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综合论文

学术期刊发展特点与编辑功能转换

2021-11-22  本文已影响 642人 

  随着时代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新媒体应运而生。新媒体因其具有检索快捷性、内容丰富性、传播及时性、多媒体交融性、交流互动性等巨大优势[1],使得学术期刊传统的出版方式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学术期刊编辑面对新媒体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要认清发展形势、转变出版观念、增强媒体意识,积极探索期刊的转型发展和融合发展路径。

  一、新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的新态势

  新媒体这一概念的产生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是由名为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的美国媒体人在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中首次提出。2005年,我国学者蔡雯在借鉴国外新媒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媒体融合”一词[2],从此,媒体融合的理念被大众不断接受,进而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2014年之后,新媒体得到政府支持,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新媒体得以迅速发展。凭借其信息检索的方便性、内容的丰富性、传播的广泛性,以及与读者的交互性等外在优势,新媒体为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传统期刊从依托纸质出版和纸质发行发展为传统出版和新媒体融合出版的新态势。新媒体对传统学术期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版流程发生改变

  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学术期刊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出版流程的改变。传统学术期刊的出版流程一般包括约稿、审稿、校对、印刷、发行等,但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学术期刊开始积极探索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之道,由原来的期刊转型理念阶段进入融合发展的实操阶段。许多学术期刊建立了网络采编系统,传统的编辑流程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和电子化,编辑可以通过网上平台,在虚拟的环境中完成约稿、审稿等工作,实现远程化、无纸化办公,同时还可以利用大数据信息进行选题策划,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

  传统学术期刊出版主要依托纸媒实现学术思想的传播与交流,内容基本以长文字为主,呈现方式比较单一。新媒体与期刊出版融合发展之后,期刊内容的呈现载体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除了依托传统纸媒,许多期刊也开始注重新媒体的出版模式,表现为线上线下多种媒体形式融合出版的态势。如工作人员通过微信公众号、微链接、虚拟社区、学术APP等方式,将刊文呈现为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格式为一体的综合出版物和立体出版物,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和Pad终端进行线上阅读。相较纸质出版物的长文字出版形式,数字化出版物内容更加多元,表现形式也更为直观生动。

  3.读者的参与度不断提高

  在传统期刊出版中,作者、编者和读者是出版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三者的关系中,作者被认为是知识的生产者,编者是连接作者和读者的中介,读者是知识的消费者,相较作者和编者而言,读者处于知识生产的下游。显然,就学术活动的功能和价值而言,读者的地位是最低的。而在互联网与新媒体出版时代,读者的作用被极大地凸显,留言区、评论区、聊天室等读者可以参与的平台逐渐开放,使编者和读者的互动更加频繁。这种及时的读者反馈适时地调整了编者的内容生产,编者对读者的黏附性不断增强。从这一角度而言,读者在某种程度上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4.传播方式发生改变

  相较其他媒体,新媒体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在内容创造上正如《新华文摘》原总编辑张耀铭先生所言,是“把纸本内容平移到网站、微博、微信和APP上,以自己为原点,构建自己的小圈子,视新媒体为纸本期刊价值链条上的一种延伸和补充”[3],在传播方式上,新媒体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可谓广泛深远。传统学术期刊的思想传播主要依托纸张书本,以邮局垄断发行为主要渠道。在新媒体环境下,纸刊的发行每况愈下,很难再有一家学术期刊可以创造单纯靠纸质发行而生存的“神话”。与积极建立网络采编系统一样,许多学术期刊在传播方式上也在探求生存发展之道,“内容+渠道”的理念被“内容+平台”的理念取代[3],对平台的重视成为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重要表征。期刊编辑通过自建平台或加入其他平台的方式,将期刊汇入一个内容更丰富、资源更广泛的平台中,从而提高知识的生产效率和传播效率。

  二、新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担当与主体作用

  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已经成为期刊出版业的常态,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编辑作为期刊发展的核心因素,对学术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传承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业界对编辑身份和角色的界定,经历了从“技术型”到“学术型”,从“单一型”到“复合型”不断深化和全面的认识过程。在新媒体融合出版的当下,编辑身份和角色的定位仍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话题。出版机构重申编辑的角色担当和主体作用,有利于编辑认清当前形势、紧跟时代潮流、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学术朝更积极的方向发展。首先,编辑是稿件的组织者和话题的策划者。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编辑角色,还是融媒体背景之下的编辑定位,无论是人文领域的编辑,还是科技类编辑,组织策划能力是编辑的基本能力和必备能力。在组织策划方面,业界特别强调编辑要发挥编辑意识和编辑主体性,在稿件的组织和话题的策划上体现“编辑意志”。编辑的职业优势是编辑拥有广泛的作者资源,且视野较宽、兴趣较广,尤其在与作者的频繁交流中对每个作者的研究领域都较为熟悉,这就为编辑组织话题、策划栏目提供有利条件。在对待来稿时,编辑不能满足于做一般的“二传手”,而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对稿件的价值做出敏锐判断,参与学术创新与讨论,为作者提供有价值的修改意见。编辑不应该只做稿件的编排者,还应该做学术领域的同行人。其次,编辑是学术传播的参与者和引领者。关于编辑的学者化,在20世纪80年代便成为出版业的热点话题,学界对编辑的学者化转型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学者认为,编辑是刊物的“守门人”,其角色之重要决定了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科研能力,要能与作者共同研究。而另一些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编辑不应该对作者的研究“指手画脚”,也不要“妄议引领学术潮流”[4],编辑由于自身学识的局限对稿件的判断不具有公信力。在经过几十年的讨论和实践之后,编辑学者化的观点因其更具合理性和学理性而逐渐成为人们的主流认识。尤其是期刊进入新媒体时代,信息铺天盖地,知识海量增长,编辑必须培养学术敏感性,善于从海量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学术话题,对学界的前沿成果做到及时了解和心中有数,对学界的热点话题时刻保持跟踪关注。同时,编辑还要善于练就“火眼金睛”,发现被埋没和被遮蔽的具有历史或现实价值意义的学术文章,为其提供发声平台。这样,编辑才能保证不让“学术垃圾”占用出版资源,让真正有学术价值的文章得以进入公众领域,从而丰富学术领域,并推动期刊发展。最后,编辑是内容的整合者和传播者。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其不仅要能在学术的生产环节起到一定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在传播环节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编辑身份之所以重要而特殊,是因为其拥有丰富的资源,如内容资源、信息资源、专家资源、品牌资源、媒介资源、受众资源等。如何将众多的资源实现有效整合,达到1+1>2的传播效果,是出版业对一个编辑综合能力的考验。一个前卫且能引领潮流的优秀编辑不仅深刻懂得“内容为王”的道理,同时也知道“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市场现状。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编辑一味“埋头苦编”,不顾读者的反映和学界的影响,必不能引起公众关注,更遑论参与学术创新,引领学术潮流。因此,编辑要利用各种先进网络技术和媒体平台想方设法地扩大传播途径,使某一栏目、某一品牌、某一话题引发学界关注和讨论,从而为期刊赢得声誉和口碑。

  三、新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能力培养与素养提升

  毋庸置疑,融媒体出版时代已经到来,期刊的新媒体转型已是大势所趋。而无论哪一个行业,人才都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和动力。就学术期刊的发展来说,编辑无疑是这一行业的推动者和“掌舵人”,编辑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期刊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因此,学术期刊编辑要积极面对新的趋势、新的语境、新的业态、新的问题。在全网络化办公、数字出版、优先出版、语义出版、数据论文、网络首发等新型出版模式已经成为出版常态的当下,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学术水平,还要学习新媒体技术,增强全媒体出版理念,尽快完成编辑的角色转型和功能转化,做新媒体时代的创新型编辑和探索型编辑。

  1.掌握新媒体技术的能力

  在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与融合发展道路上,编辑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新媒体出版的主要特征为人机的配合与协作、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承载更多的学术传播与服务的功能等,这就对学术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就目前学术期刊的转型来说,出版机构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技术人员的缺乏。如目前大多学术期刊已经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但由于编辑技术的匮乏,大多微信公众号仅向读者提供简单的订阅功能,停留在追求关注度和点击量的层面,功能简单,内容空泛,形式单一,缺少对其深层的挖掘和利用。因此,学术期刊编辑不能仅满足于传统的单一身份和传统纸媒的出版方式,而是要充分发挥编辑的主体意识,增强全媒体出版流程的意识和理念,掌握最新的数据库技术、检索技术、数据分析技术、采编技术、资源整合技术、内容深加工技术等,注重优先出版、定点推送等。

  2.提高资源整合的能力

  学术期刊的编辑掌握着信息资源、作者资源、内容资源、品牌资源、平台资源、读者资源等多种资源,编辑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对各种资源的整合、组织和利用。如就信息资源而言,编辑要开展与知网、万方、维普等线上电子文献数据库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互联网电子资源方便快捷的优势,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智能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在海量的知识中整合新的学术话题和学术热点,善于把单一、碎片、零散、传播影响力较小的知识内容整合为学术界的公众话题,提高知识的传播效率。就作者资源而言,编辑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与学界许多作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但许多作者并无新媒体出版意识,尤其是年长的专家学者,他们有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功底,习惯于传统的纸媒投稿和出版,编辑要善于捕捉具有线上开发价值的作者及其学术成果,帮助其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高效快捷地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就读者资源而言,学术期刊编辑要利用大数据跟踪定位读者的浏览轨迹,分析读者的知识结构和学术兴趣,从而把握学术热点和公众话题,为以后稿件的组织和话题的策划提供参考数据。此外,编辑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评论区、留言区、聊天区等读者参与功能,许多短小的留言思想深邃、观点鲜明,往往是很有价值的学术生长点,期刊编辑要对这些留言保持敏感性,善于发现和促成学术话题。

  3.加强学术传播的能力

  学术期刊的发展依赖前期的内容生产和后期的学术传播两个重要环节,优质的内容是学术传播的基础。如果出版机构只有优质内容却不重视传播环节,不懂得及时有效地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传播学术成果,期刊的影响力也难以提升。学术期刊出版的多媒体化使传统期刊的出版传播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新媒体依托网络技术和大数据,传播途径趋向多样化,同时,相较传统的纸媒传播,新媒体传播具有很多优势,如传播快捷、受众广、针对性强等,其能把学界的最新思想和前沿成果以最快速度推送到公众领域,从而促进成果的互联互通、共享共建。从这一意义上说,学术期刊正经历一场媒介的革命。因此,学术期刊的编辑要增强全媒体传播理念,熟悉和掌握各种新媒体传播技术,加快学术成果的传播转换,推动社会文明和文化的进步。总之,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出版是生产、管理、传播和营销等多层次、多方面的融合出版,对这一概念的深化认识有助于期刊编辑在工作实践中树立媒介改革意识,增强媒介创新理念,主动转变编辑的角色和职能,努力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复合型和全能型编辑,为促进学术期刊的转型升级和国家的文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中职计算机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上一篇: 矢量图在医学科技期刊质量提升的应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