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开展线上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的意义、线上教学质量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建立科学的线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开展探讨,为开展线上教学质量监控提供标准依据,有利于提高线上教学效果,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线上教学;评价体系;质量监控
随着信息化技术深度革命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进行自我革命,提高效益,教育也不例外,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让学生居家线上学习的方式。线上教学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智慧教学工具和各类直播平台等辅助教学,学生不局限于课堂,根据任课教师的教学安排、作业布置、在线答疑、网络直播讲解等进行有效的知识传输的过程。在我国学生、教师、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对线上学习效果肯定的不少,但质疑的也很多,谢辉认为“与传统课堂相比,线上教学缺乏面对面的互动,教师难以掌握学生学习成效”[1]。左惟认为“高校对教师如何开展线上教学、学生如何进行线上学习、线上课堂教学秩序如何维护等问题还缺乏探索”[2]。通过教师座谈会、学生线上交流会、问卷调查发现,对于线上教学集中的主要问题在于对学生学习有效管控,学习浅层次,过程性考核,测验、问题回答结果真实性鉴别,教学质量监控等。要解决这些难题,达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实质等效,就要求建立科学的线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保证线上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实施。
1开展线上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在互联网模式下,学习不再只是呈现、接收、反馈的过程,而是一种全新的认知的过程。课程教学不能照搬线下课堂模式,而要根据线上教学情境变化的特点研制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规范教师开展课程设计和组织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1.1有利于教师科学实施线上教学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教育部积极应对,社会资本快速反应,对原有在线教学平台软硬件升级改造,基本满足全国高校全面开展线上教学的需要。各高校虽然陆续制定了线上教学工作实施方案,但都没有出台线上教学质量标准,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是第一次接触到线上教学,他们大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去开展和组织线上教学,为此就必须制定科学的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让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标开展线上教学工作,防止简单把线下的传统课堂照搬到线上,真正达到“线上线下实质等效”。
1.2有利于学生线上深度学习
有研究表明,很多学生线上学习不够深入,具体表现为浅层学习、辍学和假学。线上学习不是集中在教室,具有分散性和一定的隐身性,教师很难观察到每个学生课堂学习的真实状态,班干部、同学相互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为此,就需要加强线上教学效果的评价,对相关学习过程和环节提出刚性量化约束指标,以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要求建立学习共同体评价指标,强化技术监督和效果考核,引导学生深度学习,避免浅层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1.3有利于开展线上教学质量监控
有效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前提是有科学的评价标准,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的教学情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不能按照传统线下课堂的模式来开展,否则就会达不到监控的目的,学校除了要提供必要的线上教学保障条件外,还要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分析线上教学环境、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境变化,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坚持立德树人和网络安全的要求,建立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和家长共同评价线上教学评价机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起到对标纠偏并持续改进,保证线上教学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
2线上教学质量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突出立德树人。教育的目的是要受教育者成人成才,实现全面发展,成人就是通过教育帮助一个自然人习得社会规范以完成社会化,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线上教学质量标准要将立德树人作为第一评判标准,重点突出网络伦理、网络安全和课程思政三个维度,坚决防止被教育者有才无德。立足评“学”。线上教学评价要贯彻“OBE”理念,实现从重评“教”到重评“学”的转变,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线上教学课程目标,通过设立学习过程、个性发展和课程目标达成度等指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尊重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将学生后续发展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对正在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作出价值判断,重点是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控制,及时发现教师线上教学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评价开展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深入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结性评价有利于对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线上教学全面状况进行总结,评判优劣,鉴定等级。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动态评价,重点在纠偏,总结性评价是一种静态的评价,重点在为决策提供参考。符合线上特点。首先,要贯彻线上教学资源选择的适度性,资源选择要精,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体现学校办学定位,要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方向,不宜过多,以免造成学生学业过重、学习效果不佳的负面影响。其次,线上教学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为主,课前教师合理布置学习的任务点,课中适当开展小组讨论,教师重点在引导和解惑答疑。第三,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开展全过程考核,注重学习过程管理,及时开展学业预警。
3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设计
教育评价是世界性难题,20世纪40年代泰勒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认为教育评价就是实践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1963年,克龙巴赫批判地进行了发展该概念,认为教育评价不但要关注目标的达成程度,而且更要注意对目标合理性的评价。1967年,斯泰克提出了包含了描述和判断两个方面的判断模式。20世纪80年代,库巴和林肯提出了“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提出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构过程,其核心是“共同建构”,其内容主要有心理构建论、价值协调论、评价结果认同论、应答型模式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还特别提出了关注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迄今为止,我国教育评价基本上采用“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但在具体的评价实践过程中,教育评价以其实然性为主,这种教育评价是一种远离或偏离于其应然性的评价状态[3]。为此,在构建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力求克服实然性评价经验化、统一化弊端,彰显应然性评价主观与客观统一,体现自我反思评价和个性化评价,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的成长。线上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面对面的教学,教学情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师生隔时隔空或同时隔空,教学由集中变为分散,学生学习需求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等。鉴于这些变化,这就要求不能按照传统课堂的模式来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要针对线上教学的特点、优缺点,科学设置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优势,克服线上教学缺陷,确保教学质量,“而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线下课堂教学评价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课堂教学评价,对在线课堂教学评价还较少涉及。”[4]韩筠认为“高校应按照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充分挖掘教与学的行为数据,制定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5]。本研究在立足于“学”,紧密结合线上教学的情境,在关注线上学习过程管理、线上资源的利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习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构建了资源建设、“学”“教”过程和学习效果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
3.1资源建设
从多样性、适度性、层次性、契合性4个二级指标来开展评价。多样性是从资源形式方面去评判,避免资源形式的单一化,导致学习枯燥,影响学习效果。适度性是从学情方面去评判,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任务和精力是客观存在,资源选择贵精不贵多,避免资源过多、重复、简单或者高深而导致学生厌学,降低学生学习效果。层次性是从学习主体差异性去评判,资源选择要体现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避免学有余力的学生需求得不到满足和学习吃力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契合性是从资源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贴切性去评判,资源内容要体现人才培养定位,要符合毕业要求,有利于学生后续职业发展。
3.2“学”“教”过程
从学习状态、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过程性考核5个二级指标来展开评价。学习状态主要从任务点完成情况、线上课堂投入程度和互动质疑讨论频次和深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其中任务点的完成情况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去评判,任务点包括视频音频、Word文档、PPT等资料、作业、测试等内容。课堂投入程度从精神状态、注意力、课堂响应等方面去评判。评价教师教学主要从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契合度、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性、线上教学技能水平、过程性考核科学有效来评判教师的教学过程。
3.3学习效果
从学生满意度、课程目标达成度、个性发展支持度3个二级指标来展开评价。学生满意度主要从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满意度、课程目标设计的满意度、促进成人成才后续发展的满意度去评判。课程目标达成度主要从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人格目标达成度去评判。个性发展支持度主要从分层分级、一生一策等教学策略实施对支持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性去评判(见表1)。各高校根据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充分理解指标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和专业特点,可对指标权重做适当增减来开展线上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评价结果及时反馈,推动持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谢辉,刘幸函,王丹.保运行求质量转危为机推动形成高水平教育教学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20(7):16-18.
[2]左惟.趋势与变革:高校开展线上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0(7):10-12.
[3]刘志军,徐彬.教育评价: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博弈及超越[J].教育研究,2019(5):10-17.
[4]吴薇,姚蕊,谢作栩.高校教师在线教学经历对自我教学评价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20(8):63-72.
[5]韩筠.以信息技术构建高等教育新型教学支持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20(5):80-86.
作者:何爱华 李妍 吕效华 单位:蚌埠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返回质量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