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综合论文

陶渊明诗歌的文学价值(陶渊明对文学及后人的影响及意义)

2023-01-12  本文已影响 538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明清易代,满族入主中原,衍生出一个特殊的群体——明遗民士群,他们“不事二主”,其中有许多遗民赞赏陶渊明不与新朝合作之忠义精神,效仿陶渊明隐居山林乡野,并在诗歌创作上和陶学陶。本文将以明遗民顾梦游为例,研究陶渊明对其生活、思想、创作的影响,并探究其学陶和陶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顾梦游 陶渊明 明遗民 桃花源 耻事异姓 气节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6-0000-01
  
  明清易代,满族入主中原,衍生出一个特殊的群体——明遗民士群,他们“不事二主”,其中有许多遗民赞赏陶渊明不与新朝合作之忠义精神,效仿陶渊明隐居山林乡野,并在诗歌创作上和陶学陶。顾梦游就是其中之一。
  一、顾梦游其人
  顾梦游,字与治,幼号神童。江南江宁府江宁县人,明末清初学者。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59),八岁作《荷花诗》千言。然乡试辄病。工诗词,善行楷。凡宴游饯送之会,必赋诗,诗必手书,生平任侠好义,耿介自守。督学高去奢闻其才,使充崇祯十五(1642)岁贡,终不就廷试。入清,遂杜门不出。与僧函可交,函可曾撰私史,纪述福王覆灭事。案发,势将并诛,而面不改色神不变,故见重士林。顾与治宅近周处台,金鳌等与之常住来。顾尝至邹典节霞阁交往赋诗。卒于清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九月二日。[1]
  可以看出少年顾梦游天资聪颖,道德高尚,文武双全,胸怀治国之大志;明亡之后,坚持气节,拒绝入仕满清,侠肝义胆,素与明遗民交游。
  二、陶诗对顾梦游的影响
  陶诗对顾梦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活态度和诗歌创作两个方面。陶渊明的诗歌是其心灵的自由歌唱,陶诗对顾梦游生活态度的影响,也包括陶渊明精神对顾梦游的影响。
  (一)对其为人处世的影响
  首先,固穷守节,坚守人格。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固穷守节,在更多程度上是为获得身心的自由,但是在明代遗民心中,这与他“不仕新朝”的政治品节密切联系在一起。顾梦游曾慨于国破家亡:“无梦漆园吏,无言柱下史。椿菌两不知,甲子何用纪。” [2] “甲子”是指《宋书?陶潜传》中所记陶渊明入宋后作品只书甲子、不书年号一事,这一件事一向被理解为不忘故国、耻事新朝的高洁行为。
  第二,怡然自得,委心任运。“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委心任运”则是他的生活态度。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会吟咏“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归化于自然,顺其自然。
  顾梦游的诗歌多能表现其安贫乐道的达士品质,比如《韩芹城太史读予诗辄赋四古体感而合之》其二云:“豪华与贫贱,倏忽同所归。富贵非吾愿,寂寞难久居。” “富贵非吾愿”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成句,顾梦游这首诗就借助陶渊明文句表达了自己富贵无所求的处世态度。
  第三,人伦依恋,和睦而为。陶渊明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人,他虽从官场中退身,但他并没有厌弃人世间,没有从家庭伦理和朋友交际中退身,对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充满了依恋。 [3]而陶渊明这点对人世间情谊的看重也影响到了顾梦游。比如《题妻儿累图》中写道:“人人道是妻儿累,此老独称穷快活。一家家计尽随身,几日团圆百年乐。”这就写出了顾梦游经营家庭生活的独到之处,对于人世间亲情的眷恋和珍惜。
  (二)诗歌创作方面的影响
  1、意象的借鉴。
  顾梦游诗歌中所出现的意象也多与陶渊明相似,多有酒、菊花、东篱、南山、琴等,在遣词造句上也是十分注重诗歌意境的营造,将各种意象用心地进行巧妙组合,并且在句式上也是努力学陶,且多作有和陶诗,比如:
  圆月菊花天,正当强仕年。何须胸有月,且尽酒如泉。(《寿友》)
  篱外南山门外柳,陶公何事不风流。(《别黄若木其二》)
  2、和陶、学陶诗
  在官八十日,归来洁其已。、、、、日月代谢去,甲子自为纪。(《和陶饮酒诗》)
  3、桃花源在顾梦游诗歌中的体现和意义。
  明代遗民的诗歌中常出现“桃花源”和“避秦”,但这与之前诗人对桃花源的接受是有所区别的。
  “对于陶渊明创造的‘桃花源’ 这一文学形象,宋末士人也倾注了自己的忠愤之情和社会、人生理想,从而做出了异于前人的解读。” [4]而作为明遗民的顾梦游,效仿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中常用“桃花源”的典故来表达避世的心态,如《答宣城沈徐诸子》:“杜宇有情终望蜀,桃源无路可通秦。”桃源不再仅仅局限于地理意义,而是成为纯粹的心灵期盼。
  三、顾梦游和陶学陶的原因初探
  陶渊明的诗文之所以影响如此之大,除了陶渊明人格魅力对后世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其隐士形象首先被中国传统文人接受。而对于作为明代遗民的顾梦游,除上述原因,还因他的“遗民”身份,学陶和陶的原因又有其特殊性: “耻事异姓”的意义延伸至具有气节大义的精神。
  明代末年,满清铁骑的长驱直入,明代文人士子怀着国破家亡、民族危亡的巨大痛苦和自身失落的巨大悲哀,一同走向隐逸抗争的道路,对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表示出了无比的向往之情,使之成为一种能够激励自己永葆民族节操的重大精神力量。 遗民表彰陶渊明的忠义,最终目的还是为自我的人生寻找历史的依托,借助古人抒发难言的亡国悲愤。 --!>
  在亡国之际,顾梦游面对着痛苦的选择:是死亡还是生存,是归隐山林还是皈依佛门。无论是怎样的选择,亡国的伤痛始终无法平复,亡国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顾梦游选择隐居,不仅仅是选择远离世俗,不慕荣利,他忠君爱国的情感比其他人都深切,他更是遵守士人的民族大节。
  明末清初的遗老们效仿陶渊明成为一股潮流,一方面是学习陶的隐逸超然,更重要的是赞赏他不与新朝合作之忠义精神,即“耻仕异姓”。明遗民爱陶效陶则另有功用——用隐逸反抗异族统治。顾梦游作为遗民中的一员,也是通过学陶和陶来表达自己的爱国忠君之情和不仕二主的高尚气节。做隐士不是目的,而抒发爱国之志、表达忠君思想和高尚气节是其深层原因。
  参考文献:
  [1] 魏守馀辑《秦淮夜谈》 第14辑 《秦淮人物志 》,南京市秦淮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南京市秦淮区图书馆1999年内部发行。
  [2] 李剑锋《宋末爱国士人与陶渊明的深刻共鸣》,《九江师专学报》(哲学杜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3] 何宗美《明遗民诗人顾梦游研究》,西南大学?年硕士?学位论文。
  [4] 李剑锋《明遗民对陶渊明的接受》,《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出师表》(《骆驼祥子》)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