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综合论文

孩子喜欢大声喧哗怎么办(小孩子大声喧哗怎么处理)

2022-11-27  本文已影响 404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本文从家长、孩子和教学设计三方面对幼儿园孩子喧哗行为的进行原因分析,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减少孩子喧哗行为的四个策略,为教师有序的教学提供思路。

关键词:孩子;喧哗行为
每次去幼儿园,距离幼儿园还有一段路程的时候,就能听到教室里传来孩子吵闹的声音与教师维护常规纪律时抱怨的声音。教师每天都会因为孩子的大喊大叫与孩子发生冲突。每次和幼儿教师交谈,问到她们最棘手的问题,教师们都会反映孩子们每天都会吵吵闹闹、大声讲话,很难维持纪律。每当故事讲到最有趣的部分,孩子和教师都沉浸在故事带了的欢乐中,但孩子会因为异常的兴奋,大喊大叫、不能自己;难道孩子们天生就喜欢大声地喊叫?还是教师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怎样才能对症下药呢?
一、孩子喧哗的原因
1、家长的错误观念误导了幼儿的行为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掌握多多的本领以应付未来社会多变的环境。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家长尤其希望孩子能善于表现自己,要让别人发现自己的优点,要能够毛遂自荐。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在说话表达的时候要底气十足、声音洪亮、大大方方,能大声说话似乎成了“有勇气”的代名词。很多家长认为,如果在现在的社会中表现地唯唯诺诺、畏首畏尾,那么这个人肯定没有发展的潜力,不会得到领导的器重,也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没有魄力”。家长思想观念中已经形成了这种社会大众的错误意识,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容易会受到这种思想的误导。家长过多强调孩子表现自己、大声讲话强化了孩子的这种行为,导致孩子不能区分什么场合应该大声说话,什么场合小声讲话,以至于教师在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时孩子们一拥而上。
2、孩子们会模仿教师大声讲话的方式
孩子们天生就是一个小模仿家,教师作为孩子情感的倾诉者、知识的建构者、生活的指导者、游戏的合作者当然会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教师作为师幼互动交往中的主控者,一直都努力在孩子前树立权威,他们认为这是维持纪律、培养幼儿常规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在幼儿园你会看见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会作为警告孩子们的信号,而且这种信号在即时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当教师的眼神刚刚离开孩子的视线,孩子们又开始肆意的欢呼,教师的警告失效了,这时大声呵斥成了教师维护常规的手段。孩子很容易学会教师大声呵斥而自己却不分场合的使用。
3、教师设计的教育活动易于让幼儿兴奋
兴奋是指超出平常反应与活动常态的心智状态。每个人都有刺激反应后的兴奋状态,成人兴奋后的表现是可以受控制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随意性、不稳定性、不可控性等特点,孩子兴奋后容易产生喊叫、追逐、打耍的行为。幼儿教育活动方案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趣味性,增强孩子游戏活动的动机。教师们混淆了“趣味”和“兴奋”的含义,只要孩子们在活动中玩的开心、玩的兴奋就符合了孩子们的发展特点,符合趣味性原则。孩子们很难掩饰亢奋下的行为,因此也就养成了孩子大喊大叫的习惯。兴趣是个人由生活经验中组织、积累、培养成的特殊气质,会促使个人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从事喜欢做的活动,寻求特别的技能、知识与目标,以获得注意和学习。兴趣性原则不是要求孩子们大呼小叫,不是形式上的快乐与兴奋,而是需要孩子们长期积累起的一种气质,而且兴趣的培养也注重孩子在活动中的专心与注意。因此,一个好的活动并不是把让幼儿兴奋视为课程、活动和教学成功的表现。况且,兴奋的教育活动还带有副产品-----孩子喧哗习惯的养成。
二、减少孩子喧哗的策略
1、教会孩子说悄悄话
由于教师日常生活中会面对较多的幼儿,可能会忽视个别儿童的需要,悄悄话是一个很好的补偿措施,孩子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觉得自己被教师能够接纳。其次,悄悄话的能够养成孩子讲话的良好习惯。悄悄话能够让孩子了解安静讲话的技巧,养成语言表达时的良好习惯,让幼儿慢慢克服喧闹、大喊大叫的陋习。最后,悄悄话也是发泄消极情绪的特殊载体。每个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孩子心情沉闷、情绪消极的时候不愿意讲出来,而是把消极情绪积自己的心理,常此以往,这会影响孩子健康个性地发展。教师采用悄悄话的形式与幼儿共同交流,以疏导幼儿的消极情绪。幼儿园可以开展悄悄话区域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讲悄悄话的技巧。
2、改变一种错误观念:大声讲话就能够培养幼儿的自尊与自信
自尊即真实而主观的自我认可。自尊在本质上与个人认为自己能影响事情的程度有关,个人感觉自己是否为事情的原因是自我感觉的关键因素。因此,幼儿自尊的真正获得不是在一些琐事、没有挑战的事情中获得的,而是来源与一种情境:孩子们觉得自己在活动中的作用很重要、孩子们克服了自己久久不能攻克的难关从而获得了教师、同伴们的欣赏,我想这是孩子们获得自尊最本源的方法。而现在的情况似乎不太乐观,教师和家长只看到了一种外在形式:理直气壮就是自信的表现。也许家长教师过分强调孩子要大声讲话是掩饰孩子内在自卑的一种方式。
3、教育活动的设计要体现知性的发展,而不在于让幼儿兴奋
现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与游戏,教师太在意孩子在游戏的中情绪表达,也许这种出发点是好的,可是教师会误认为孩子们玩的越开心、越兴奋,活动的设计也就越理想。这也就不难想象孩子在这种活动中很容易养成大声喊叫、喧闹的行为,教师也就潜在地成为始作俑者。一个知性的教育活动应该是能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实验、思考、分析、记录以表征的活动,提供各式各样的途径,让幼儿去扩展、改善和加深对周围环境及经验的理解。
4、注重过度环节的利用,不要让幼儿无所事事,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的适宜性也是影响孩子喧哗的一个重要隐性原因。《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和过度环节,较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教师要特别关注过度这一环节,在以往观念中,教学、游戏等这种正规的活动得到了教师的关注,教师也会花大量的精力来完善这些环节,然而比较容易忽视这些环节之间的过度。如何设计好这些过度环节,让孩子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也应该作为教师职责中重要的一部分。任务明确了,分工详细了,孩子们也就会有序地活动了,教师也就减少与孩子的正面冲突了。
参考文献:
[1] 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2]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向量概念教学(向量的教学)上一篇: 《逻辑学研究》(高等师范院校逻辑学教学研究方向)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