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杀意念(suicide ideation)是指思想或意念中出现死亡、自杀和严重的自我伤害的内容,包括对自杀意念的计划、步骤和结果的想法(Reynolds,1988)。自杀意念是自杀未遂者和自杀死亡者的早期心理活动,被用以识别和预防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临床研究证实,在自杀死亡者中约有80%在行动前以各种形式表露过自杀念头(肖水源,2001),在自杀未遂者中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达到了69.46%(侯璟琳等,2010)。已有研究表明,自杀意念中学生具有较高的检出率(Hesketh,Ding,& Jenkins,2002;Ramey et al., 2010),且每3个自杀意念者中会有2个进一步产生自杀企图(Gureje et al.,2007)。因此,开展自杀意念高中生心理特征方面的研究以提高自杀意念临床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以往关于自杀意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杀意念者的外部环境特征和自杀意念者的心理特征两大方面:在外部环境特征上,以往研究多涉及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生活事件等领域(Sun & Hui,2007;Kim,H. S. & Kim,H. S.,2008);对自杀意念者心理特征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人格特征、自杀态度、应对方式等领域(Kim,H. S. & Kim,H. S.,2008;Blankstein,Lumley,& Crawford,2007)。许多研究结果均提示,与一般群体相比,自杀意念者不仅面临的外部环境较为消极,如不良的家庭环境、较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张冬冬等,2011),更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如低自尊、高精神质、对自杀行为持肯定或理解的态度等(陈冲,洪月慧,杨思,2010;汪伦,杨鑫铨,2010;朱相华,梁光利,李娇,魏贤玉,田玉湘,2006)。虽然以往有部分研究从自杀态度等层面对自杀意念者的认知特征进行了探讨,但仍有许多认知因素未能引起研究者足够的关注,如与正常人群相比,自杀意念者是如何认识和看待周围环境和生活事件的?是否也会具有独特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系统了解自杀意念者具有的典型社会认知模式。
Crick和Dodge(1994)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在社会信息加工的实证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模型中社会信息加工包括编码、解释、搜寻反应、反应评价和执行反应五个阶段。在编码阶段,个体需要对社会信息进行充分的注意及感知,然后储存重要信息。个体注意到的信息只是社会信息中的一部分,对特定信息的注意会产生注意偏向;个体将重要的社会信息储存下来,对特定刺激的储存会导致记忆偏向的发生。从信息加工的操作来看记忆系统,外界信息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加工,从最浅的知觉加工开始,到较深的语义加工。对信息进行不同深度的加工会对记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以往研究表明,一些特殊群体对某些特定的刺激存在注意偏向和加工偏向。如研究表明,广泛性焦虑的青少年对消极情绪材料存在注意偏向(Taghavi,Neshat-Doost,Moradi,Yule,& Dalgleish,1999);高抑郁者(Jongen,Smulders,Ranson,Arts,& Krabbendam,2007)、高特质焦虑者(Mathews & MacLeod,1994)以及惊恐障碍患者(安献丽,郑希耕,2008)会偏向于注意威胁性的刺激;A型性格者对愤怒面孔有注意偏向,而B型性格者对情绪面孔无特殊注意偏向(戴琴,冯正直,2008);高社交焦虑个体对负性评价和他人关注的词语存在注意偏向(钱铭怡,王慈欣,刘兴华,2006);攻击者对敌意性的刺激存在着注意偏向(Eckhardt & Cohen,1997)。在自我评价经验中,低自尊个体经常出现的是失败和能力低下等信息,更多认同的是失败之类的消极信息(Tafarodi & Milne;2002);负面身体自我的女性对负面身体信息存在记忆偏向(梁毅,陈红,邱江,高笑,赵婷婷,2008)。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自杀意念者是否也会像高特质焦虑者、低自尊者那样存在社会信息编码偏向?截至目前,通过广泛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尚未见到有此类研究报告出现。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以高中生为被试,探讨自杀意念者的社会信息注意特征和社会信息编码特征,为系统了解自杀意念者的社会认知特征,增强自杀意念认知干预的针对性提供研究证据。参照以往的相关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假设:(1)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存在对消极社会信息的注意偏向,对出现在消极词汇位置的探测刺激反应时显著短于出现在积极词汇的探测刺激;(2)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存在对消极社会信息的知觉加工偏向,消极词汇的回忆量显著多于积极词汇;(3)自杀意念组高分组被试存在对消极社会信息的语义加工偏向,消极词汇的回忆量显著多于积极词汇。
2 实验一 自杀意念高中生的注意特征
2.1 实验目的
本研究采用点探测任务,旨在探索自杀意念个体在对社会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注意偏向。
2.2 被试
选取河南省三门峡市某高中二三年级学生共1012名,采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将被试初步分为自杀意念高分组和自杀意念低分组(量表总分),然后应用访谈法对自杀意念高分组的被试进行检测,确定在最近两周产生过自杀意念并在此时此刻正受着自杀意念的困扰。最终筛选出50人组成自杀意念高分组(量表得分在总分均值加两个标准差以上),然后按自杀意念得分从低到高抽取50人组成自杀意念低分组。其中,男生52名(自杀意念高分组25名,自杀意念低分组27名),女生48名(自杀意念高分组25名,自杀意念低分组23名),被试平均年龄17.23岁(自杀意念高分组为17.19岁,自杀意念低分组为17.28岁)。对两组被试的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得分(自杀意念高分组M=40.50,SD=1.58,自杀意念低分组M=26.95,SD=3.37)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显著t=22.58,p<0.001,=0.187(文中所有效应量计算方法见权朝鲁,2003)。
所有被试均无脑外伤或精神疾病,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色觉正常,右利手。所有被试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3 筛选工具和实验材料
2.3.1 筛选工具 以往研究对自杀意念者的筛选标准为:曾经产生过自杀意念;在过去一年或半年内产生过自杀意念(Wyman et al.,2009;Gilreath,King,Graham,Flisher,& Lombard,2009;Brausch & Gutierrez,2010;Lasgaard,Goossens,& Elklit,2011;Cho & Haslam,2010)。Osman,Gutierrez,Kopper,Barrios,& Chiros编制的Positive and Negative Suicide Ideation(PANSI)(Osman,Gutierrez,Kopper,Barrios,& Chiros,1998)是专门应用于青少年的自杀意念量表,PANSI指导语中强调在近两周内被试的感受,注意到自杀意念的时效性。量表共有14个项目,包括积极自杀意念和消极自杀意念两个维度,其中积极自杀意念6个项目,消极自杀意念有8个项目。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方法,按照自杀意念出现频率从1“从未如此”到5“一直如此”评定。积极自杀意念采用反向记分,与消极自杀意念项目总分相加后得到自杀意念总分,得分越高自杀意念程度越高。
我们以Positive and Negative Suicide Ideation为蓝本,按量表翻译程序翻译成中文,选取河南省开封、三门峡和安阳三个地区850名高中生,对所得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如下:(1)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了2个因子,分别是消极自杀意念和积极自杀意念,累计贡献率为65.59%,项目负荷在0.59~0.88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指标如下:/df为3.84,GFI为0.91,NFI为0.97,RFI为0.97,CFI为0.98,IFI为0.98,TLI为0.97,RMSEA为0.07。(2)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2,两个维度的a系数分别为0.95、0.81;维度间相关系数为0.55,两个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4和0.91。可以看出,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我国青少年自杀意念的测评。本研究将修订而成的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作为测量工具。
2.3.2 实验材料 参照《语用频率效应研究》中“常用5000词中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词汇使用频率比较”的内容筛选实验材料(邹韶华,2001)。此章节以《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学院,1986)为统计依据,从该词典“频率最高的前8000个词词表”中截取前5000个词作为统计对象(这部分词覆盖率可达到88.52%,即接近完成交际任务的90%,选取这样的统计数量是适宜的)。
从该章节附录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词表”中,选出其中的双字词并剔除叠词,剩余积极词296个和消极词163个。从《现代汉语频率词典》“频率最高的前8000个词词表”前5000个词中剩下的词中选出双字非叠词的中性词汇50个。随后由50名高中生对这些词所引起情绪强度从-5到+5进行主观评定,选取3分以上的词汇为积极词纳入备选实验材料,-3分以下的词汇为消极词汇纳入备选实验材料,-1到+1的词汇为中性词汇纳入备选实验材料。经过评定和筛选,备选实验材料包括积极词汇81个、消极词汇79个和中性词汇33个,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备选实验材料中随机抽取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各70个组成实验一的实验材料。按照积极和消极将实验材料随机配对,练习阶段包括10个积极-消极词对,正式实验阶段包括60个积极-消极词对。
2.4 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2×2的混合设计,自变量为被试类型(自杀意念高分组,自杀意念低分组;为组间变量)和词汇特性(积极意义词,消极意义词;为组内变量)。因变量为被试对探测刺激出现在不同类语词位置的反应时。
实验采用E-Prime软件编程。整个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练习阶段和正式实验阶段。练习阶段的流程为:指导语—空屏(1000ms)—注视点“+”(500ms)—刺激词对(500ms)—探测刺激黑点“*”(被试作出反应探测刺激消失)—空屏(1000ms)。正式实验阶段的程序与练习阶段相同,只是在练习阶段电脑不记录被试的反应时。练习结束后,被试有一个选择,可根据自己对实验要求的了解程度选择重新练习或进入正式实验。整个实验中,词对随机呈现,每个词对只出现一次。
实验在奔4微机上运行,17寸纯平显示器,分辨率为1024×768。注视点设定为红色、32字号;词对显示颜色设定为黑色,字体为宋体,字号为32,两个词语之间垂直距离间隔为5cm。被试坐在安静的测试间,距电脑屏幕约60cm处,眼睛基本平视屏幕中央,通过电脑键盘作按键反应。指导语如下:下面将呈现一组语词。词语消失后,其中一个词语的位置会出现一个黑点“*”。请你快速准确地对黑点出现的位置作出判断:如果黑点出现在上面的位置,请按“F”键反应;如果黑点出现在下面的位置,请按“J”键反应。
实验结束后,向被试释疑、致谢并给予少量报酬。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我们首先对反应时在均值加减三个标准差以外的数据进行了剔除,然后剔除被试的错误反应,错误反应个数占总反应个数的3%;个体错误反应超过其反应总数10%的被试被作为无效被试,其数据不做最后的分析,共剔除了1个被试数据,最终得到99个有效被试数据。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和自杀意念低分组被试对探测刺激出现在积极词和消极词位置的反应时均值和正确率详见表2。
对所有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词性的主效应不显著,F(1,97)=0.01,p>0.05,被试对探测刺激出现在积极词和消极词位置的反应时无明显差异;组别效应不显著,F(1,97)=0.17,p>0.05,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对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总体上与自杀意念低分组对探测刺激的反应时之间无明显差异;词性与组别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1,97)=8.82,p<0.01,η[2]=0.09,为了进一步探究这种交互作用的实质,我们需要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检验。
以组别为参照,以词性为自变量的简单效应检验表明:
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对探测刺激出现在不同词性位置的反应时之间差异显著,F(1,97)=4.22,p<0.05,=0.117。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对出现在消极词位置上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出现在积极词位置的探测刺激的反应时。
自杀意念低分组被试对探测刺激出现在不同词性位置的反应时之间差异显著,F(1,97)=4.61,p<0.05,=0.128。自杀意念低分组被试对出现在消极词位置上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出现在积极词位置的探测刺激的反应时。
3 实验二 自杀意念高中生的知觉加工特征
3.1 实验目的
本研究采用情绪Stroop任务的变式(实验程序基本与原来的Stroop任务范式相同,被试首先对词汇的颜色做出判断,然后是对词汇的回忆,以保证被试对词汇的加工处于知觉加工水平,采取的因变量指标是回忆量而非对词汇颜色判断的反应时),旨在探索自杀意念个体在对社会信息进行知觉水平加工时是否存在对消极信息的加工偏向。
3.2 被试
对河南省濮阳市某高中二三年级学生976名进行筛选,筛选方法同实验一。最终筛选出51名被试组成自杀意念高分组,然后从其余的被试中按自杀意念得分从低到高抽取51人组成自杀意念低分组。其中,男生48名(自杀意念高分组23名,自杀意念低分组25名),女生54名(自杀意念高分组28名,自杀意念低分组26名),被试平均年龄17.08岁(自杀意念高分组为17.13岁,自杀意念低分组为17.05岁)。对两组被试的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得分(自杀意念高分组M=41.68,SD=1.96,自杀意念低分组M=26.86,SD=3.46)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显著t=18.45,p<0.001,=0.152。
所有被试均无脑外伤或精神疾病,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色觉正常,右利手。所有被试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3.3 工具和实验材料
同实验一。从备选实验材料中随机抽取积极、中性和消极词汇各9个组成实验二的实验材料。练习阶段包括积极、中性和消极词汇各2个,正式实验阶段包括积极、中性和消极词汇各7个。
3.4 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2×3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为被试类型(自杀意念高分组,自杀意念低分组;为组间变量)和词汇的特性(积极词,中性词,消极词;为组内变量)。因变量为各类词汇的正确回忆量。
实验采用E-Prime软件编程。整个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练习阶段、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练习阶段的流程为:指导语—空屏(1000ms)—注视点“+”(500ms)—刺激词(被试作出反应刺激即消失)—空屏(1000ms)。学习阶段的程序与练习阶段相同,只是在练习阶段电脑不记录被试的反应时。练习结束后,被试有一个选择,可根据自己对实验要求的了解程度选择重新练习或进入正式实验。整个实验中,刺激的效价随机呈现,每个词只出现一次。学习阶段结束后,主试向被试分发纸笔并阐明测试要求,在被试事先不知道的情况下,要求被试对学习阶段出现过的刺激词进行自由回忆。
实验在奔4微机上运行,17寸纯平显示器,分辨率为1024×768。注视点设定为红色、32字号,显示时间500ms;词语字号设定为36,字体为宋体,词语显示颜色(红色、绿色)随机。被试坐在安静的测试间,距电脑屏幕约60cm处,眼睛基本平视屏幕中央,通过电脑键盘作按键反应。指导语如下:下面将呈现一组语词。请你快速准确地对词语所显示的颜色作出判断:如果词语显示是红色,请按“F”键反应;如果词语显示是绿色,请按“J”键反应。
实验结束后,向被试释疑、致谢并给予少量报酬。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两组被试的词汇回忆量详见表3,对所有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词性的主效应显著,F(2,200)=14.52,p<0.001,=0.119,被试对消极词回忆量显著高于对积极词和中性词的回忆量;组别主效应不显著,F(1,100)=0.16,p>0.05,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的词汇回忆量与自杀意念低分组的词汇回忆量差异不显著;词性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200)=0.37,p>0.05。
4 实验三 自杀意念高中生的语义加工特征
4.1 实验目的
本研究采用语义记忆任务,旨在探索自杀意念个体在对社会信息进行语义水平加工时是否存在对消极信息的加工偏向。
4.2 被试
对河南省安阳市某高中二三年级学生1026名进行筛选,筛选方法同实验一。最终筛选出52名被试组成自杀意念高分组,然后从其余的被试中按自杀意念得分从低到高抽取52人组成自杀意念低分组。其中,男生48名(自杀意念高分组25名,自杀意念低分组23名),女生56名(自杀意念高分组27名,自杀意念低分组29名),被试平均年龄16.98岁(自杀意念高分组为16.96岁,自杀意念低分组为17.02岁)。对两组被试的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得分(自杀意念高分组M=41.29,SD=2.28,自杀意念低分组M=24.65,SD=2.98)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显著t=18.94,p<0.001,=0.153。
所有被试均无脑外伤或精神疾病,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色觉正常,右利手。所有被试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4.3 工具和实验材料
同实验一。从备选实验材料中随机抽取积极、中性和消极词汇各9个组成实验三的实验材料。练习阶段包括积极、中性和消极词汇各2个,正式实验阶段包括积极、中性和消极词汇各7个。
4.4 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2×3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为被试类型(自杀意念高分组,自杀意念低分组;为组间变量)和词汇的特性(积极词,中性词,消极词;为组内变量)。因变量为不同特性词汇的正确回忆量。
实验采用E-Prime软件编程。整个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练习阶段、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练习阶段的流程为:指导语—空屏(1000ms)—注视点“+”(500ms)—刺激词(被试作出反应刺激即消失)—空屏(1000ms)。学习阶段的程序与练习阶段相同,只是在练习阶段电脑不记录被试的反应时。练习结束后,被试有一个选择,可根据自己对实验要求的了解程度选择重新练习或进入正式实验。整个实验中,靶刺激的效价随机呈现,每个词只出现一次。学习阶段结束后,主试向被试分发纸笔,在被试事先不知道的情况下,要求被试对学习阶段出现过的刺激词进行自由回忆。
实验在奔4微机上运行,17寸纯平显示器,分辨率为1024×768。注视点设定为红色、32字号,显示时间500ms;词语字号设定为36,字体为宋体,词语显示颜色为黑色。被试坐在安静的测试间,距电脑屏幕约60cm处,眼睛基本平视屏幕中央,通过电脑键盘作按键反应。指导语如下:下面将呈现一组语词。请你快速准确地对词语的类型作出判断:如果词语是积极词,请按“F”键反应;如果词语是中性词,请按空格键反应;如果词语是消极词,请按“J”键反应。
实验结束后,向被试释疑、致谢并给予少量报酬。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两组被试的词汇回忆量详见表4,对所有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词性的主效应显著,F(2,204)=17.51,p<0.001,=0.141,被试对中性词回忆量显著高于对积极词和消极词的回忆量;组别主效应不显著,F(1,102)=1.01,p>0.05,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的词汇回忆量与自杀意念低分组的词汇回忆量差异不显著;词性与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2,204)=8.02,p<0.001,η[2]=0.064。为了进一步探究这种交互作用的实质,我们需要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检验。结果如下:
以组别为参照,以词性为自变量的简单效应检验表明:
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的各类词的回忆量之间差异显著,F(2,204)=12.28,p<0.001,=0.117。对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的各类词回忆量进行两两配对比较,结果发现:被试的消极词回忆量与积极词的回忆量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消极词的回忆量与中性词的回忆量之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01),积极词的回忆量与中性词的回忆量之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01)。
自杀意念低分组被试对积极词、消极词以及中性词的回忆量之间差异显著,F(2,204)=10.80,p<0.001,=0.103。对自杀意念低分组被试的各类词回忆量进行两两配对比较,结果发现:被试的消极词回忆量与积极词回忆量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1),消极词的回忆量与中性词的回忆量之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01),积极词的回忆量与中性词的回忆量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
5 讨论
5.1 自杀意念高中生的注意特征
相关研究显示,特定群体会对某种特定的刺激存在注意偏向(Taghavi et al.,1999;Jongen et al.,2007;Mathews & MacLeod,1994;安献丽,郑希耕,2008;戴琴,冯正直,2008;钱铭怡,王慈欣,刘兴华,2006;Eckhardt & Cohen,1997)。比较各种研究注意偏向实验范式的优缺点后,实验一采用点探测的实验范式对自杀意念高中生的注意偏向进行探讨,所得结果验证了假设(1)。本研究结果表明,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对出现在消极词汇位置的探测刺激反应时显著短于出现在积极词汇的探测刺激反应时,提示高自杀意念者对消极词存在明显的注意偏向,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于,与低自杀意念者相比,高自杀意念者对消极的信息更为敏感。Mogg 和Bradley(1998)提出的注意功能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认知动机模型对此做出了具体的分析。效价评估系统负责评估刺激的威胁值,它自动且迅速地分析刺激的特征,并整合细节信息。根据此观点,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的效价评估系统对消极信息比较敏感,在其他个体看来微小的消极刺激会被他们认为有相对高的主观威胁值。效价评估系统输出后进入目标确定系统,目标确定系统决定了认知加工和行动的资源分配。消极刺激被认为具有较高威胁值,这一系统将自动中断正在进行的活动,把加工资源分配给消极刺激,这使得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迅速侦查和分配资源给消极刺激。而其它刺激被认为没有威胁,将被忽视;个体会抑制对其进一步的加工,继续集中注意在当前的目标。
5.2 自杀意念高中生的信息编码特征
根据Craik和Lockhart(1972)提出的加工水平说,信息的保持依赖于信息加工的水平。作用于个体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较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语义的分析。浅层的感觉分析涉及刺激的视觉或听觉特性,而在较深的、语义水平上得到加工的刺激涉及意义的提取,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加工的深度愈深,记忆痕迹则愈持久。因此,对刺激信息的编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浅层的、知觉水平上的加工和深层的、语义水平上的加工。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了自杀意念者在两种加工水平上的特征。
实验二的研究结果未能验证假设(2)。研究结果发现,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消极词回忆量与积极词回忆量之间差异不显著,自杀意念高分组和自杀意念低分组被试在消极词回忆量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即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对消极语词刺激和积极语词刺激不存在明显的知觉加工偏向。可能的原因在于,在知觉加工水平,个体对信息只能进行较低层次的加工,只能初步获取词汇的一些非本质特征(如本研究中的词汇颜色),难以对词汇做进一步的意义加工,也就难以激活头脑中相应的语义网络对词汇进行有效的存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本研究中,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的时间间隔为两分钟),记忆痕迹很快就消退了。这一点在本研究结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不仅两组被试各类词汇平均回忆量在1.02以下,且标准差和平均值均较为接近。
实验三的研究结果验证了假设(3)。在语义加工水平上,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三类词的回忆量间有显著差异,对消极词存在加工偏向;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对积极词的回忆量显著低于自杀意念低分组的积极词回忆量;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对消极词的回忆量显著高于自杀意念低分组的消极词回忆量。这表明,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的语义加工存在消极偏向。与知觉加工水平不同,在语义加工水平上,个体对信息进行的是较高层次的加工,信息本身的特性体现出其各自之间的差异,所以个体对各种信息的回忆量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实验二和实验三的结果印证了记忆的加工水平说,信息经过浅层次的感觉加工,并不能引起个体的记忆偏向。加工水平说以加工深度为核心,强调对信息进行不同深度的加工会对记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感觉加工水平与语义加工水平之间记忆效果的差异,正是由于对信息进行不同深度的加工造成的。
以往研究表明,特定群体对某种特定的刺激存在加工偏向(Tafarodi & Milne,2002;梁毅等,2008)。关于加工偏向的内部机制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解释,当前具有代表性的是:心境一致性效应(mood-congruency effects)和特质一致性效应(trait-congruency effects)。前者指个体易记忆与情绪状态效价一致的信息,后者指个体易记住与价值性相关的信息(Tafarodi,Marshall,& Milne,2003)。特质一致性效应是指,在认知过程中,个体会对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注意、记忆并重新解释,使得信息与个体的特质保持一致(Von Hippel,1994)。对于某种类型信息的记忆效果,与此种信息类型特质相同的个体明显优于那些与此种信息特质不同的个体。正是如此,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会优先注意并记住消极的刺激,而自杀意念低分组被试则会优先注意并记住积极的刺激。具体两种观点哪种更优还是共同解释了自杀意念者信息编码偏向的形成,尚需要相应的实证研究去进行论证,如可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个体的情绪状态、人格特征等因素在自杀意念与社会信息加工间关系中所起的调节作用究竟如何。
自我图式理论在特质一致性效应的基础上对信息编码偏向进行了更深入的解释。按照自我图式理论,自我图式会影响个体所注意到的信息以及信息的加工和储存,具有某一特征图式的人更倾向于接受能进一步证明他们自我观念的信息,而排斥与他们看法不一致的信息(Beck,Rush,Shaw,&Emery 1979)。对于消极的信息,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具有选择性的记忆偏向。原因在于这类群体的消极自我图式提高了此类群体对于消极信息的敏感性,使得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选择性地注意消极信息,并将自己与此类信息联系起来。而其它的信息由于与消极的自我图式不一致,个体便会排斥这些信息,要进行回忆就显得更加困难。
6 结论
(1)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对出现在消极词位置上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出现在积极词位置的探测刺激的反应时;自杀意念低分组被试对出现在消极词位置上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出现在积极词位置的探测刺激的反应时。
(2)在感觉加工水平上,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对消极词、积极词及中性词的回忆量之间无显著差异;自杀意念低分组被试对三类词的回忆量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3)在语义加工水平上,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的消极词回忆量显著高于积极词回忆量;自杀意念低分组被试的积极词回忆量显著高于消极词回忆量。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