园林是地球上所有人们所共同向往的生活环境。他们一边将现实生活中不容易得到的美丽花园化作理想构筑在天堂,一边用辛勤的双手和美丽的心灵去美化环境。其实,在文明的初创时期,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农业知识,在村落和住屋附近种植绿化,进行最早的园林户外活动,如制陶、磨制工具、庆祝集会等,形成了朴素而自然的早期园林风貌。西方如此,中国也是这样,中国的“园”、“圃”等文字就包含了这种早期园林的特征,在住宅附近种植瓜果蔬菜的小块园地。
  中国的儒、释、道三家,都十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思想。他们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为一气所生,互相依存,具有同根性、整体性和平等性。如《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儒家也因此倡导“仁民爱物”,如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篇》),着意强调万物与人为同类(“与”),应当推己及物。理学的创始者之一程颢也说:“人与天地一物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同上,卷二),等等。

  总体上看,“道家侧重于倡导‘天道主义’,儒家更注重‘人道主义’。天道与人道的互补合构,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大思维、大理念、大文化、大命题,充分体现了炎黄子民超时空、贯天地、通物我、保太和的大智大德。所以,‘天人合一’是儒道哲学所期许的宇宙生态和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文化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
  中国园林中,建筑也摇身便成自然景观构图的一部分。中国园林建筑布局自由,非对称的,所有的景物,如路、桥、廊、池、山石等均作曲线形,呈现自然之态。这一点在江南私家园林中体现的最为明显,由于文人、画家的参与设计与建造,将大自然的山水景观提炼到诗画的高度,并转换为园林空间艺术,使得江南古典园林极富诗情画意。其风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动态对应线构图,主题突出;二.因地制宜,顺应山水自然风貌;三.空间序列组合起承转合,又如诗文结构;四.景观丰富,包括山水景观、植物景观、天象景观、建筑景观等。
  如苏州拙政园,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全园分东、中、西三个部分。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
  所以,如果说西方园林是建筑艺术的正面延伸和人类力量的展示,那么,中国园林则是以自然来补充人工的不足。
  西方没有意境之说,更多时候把自然定义为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亦称地理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自然地理学上,通常把这些构成自然环境总体的因素,分别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圈和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对建筑学来说,环境是指室内条件和建筑物周围的景观条件。
  意境原本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于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意境就是画家用所表现形象来表达胸中之意,对山水的情感,画家把这种情感写与笔端,让欣赏者他的作品丰富的内涵。
  意论文联盟http://境有两层意义,即无形的意象和有形的环境,意境是环境的升华。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设计家。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作出了很大贡献。
  古典园林意境的“悟“——感知,是由园林的景物所体现的思想境界,进而感化人的器官、打动人的心灵而产生的结果。对园林意境的感知存在着景、境、人三个基本层面的关系。
  景是实物空间,由建筑、山石、水体、树木所构筑而成,是有形、有尺度、有比例的,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景物所表达的境界,常通过精彩诗句来点睛,如拙政园西部”与谁同坐轩”、“清风、明月、我”均取自宋代文人苏轼“与谁同坐?”的诗句,表达造园者的清高。
  境是景所带来的思想空间,是无形的、无限的,无比例、无尺度的,由景物而产生的想象空间。如“一勺知江湖万里,一峰则太华千仞”便是这两种空间相互关系的最好体现。景是物质的,而境是精神的。如网师园水面较小,仅在东南和西北角伸出水湾小涧,黄石池岸叠石处理成洞穴状,却能造成源头深远,使你感到此处水面与外界宽广的河流山涧相连,无形中扩大了水面的界线,给人余意不尽的印象。
  情是由景作用于人,人感悟到境,由此而引起人的心情思绪的变化。精彩的园林景物,构成景外之境,而通过这种境,对人的感化感知而产生情,这就是园林的情境交融。情的产生除了园林景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景、境是外因,而人则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即景物感化人、感知人,即“情景交融”。因此,对于古典园林的欣赏,首先要了解其历史背景,园主的生活经历,以及当时的造园风格等因素。在游览中细细品味,感悟园林意境之所在,因此,游人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思想情感等,决定了其对园林意境的感知感化的程度。
  园林意境的感知,主要体现在人的眼、鼻、耳3个感官上。作用于眼睛的主要为景物的外形、空间比例尺度、色彩、明暗,这些方面也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主要部分。如“咫尺山林”、“小中见大”、“欲扬先抑”等效果。作用于鼻的,则主要体现在园林内植物的芳香,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说的是梅花的香味。拙政园的远香堂周围水面遍植荷花,荷花开时远远的就能闻到香味。这和作用于眼睛的信息,共同形成园林景物的总体气氛。而作用于耳的信息,则反映在园林内不同的景观上,如拙政园的“听雨轩”,轩外种植芭蕉,它宽大的叶片在雨滴的敲击下发出清脆的声音。“松风亭”利用风入松间,发出沙沙松涛声,感受宁静。这些由景物的外形而产生对景物的意境的感悟,便是园林意境的感知。
  园林意境的还与自然界的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和天象变化(日月星辰)紧密相关。也正是这些不断变化的天时景象,使得意境更加深化,趣味无穷,给人以更深的艺术感受。园林里很多景物,都是以此为主题,来寄托造园主寄情自然,把自身溶入到大自然之中的情怀。如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其对联取自唐·韩愈的诗句:“晚来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在这里秋夜赏月,月光、池水、波光交相辉映,一幅诗情画意的景象。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是秋季的景色,在其四周种植桂花,花开时节,四周飘香。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为夏季景色,亭四周环水,水面种植荷花。“待霜亭”则为冬季雪景。这些都是以时间季节的转换变化,来体现造园者所寄于景物的意境。
  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
  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论述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西方园林的形式意义,在于将园林空间的抽象化演化为具体的形式空间,使形式空间具有积极的意义。美的园林的产生是同人的生命活动相关,同时也是同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自由体验。这里形式空间对于空间实体、秩序、尺度、比例、色彩与质感有一个适宜的指导。
  之所以选择园林来比较是因为园林作为中西方共同认为的理想生活环境,可以将美学这一西方化的概念与中国文化相连,以小见大,通过具体的例子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梵高对色彩的驾驭(梵高对色彩的感知力)上一篇: 关于个人形象设计中的审美探讨论文(个人形象设计的重要性)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