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开发园区起步较晚、基础薄弱、面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但通过全市上下攻坚克难,群策群力,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成长,特别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园区经济已经成为我市重要增长极,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支撑作用。
一、开发区发展现状
目前我市省级开发区达10家(含筹建2家),批准面积74.6平方公里,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平台支撑体系。一是建设规模日益扩大。目前,10个省级开发区累计投入58.1亿元,建成区面积60.4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面积45.7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五通一平”或“七通一平”标准,进一步拉开了发展框架,基本满足了项目入驻需求。二是资金引入持续加快。“十一五”以来,全市开发区利用省外资金226.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9亿美元,年均增长分别达90.8%、40%。其中:2009年全市开发区利用省外资金62.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占全市的88.8%,外贸进出口总额2.6亿美元,占全市的78.8%。三是主导产业初显规模。全市开发区现有入园企业960多家,其中工业企业790多家,形成了汽车零部件、钢铁、农副产品加工、机电与家电、轻纺、建材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四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市10家开发区工业增加值84.9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44.1%,园区经营(销售)收入287.4亿元,园区财政收入14.6亿元,占全市的28%,固定资产投资100.2亿元,占全市的28.2%。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对全市的贡献度逐年提高,地位更加突出。
1、硬件突破,打牢基础。自设立伊始,各开发区即立足实际,从市政建设、项目引进、资金运筹等方面扎扎实实,小块起步,以项目带开发,快速推进道路、电力、供水排水、绿化亮化、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如市经济开发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8亿元,建成道路30多条、桥梁3座、11万伏变电所2座、日供水5万吨自来水厂1家、新建安置小区4个面积40万平方米,建成污水管网已与市区并网;金安区将园区的土地出让金全部返还园区开展建设,并在开发区内安排适度的商业和经营性土地出让,收益反哺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基础设施累计投资3.5亿元,完成土地征收9600亩,拆迁房屋13226平方米,开发区道路建设里程12.5公里,绿化、雨污水管网、电力电信线路、路灯等全部配套到位;舒城经济开发区累计筹资3.5亿元,完善了2.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道路及配套工程建设,实现了建成区内的水、电、路、讯、气等“七通一平”,为加快园区建设进度,舒城县还实施了统拆统建,仅2009年度就完成拆迁600户,拆迁面积近9万平方米,新建农民康居点10万平方米;寿县园区自成立以来,通过Bt等多种形式,基础设施投资3.42亿元,修建完善了园区内三纵三横共计长7.9公里主、次干道,并完善了供电、供水、排水等配套设施,园区架构初步形成;金寨坚持把开发区作为工业发展的主阵地,2009年新增投入1.6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霍山开发区2009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亿多元,完善了启动区配套,拓展区2.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也全面启动;裕安开发区2009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1.66亿元,征地1700余亩,拆迁200余户,平整土方200余万方,修建道路1公里。
2、软件创优,构筑洼地。为充分发挥开发区的平台效益,我市各个开发区纷纷出台优惠政策,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着力构筑政策洼地,进一步增强开发区的吸引力和发展竞争力。如:市开发区承诺“让一切投资者赚钱,让一切创业者成功”,致力于打造“成本洼地、服务高地”,为入区项目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建立重点项目、企业联系人制度,“项目跟踪服务制”,在项目建设时当好“保姆”,项目投产后当好“保安”,为投资商提供优质高效的“双保”服务,对失地农民实行经济补偿、就业扶持、居住安置、社会保障服务,还从2006年起率先在全市制定和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养老保障制度,目前享受养老金人数已达1600余人;舒城县建立了县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县领导客商接待日、联络员全程服务、工业发展问题交办督办等制度,成立项目服务组,对外来项目实行全程代理服务,一个项目,一套班子,全力推进,县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每月集中一天时间接待客商,现场办公,协调解决有关问题;金安区建立了规范明晰的项目服务工作流程,实行项目服务联系人制度,项目从入区第一天起即确定专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全程负责服务联系和各项材料申报、审批工作,直到建成投产;裕安区坚持按月召开项目建设情况调度会和每周开展2-3次明查暗访制度,督查督促项目建设,同时建立了开发区全员服务项目责任制,保证项目及时落地、及时开工、遇到问题及时协调处理。市直和各县区相关部门也最大限度地简政放权,以发展开发区为己任,随叫随到,各司其职,为客商提供“一站式、帮办式、保姆式”全方位服务。
3、找商招商,紧抓项目。各个开发区紧紧围绕我市的工业化核心战略和招商引资主战略,始终将项目建设作为工作的主抓手,通过引进项目,吸引企业入园,不断实现滚动发展。市开发区自建立以来,累计引进各类项目270多个,投资超亿元项目36个,超5亿元项目6个,实际到位资金70多亿元。裕安开发区确立以“大活动少搞、小分队勤跑,以商招商不能少,委托代理招商重点探讨”的招商思路,设立了招商引资驻长三角办事处,实行招商引资全员责任奖惩制、月调度、月公布制,2009年共签约入园新项目23个,扩建项目6个。舒城县发扬招商引资钉字精神、锲而不舍精神、只争朝夕精神、团队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四种精神,一个理念”,坚持以工业项目、回乡创业、长三角和合肥地区“三个为主”,在土地供应、基础设施配套、税费优惠和政府服务等方面出台具体举措,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回报率高和对财政贡献大的项目,县政府实行“一事一议”,积极加大项目引进力度,今年县开发区已签约项目18个,总投资额12.9亿元,正在洽谈项目23个,投资额98.6亿元,有意向项目11个,投资额30亿元。
4、集群发展,做大产业。促进产业集聚,推进开发区集群化发展,已经是当前我市开发区发展的趋势,并且近年来我市各个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了一批产业集群,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也为开发区产业的引进和做大做强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如:霍邱开发区围绕铁矿开发,大力发展矿冶经济,目前已入驻相关企业19家,其中矿山企业13家,深加工和配套企业6家;霍山开发区以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加工及其他生态型工业项目为主,发展了光伏产业、电光源、建材、服装、农副产品及绿色食品加工等一批主导产业,已入区企业132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38家;舒城县针对童车、农副产品加工行业企业多、基础好、潜力大的特点,制定了产业集聚计划,引导企业组团发展,目前入区企业86家,已投产企业65家,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产业,童车童床产业,汽车零配件制造产业,印刷包装产业等主导产业,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省童车生产基地。
二、存在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开发区建设虽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及时研究和解决。
1、从自身发展看:存在产业层次不高、产业发展趋同、综合实力不强、集约化率不高等问题。
产业层次偏低。从我市各个开发区具体产业分析看,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仍占主体地位,特别是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建材、矿产开发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初加工等传统产业占有较大比重,产业关联度不高,孤岛型企业较多,高技术企业少,产业间的配套不明显。
产业发展趋同。从全市的产业布局看,由于招商竞争,各个开发区规划时没有产业区别定位,造成开发区入区行业覆盖面过宽,各个开发区的产业特色化不明显,全市不少开发区存在产业趋同现象。
综合实力不强。虽然我市开发区发展较快,但与我省合肥和等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开发区相比,规模相对较小。从入区企业规模看,开发区内亿元以上企业依然较少,尤其缺少具有重大产业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如市开发区、霍山开发区等发展较为不错的开发区产值亿元以上企业也仅为13家和16家。
集约化率不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圈地现象明显。目前各开发区工业建筑系数普遍在35~40%之间,投资强度在80~110万元/亩,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
2、从外部环境看:在宏观环境、发展空间、生产要素、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受到制约。
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我市各个开发区批准规划面积偏小,发展空间先天不足,如舒城县、寿县、裕安开发区批准面积分别仅为2.5平方公里、1.348平方公里和1.5平方公里,目前原有的批准区建设基本饱和,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受到限制,拟入区的企业和区内已有的企业面临着没有建设用地和发展空间的窘境。同时,工业园区用地指标严重不足,造成有项目无土地,企业排队入园,也进一步制约园区经济发展。如金安区全区每年提供的土地仅2000亩左右,而需求却在8000亩以上。
建设资金缺口大。一是开发区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当前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较大,而我市普遍财力较弱,对开发区建设支持有限,土地出让收入规模也小,2009年各开发区土地收入仅1.8亿元,建设资金难到位成为开发区发展的制约因素。特别是国家清理规范政府性融资平台,给开发园区融资平台建设带来了一定影响。二是入园中小企业融资难。目前我市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而我市地方性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能力有限,金融机构仍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受银行体制、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动力不足,强调风险控制较多,贷款准入门槛高,信贷操作过于审慎,无论在投放贷款总量上,还是在金融产品上,都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三是信贷支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信贷产品较少。现有银行贷款大多是流动资金贷款,缺少对技术改造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信贷支持,抵押担保条件设置也较苛刻。
管理体制机制不顺。近年来,随着开发区快速发展,许多开发区已突破原有规划界限,面对土地、拆迁和失地农民安置问题,部分开发区又开始“回归”到一般行政区,包揽过多行政社会事务,经济发展的职能被弱化。在实际工作中,开发区内职能部门管理权限也不到位,区内的规划、建设、土地、税务等部门的管理职权较小,难以有效开展工作,无法在环境建设、减少行政审批、提高办事效率、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此外,政策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开发区政策优惠正在减少,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已逐步取消。各地开发区在区域分布和数量上太多,客观上也造成开发区之间相互竞争资本资源。加之与国家级及发达地区开发区相比,我市开发区在区域位置、软硬件条件、优惠政策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都给开发区引进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项目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加快发展建议
加快开发区发展,是我市引入增量、壮大总量、实现三大跨越的迫切需要,在当前我市加快工业跨越的关键时间,必须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东部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把开发区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
1、进一步强化规划引导。要针对当前我市各个开发区产业发展雷同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全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引导全市合理产业布局,推进各个开发区特色化发展。要积极开展各个开发区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的修编工作,把开发区规划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工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示范区规划、合肥经济圈规划和皖北发展等规划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各个开发区建设的规划引导,各理产业布局,推进加快发展。
2、进一步培育特色产业。各开发区要根据本地区位优势、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积极对接东部产业转移,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加大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培育力度,确保每个开发区形成2-3个竞争优势明显、集聚成效明显的产业。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和市开发区要发挥龙头作用,重点承接发展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现代服务等产业。其他省级开发区要打好“资源牌”、“特色牌”、“优势牌”,加快向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企业集聚、综合配套能力完备的方向发展。
3、进一步推动扩容升级。从调查看,目前我市10个省级开发区中有9个开发区急需扩园,需要扩区面积达126.8平方公里,各个开发园区应抓住示范区建设,省积极推进省级开发区扩园升级的良好机遇,认真对照《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省级开发区扩区暂行办法》,积极开展扩区升级的前期准备和申报等工作,通过整合周边乡镇工业集中区或产业园区扩大开发面积,积极推进“一区多园”整合试点等方式,加快推进我市省级开发区扩容升级。同时,在原有省级开发区扩区的同时,加快筹建一批省级开发园区,争取杭埠工业园、新桥产业园、金安城北工业园等发展基础较好的乡镇工业集中区积极向省申报筹建省级开发区。
4、进一步完善配套功能。要继续加大各个省级开发区的投入力度,强化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改变开发区原有的工业单一发展模式,按照产城一体理念,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的功能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要积极推进开发园区的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园区的医疗、教育、公共交通、文化娱乐、供气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把开发区建成宜工、宜商、宜居的新城区。
5、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要继续完善开发区建设优惠政策,进一步营造亲商安商浓厚气氛。要针对开发区管理中的制度瓶颈,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开发区管理权限和管理模式。要继续强化各个部门对开发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创新部门服务开发区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等各项服务。
6、进一步推进集约开发。要在建设用地计划重点向开发区倾斜,保证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的同时,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益,严格控制工业项目用地的投资强度,积极推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向标准厂房集中,推进开发区集约节约开发。对实际投资规模和实际投资强度达到一定标准的项目,应给予适当奖励;对逾期不开工的,应坚决收回土地;对到期不投产,应取消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7、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要严格开发区项目的准入标准,积极鼓励引进技术含量较高、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严格禁止引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要加强开发园区的环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发展能力。要严格实行开发园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加强园区废水的集中治理和固体废物的有效处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控制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要推进园区自主创新建设,积极寻求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的合作,积极引进各类高新技术项目和研发机构,引导规模企业,组建研发队伍,建立技术研发中心进行自主创新。要加大政府资金对创新型园区、创新型企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在园区转化。
返回调查报告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