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拟亲属称谓中,“爸爸”比“妈妈”更难以称呼出口,其形成原因主要归结于传统文化影响和深层心理障碍两大方面。男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男本位的婚姻制度和封建家长制的形成限制了拟亲属称谓“爸爸”的使用,而父母及子女的自我心理暗示同样排斥这样的做法。
关键词:拟亲属称谓;爸爸;妈妈;成因探析
拟亲属称谓是指在社交过程中使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一种特殊称谓,是汉语中普遍使用的一种称谓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而在汉语中, “爸爸”和“妈妈” 一般是不能用作拟亲属称谓的,但在面对英烈的双亲、孤残老人时,年辈较晚的人可以自然地称其中的女性为“妈妈”,却很少有人称其中的男性为“爸爸”。也就是说,将不是自己父母的人称为“爸爸”比称为“妈妈”更有障碍。笔者认为形成这种状况的形成原因可以从传统文化渊源和深层心理障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爸爸”、“妈妈”这种特殊的拟亲属称谓不仅沿用了亲属称谓的形式,也一定程度承袭了亲属称谓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这对称谓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男性自我意识觉醒。在早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处于主导地位,子女氏系按母系计算,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在母系氏族偶婚制阶段,虽然产生了父子关系,但子女氏系仍按母系计算。后来,随着男子在生产中地位的不断上升,男性不断为自己争取权力,由此逐渐过度到父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社会后,男性实行丈夫对妻子的独占同居,实现了妻随夫居,子从父姓,以此来维护男性的权力,保证父系血统的纯洁,保存个人财产。当时的婚姻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买卖婚姻,女子只不过是男子聘金和彩礼的交换物,男子希望自己创造的财富能够世代相传。从这一点看,男性必然对自己的子女产生强烈的占有欲,不允许自己的子女称呼其他人为“爸爸”的。
封建宗法文化下,古代有关婚姻的规定基本上是以男子为本位的。[1]封建社会的男女关系表现为男尊女卑,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对夫有绝对忠诚的义务,丈夫对妻子实现独占同居。丈夫若缺乏子嗣,可以公开纳妾,不受舆论谴责。这样的传统观念必然导致称别人为“爸爸”比“妈妈”更难。在一夫一妻多妾制中,男性拥有多位配偶和多个子嗣,子女的父亲只有一个,他们只称一人为“爸爸”。但对父亲的其他配偶,子女们也必须恭敬地称呼为“母亲”。正因如此,所以后来称呼他人为“妈妈”自然比“爸爸”更容易。加之,传统道德强调女性的忠贞节烈品质,“三从” 要求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按“从子”来说,若子女轻易地称呼其他人为“爸爸”,难免会传达出错误信息。
封建专制的社会形态导致家长制的形成。亲属称谓不仅仅是一种称呼,他明确着每一位成员在错综复杂的家族网络中的名分地位、权利义务、行为规范,建立封建的伦理道德,以此维护家族乃至社会的秩序,这是他的本质内涵。[2]父亲是一家之主,承担着对妻子和儿女的责任和义务,因此父亲的地位是绝然不可侵犯的。只有父亲受到尊重,才能维护家庭生活的正常秩序。如果“爸爸”可以随意称呼,必定导致家庭生活的混乱。
传统文化不允许将不是父亲的人随意称呼为“爸爸”,部分文化传统已经内化为深刻的心理因素。而心理因素同样是导致称呼不是自己父母的人为“爸爸”比“妈妈”更有障碍的重要原因。
称呼其他人为“爸爸”相当于自我否定。拟亲属称谓的功用之一就是指示作用,如果称呼其他人为“爸爸”,无异于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定位于父子。从父亲的心理来说,他对子女具有完全占有的心理欲望,绝对不能接受任何人取代他的位置。一旦自己的子女称其他人为“爸爸”,他心里会觉得相当于否定了自己独尊的地位,这对于作为父亲的男性来说,从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母亲从心理上是忠诚于丈夫的,子女称呼其他人为“爸爸”就否定了母亲对父亲的忠贞,作为母亲,在心理上同样要承受很大的压力。
从子女自身的心理特点分析,这种称呼方式同样不能被接受的。在传统社会,子女本身也极度重视自己的血统。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子女长大后得知将自己养大的“父亲”仅是养父的时候,精神几近崩溃边缘,不惜一切代价寻求生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传统文化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理底线受到强烈的冲击。如果这样的情况换成母亲,或许反应会有所差别。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社会没有规定男性要忠贞于女性;二是子女传承的是父亲的血统,一旦称呼别人为“爸爸”, 就否定了自己的血统,即是对自己身世的否定。
女性慈爱,内心愿意与别人接近。拟亲属称谓有拉近距离,营造亲密环境的功用。[3]母亲是慈爱的,对子女、对晚辈表现出来的都是亲切温暖。这样的氛围,我们称呼“妈妈”出口就比较自然。女性从内心来说,愿意与别人接近。女性天性脆弱,需要人陪伴和安慰。女性尤其怕孤独和无助,始终要保证生存有所护恃,有所依托。当我们将英烈的母亲称为“妈妈”时,正迎合了她们的心理需求,使她在孤苦无依的时候找到了倾诉和依托的对象,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女性愿意并需要这种精神慰藉。男性则不同,大多数男性外在表现是强大、伟岸的,严肃的外表让男性看起来上人难以亲近。更重要的是,男性的心理承受能力远远超出女性。男性不断给自己坚毅、永不屈服的心理暗示,这就使男性在心底种下了坚 强的种子。不论何时他们都不允许自己表现出脆弱的一面,否则便是男人无能的表现。他们拒绝别人在他们脆弱的时候接近自己,他们不愿意接受同情,更不愿意承认自己无能,任何人不能超越和触碰其心理防线,因此很少会有人把不是自己父亲的人称为“爸爸”。
参考文献:
[1] 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增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王国安,王小曼.汉语词语的文化透视[M].北京: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3.
[3] 张希玲.汉语拟亲属称谓语的应用及其文化意识透视[J].学术交流.2007,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