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综合论文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情感培养)

2022-11-29  本文已影响 191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要抓住情感教育,可以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情理交融中受到真正的教育。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情感教育;尊重;情理交融;联系生活


  小学思品学科是一门说理性较强的课程,它的教学成功与否就要看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的程度,因为小学生的情感是极易受到环境气氛和他人的感染而产生共鸣的。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一节失败的课通常是由于教师没能抓住情感教育的切入点,或者死守预设,不知变通。教师总是问学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你应该向谁学习啊?”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是急于告诉学生大道理,不懂得如何巧妙地把学生的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一个旁观者真正演变为主角。结果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成了老师的说教说教再说教。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更无从谈起。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对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不断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和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是消融代沟阻隔,排解认知障碍,实现师生、生生感情沟通的重要手段。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感情这个东西很重要,如果能激起孩子们的道德情感,就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爱学”,充分发挥这门学科的情感教育作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所生成的情感教育话题和范例,是以儿童的“生活事件”的形式呈现的,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于是,我深入探讨并充分利用“情感”教学来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作了大胆地尝试。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尊重学生,倾听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尊重,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性精神。对自身的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这是一块磨练细腻的感情的砺石。”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生命的尊重。健康情感的培育要从尊重学生开始,实行“尊重”教育。“尊重”教育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就个体心理发展而言,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尊重的需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喜欢、同学的接纳,因为没有人会拒绝真诚的认可、赞美和鼓励。明白了这些道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会彻底地放下“权威”的架子,真正地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进行真诚交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阐明自己的看法、观点。如在教学《心中的啄木鸟》时,要学生发现自己和别人身上其实都有缺点,就有很多同学都不太愿意面对。我指名让学生说说自己和同学身上的缺点,当说到别人的缺点时,被说的同学就显露出不悦的神情。这时我就对学生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比如我……”我就从我小时候的那些缺点说起,学生们的脸上开始有了会心和坦然的表情。“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指出别人的缺点呢?谁再来试试!”在我的引导下,几个心细的学生都举起了手,开始委婉地指出同学身上的缺点。这些善解人意的话语让人觉得心很温暖,我激动地脱口而出,:“你的评价让人感到很温馨!”被称赞的学生脸上露出了感动,被指出缺点的学生也心悦诚服。从那羡慕的眼神中,我知道,被人尊重的感觉很美妙。在那欢笑背后,孩子们已经敞开了心扉,在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中懂得了如何正视自己的缺点,也学会了如何尊重别人,从而获得别人的尊重。没有什么会像老师由衷的赏识和尊重的期待那样,使学生备受鼓舞的了。倾听学生的心灵之声,这是对生命的尊重。
二、触景生情,情理交融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气氛渲染,特别是孩子们,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产生,触景生情。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再现情境,可以把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等等,使内容具体形象。例如,《马路不是游戏场》,我先介绍交通事故在社会中的频繁现象,接着让一名同学以小记者的方式报道一组安全隐患的资料,再引导学生观看一组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的图片,以当时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的效果。我还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一首名为《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的优酷视频:感人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事故的现场,十三岁女孩的悲惨遭遇,让每个学生都留下了伤心的泪水,从而感受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幻灯、影音、图片等来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使学生学习热情与情境产生共鸣。这一课过后,我相信遵守交通规则的理念,会在孩子们的心中扎下深根。
三、回归生活,知理动情
????思品课堂是与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课堂,课程中的事例是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课程中的道理。
  在学习“诚信”这内容后,我运用正反比较法,还从反面向学生讲述了两个生活中的可怕的事例:一个人由于不讲信用,致使朋友妻子的眼睛因延期医治而瞎了,自己也因此一辈子都在受良心的谴责;一个炒瓜子的商贩为让瓜子黑而亮吸引顾客而加入对人有害的明矾,结果他9岁的儿子常常偷吃仅半年就就变得痴呆,他后悔不迭,深刻反省后揭露炒瓜子内幕。然后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明白了不讲信用的危害性——害人害己,进一步深化了观点。接着,又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的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小组抢答课后辨析题,并给优胜组送上“信用星”。由于这一环节顺应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气氛相当活跃,让学生在思辨中进一步明理、深化。根据儿童易于动情、易受感染的特点,我结合日常生活顺势进一步创设情境,设计了这样一道层层递进式的辨析题:星期天,冬冬的妈妈要带小冬到“游乐园”游玩,这是冬冬盼望已久的事情。1、冬冬已经答应了表姐下午一起到图书馆借书,这时,冬冬应该怎么办?……2,冬冬的同学小张来告诉冬冬,大队部通知他立刻到学校排练节目,因为明天将有外国小朋友到学校参观,这时,冬冬又该怎么办?……我让学生上台表演,教室里气氛热烈,表演者也很快进入角色,生动逼真的表演引起了台下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当学生表演到采用打电话的方式向表姐说明因为学校临时通知排练节目而无法赴约时,我又顺势提出:如果表姐当时已经出门了,那冬冬又该怎么办?这时,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同学们通过充分的想像,列举了十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如跑去告诉表姐、请其他人代为通知等等。通过表演及层层递进的情境创设,学生不但很快理解了课文观点,并把“答应了的事要努力做到,做不到的事要及时说明原因”的道理牢牢地记在心中。
四、拓展延伸,以情育人
  在思品教学中,注意“抓纲务本”,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处理好课文内、外的联想分析,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点。例如《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在处理教材“李芳回到家里,心情乱极了”一节时,我提出了“请同学们帮李芳分析一下,此时她可能面临着哪几种选择,后果怎样?”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高涨,展开了思维的翅膀,这为后文李芳做出唯一正确的选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另外采用“小主持人”的教学方式效果也很好。学生自由地通过朗诵、表演、讨论等形式展示自己对本课观点的理解和运用。作为小主持人自身,拥有锻炼的机会、竞争的动力,都促使学生尽其所能,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践证明,这是必要的,且是可行的,真可谓一举多得,在思品课创造教育的实施上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实施情感教育,教师的自身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将“情”字渗透到自己的品行举止当中,能使原本枯燥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更能贴近学生,易于学生接受。
五、真情感染,明理养德。
  思品课本身感情色彩重,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情感内化,才能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教学中我总是注意把握好“学文明理”这一重头戏,紧扣教材,注重实效,以情载理,情理交融,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姐妹。”贝多芬有句名言:“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当身边不断出现“没有了诚实与信任”时,我们发现培养儿童的责任心是多么重要!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此,我们教师就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使他们在充沛的感情投入和兴奋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汲取知识,增长智慧,明理并养德。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也净化了自己,更思考了自己的责任,
  运用“情感”教学是我们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的一个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我们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多方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在欢乐中健康成长,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切实提高思品课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出版.
2、 陶元红.:《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施探讨》【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出版.
3、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出版.
4、 傅道春:《教育学-情境与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5、李小融:《教育心理学》【M】,四川出版集团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蒙田怀疑论(蒙田怀疑主义)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