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保险论文

浅谈新农保对农村居民养老质量的影响

2021-06-28  本文已影响 656人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国老龄化分布农村程度远高于城镇,这也带来了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由于中国农村一直继续沿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导致老年人的生活保障一直不能稳定下来,还有老年人的收入低甚至没有收入,但城镇的老年人情况没有农村老年人这么严重。在中国现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往城市聚集,农村家庭大多数都是空巢老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破坏,导致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差。很多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无法解决,日常生活无依无靠,特别是高龄老年人体弱多病,导致很多家庭因照顾老人纠纷不断。

  关键词:新农保;农村居民;养老质量;影响

  国务院在2009年9月正式启动了新农保全国试点工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发[2009]32号)中规定,新农保目标试点是建立政府补贴、个人缴费以及集体补助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施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与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联系有家庭养老、社会救助、土地保障等,保证在农村地区生活的老年人群体能够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符合参保要求需满足以下条件:①非在校学生;②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③户口为农村居民;④16周岁以上。对于年满60周岁、在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一人一月55元,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意见》明确要求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逐步扩大试点,要求要在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一、新农保对农村居民养老质量研究

  文章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具有综合性特征,通过分层抽样方法,将我国28个省、市及自治区都纳入统计范围之中。CHALRS研究老龄健康问题,对45岁及以上中老年采用隔年追踪观察,从而获取高质量微观老龄健康数据,定期补充年轻样本(Chenetal.,2015),以此分析老龄健康分部。数据中对受访人员基本收入、就业能力、健康状况等进行详细的记录、说明,宏观强调了经济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对老年群体的影响。(一)有效提升农村地区老年人收入水平。从CHARLS获取的数据得知,在新农保中已经明确规定,60岁以上参与保险的老年群体能够得到每年900元的稳定收入。这一数值对于大多数小康以及小康水平以上的家庭而言或许无足轻重。但是对于生活中没有稳定资金来源、生活水平较为低下的农村地区老年群体而言,这便是一笔至关重要的收入。由此可知,新农保的实施对于农村地区的老年群体的直观性影响便是能够直接提升参保人的生活收入,提升老年群体的生活预算,增强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等。新农保的实施是十分明显的“蝴蝶效应”,以900元的生活补助,转变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节奏。(二)关于农村社保与居民消费影响机理的研究。1.收入预期效应。李云峰(2019)利用CHFS数据研究农村养老保障对农村家庭幸福感的影响。在研究中看出,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阶段如若具有稳定的资金保障,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幸福感的表现与地理位置之间也存在明显的联系,我国西部、西北部地区的数据分析则尤为明显。王成勇(2019)在2015年CHARLS基线调查数据发现,在农村地区参加新农保的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且参加新农保的老年人幸福指数较高,其生活中的消费水平与消费能力明显提升。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同时,受到消费倾向作用影响,推动老年消费者能力的提升。社会保险制度能够提升老年群体的消费水平,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对未来预期收入具有促进作用。“个人集资、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新农保实行的。将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顺利解决才能够转变积贫积弱、因病返贫的重要社会问题。精准扶贫的重要方面之一为农村医疗,我国农村医疗保险以国情出发,各地区呈现不同特点。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精准扶贫政策中需要以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为基础,正确认知这一制度取得的良好成效,并且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帮助众多农村地区的居民实现健康生活、小康生活的目标。此外,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区域内部劳动力不断分化阻碍农村医保的实施,医疗保险的需求和逐渐变化,建立具有整体性和针对性的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精准扶贫中医疗卫生环节的重中之重。2.再分配效应。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再分配效应和社会稳定效应为农村居民就医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条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本质是“劫富济贫”。政府的税收收入大部分来自高收入居民,而中央财政支付的地方财政供养补助和基础养老金则独立于参保人的收入,是政府对参保人的转移支付。社会协调作为政府财政补贴的形式之一,能够有效反应同一阶段中不同个体分配与再分配之间的变化。农村地区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显著功效是调节不同区间内收入群体的经济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新农保的收入调节功能,协调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激发居民消费动力,从而减少代际转移和降低了预防性储蓄。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上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同时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转移支付对于区域内的收入差异具有积极作用,促进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边际消费的转变,进而能够完善我国区域内的消费倾向,缓解人们的储蓄热情,扩大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能力。3.风险的保障效应。农村老年居民的消费满意度增强,跟新农保制度的风险保障效应和土地保障效应有很大关系,能够降低居民的心理不确定性,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1]。稳定的资金保障能够降低预期消费的不确定因素,以理性消费和稳定消费为基础的消费活动能够实现农村地区资金流转;与此同时,也能够降低当下消费,增加农村地区居民存款,减少农村地区老年群体的不确定心理,以降低老年居民对消费需要的遏制,提高老年居民的消费预算和消费满意度。新农保中的个人存款效属于参保人个人账户的一部分,指的是同一社会个体在不同时间阶段中的分配与再分配工作。在众多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中,对于具有较大风险的预期收入并不能带来消费者稳定的消费理念,而是会出现“小心翼翼”的消费行为,但农村老年居民很满意稳定性收入所得效应、缺少长远消费观,加之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收入来源十分不稳定,我国相应的改革措施几经变化,导致老年人群体对预期消费的信心降低。这种不确定性的增加,促使老年群体增加储蓄金额,减少消费数目。

  二、关于新农保与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高春玲(2018)选取湖北省时间序列数据,探索湖北省农村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和相近的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养老保险能够对居民的消费水平产生正相关的影响,但是对其消费意愿的影响并不明显。杨汝岱(2019)利用双重差分法(DID),结合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新农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其研究结果显示,参保家庭相比未参保家庭,消费水平提升5%~20%。王旭光(2017)使用断点回归的研究方法发现,以60岁为断点,研究新农保对个体消费行为影响,其中60岁以下居民消费行为影响较小,但显著促进60岁以上居民的消费行为。由此可发现新农保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起到消费效应,提高了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水平。

  三、新农保的改进研究进展

  首先,新农保自身的标准较低。新农保养老金构成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以及地方政府补贴。据调查显示近70%的老年人平均养老金约为55元,仅能够维持农村地区老年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还有可能低于农村最低保障水平。养老金支付数额小,使参保老人的收入水平降低,参保人的生活质量提升水平也十分有限。其次,在新农保实施的区域中,也受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制约。在新农村养老保险实施的背景下,东西部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①为了提升参保人数,我国政府要求在60岁以上对的老年人,只有其子女作为参保人,其父母才能够享受既定的养老金待遇。一部分贫困家庭并未参保,导致即便是没有稳定收入的老年群体也不能获得补助。②新农保的参保、缴费形式选择多样,不同等级选择的缴费形式不同。收入水平比较高的被保险人能选择较高的水平,而收入较低的个人只能选择较低的水平,经济水平差异变得更大了。再次,集体和政府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补助金额由地方政府同意。这样一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养老保险补贴金额便会略低于东部发达地区,从而扩大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差异。以上原因导致新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背景下我国不同地区的“马太效应”。为了使这种情况不发生,国家应对落后地区加大经济的转移支付力度,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地区参保老年人的满意程度。最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提升,家庭养老的传统思想还是不能动摇。新农保制度让农村地区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性逐渐较低,传统的“养儿防老”的理念正在逐渐被全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取代。即便这种代替制度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但是面对这一根深蒂固的生活理念,其代替率并不是十分理想,说明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一是因为新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仍存在着保障水平低、覆盖率低等问题。二是老年人除了经济供养外,在医疗卫生领域、社会福利待遇等问题上还需相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我国现行的医疗会中毒、保障制度还有众多问题需要完善,造成农村地区老年人群生活保障水平低下。随着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逐渐趋于正规,成为我国老年群体生活的保障之一。但是,相关人员不应当止步于此,而是应当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为我国老年群体提供坚实的生活保障。

  四、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能够看出,实施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农村地区贫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养老问题提供一定的保障,给予老年群体稳定的收入和生活来源,家庭养老方式也起到了一定的替代作用,参保老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但是,新农保的保障金额较低,我国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有所差异,社会分配制度实施的效果参差不齐,导致医疗保险的参加区域未能够有效延伸。鉴于此,我国相关部门需要不断提升新农保的覆盖面积,力求给予更多地区的贫困人口生活保障,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步伐。

  参考文献:

  [1]程令国,张晔,刘志彪.“新农保”改变了中国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吗?[J].经济研究,2013(8):42-54.

  作者:国玉香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社会保险服务中心

返回保险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社会保险改革的要点与对策研究上一篇: 大数据审计在职工养老保险的应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