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教育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当我们的学生遵照一定的道德规则或者出于好的道德品格去做一件道德的事情的时候,在道德行为的结果中却往往会同时出现“善”与“恶”两种结果。比如,在道德教育中,我们总是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教导我们的学生要有“拿小梨’的谦让品德,但是,我们却没有意识到当我们的学生在“拿小梨”的时候,却也正在把不道德的名声留给“拿大梨”的人,并且,假如‘拿大梨”的人本身就是一个不讲道德的人,那么我们学生的道德行为也就是在纵容“拿大梨”的人不道德品质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在做一件道德的事情同时也在做一件不道德的事情。在道德哲学领域研究者们把这样一种“道德行为的选择(善或者恶)和道德价值实现的结果同时出现善与恶两种截然不同的特殊情况称为道德悖论”。而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指的则是,发生在道德教育领域中的一种正当的道德行为选择却同时产生善与恶两种自相矛盾的结果的特殊情况。
道德悖论问题是我们在道德教育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类问题,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研究者却极少有人对道德悖论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当前的道德教育中我们的研究者往往把道德悖论问题混淆于“道德两难”问题或者‘好心办坏事”问题,以致于长期以来我们都缺少对道德悖论问题以应有的关注;另一方面是由于,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问题本身就具有隐蔽性的特征,而道德悖论的隐蔽性特征也掩盖了道德悖论自身的呈现。
研究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问题对于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来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只有对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才能够准确的认识发生在道德教育领域中的这种特殊现象。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对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才能够尽量避免道德悖论的产生。
在下文之中,我们将对道德教育中道德悖论的特征、形成原因和如何消除等问题做详细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考察的则是道德教育中道德悖论的表现特征。
一、道德教育中道德悖论的特征
(―)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是一种发生在道德实践领域中的结果式悖论
通俗来讲,但凡悖论反映的都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逻辑悖论、认识悖论等,道德悖论也不例外,道德悖论反映的也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但是,道德悖论与其他悖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道德悖论是发生在道德实践领域中的一种悖论,并且道德悖论反映的是存在于道德价值的实现结果之中的自相矛盾现象,这也就意味着道德悖论关注的仅仅是发生在道德行为的实践结果中的自相矛盾现象,而不关注发生在道德行为的动机和道德行为的实践过程中的自相矛盾现象。
在道德教育研究中,部分研究者也许会把道德悖论问题等同于“道德两难”问题或者“好心办坏事”问题,因此,研究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问题,我们有必要把道德悖论问题与“道德两难”问题和“好心办坏事”问题进行区分。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当在一种道德情景中同时涉及两种不可兼顾的道德规则时,学生应当如何选择的问题,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海因兹偷药”的故事,因此,“道德两难”问题反映的是两种道德规则之间的对立和矛盾现象,而不同于关注于两种矛盾的道德行为结果的道德悖论问题。同样,道德悖论问题也不同于“好心办坏事”问题,
“好心办坏事”关注的是好的动机与坏的结果之间的矛盾现象,而道德悖论关注的则是一种道德行为中出现两种矛盾的道德结果的特殊现象。
(二)道德悖论中善与恶之间的矛盾是一种共时性存在的自相矛盾
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是发生在道德实践领域中的一种结果式的悖论,这种结果式悖论最鲜明的特征就在于悖论中善与恶之间的矛盾是一种共时性存在的自相矛盾,这也就是讲道德悖论中的善的结果与恶的结果既是同时存在的,又是自相矛盾的,下面我们就对道德教育中道德悖论的这个特征做详细分析。首先,在道德教育中,道德悖论中善与恶之间的矛盾是一种共时性存在的矛盾,这也就是讲当我们在一个道德行为中看到了善的结果的时候,那么也就意味着恶的结果也同时出现了,而当我们在一个道德行为中看到了恶的结果出现的时候,那么也就意味着在恶的结果中必然包含着善的结果。因此,在道德悖论中,善的结果与恶的结果在逻辑上是同时存在的,而一定不会出现善的结果或者恶的结果单独出现的现象。其次,在道德教育中,道德悖论中善的结果与恶的结果之间是一种自相矛盾的关系,这也就是讲,在道德实践中,当我们说我们做了件道德的事情的时候,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正在道德的事情的时候,那么在这件不道德的事情中必然包含着道德的因素。
(三)在道德教育中道德悖论问题常常处于一种被隐蔽的状态
道德悖论问题是我们在道德教育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矛盾问题,但是,长期以来,道德悖论问题却并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道德教育中道德悖论问题常常处于一种被隐蔽的状态,而具有隐蔽性也就成为了道德悖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道德悖论的隐蔽性指的是道德悖论中存在的善的结果与恶的结果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关系并不以一种显性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果我们不对道德悖论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那么则很难发现道德实践中道德悖论问题的存在。在道德教育中道德悖论被隐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道德悖论中存在的善的结果隐蔽了恶的结果。道德悖论之所以被称为道德悖论,其原因就在于在道德悖论中既存在善的结果也存在恶的结果,而在道德教育中,我们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更加倾向于关注善的结果的传统,也就是讲,在一种道德行为中,只要我们的道德评价者能够看到一点善的结果,也会认为这是一种善的道德行为,即使我们的评价者发现了道德行为中的恶的结果,也往往会认为这仅仅是一种偶然现象,而很少进一步深究恶的结果出现的原因,这也就造成了道德教育中道德悖论问题被隐蔽的现象。道德悖论被隐蔽的另一个原因与我们当前道德教育中的评价方式有关。在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中,我们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更多的是关注于学生的道德动机,而较少的关注于学生道德行为的结果,即使那些主张以道德动机与道德效果相结合的方式评价道德行为的人,也通常更偏重于评价道德动机,这也就限制了我们对存在于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问题的发现。
二、道德教育中道德悖论产生的原因
道德教育中道德悖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则是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道德规则本身具有的“二律背反”特征是道德悖论产生的首要原因
在康德看来,人是一种二重性的存在,人既是感在者,遵循的是道德律令这种绝对命令,产生的是一种道德的行为,而人作为感性的存在者,又会把追求幸福(满足自己欲望)当作自己生活的最高目的。在生活世界中,人作为理性的存在者要求的是道德自律,而人作为感性的存在者又往往会为了满足自己欲望,而冲破实践理性的约束,无视道德律令,这样也就必然会产生道德与幸福之间的矛盾,这就是康德所讲的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问题。121
道德教育中道德规则的制定依据的是人的实践理性,按照康德的说法,道德规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都是一种绝对命令,而这种绝对命令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它规定了人们应当为了道德律令而放弃一定的幸福(利益)要求,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当我们的学生按照道德规则行为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们正在放弃一定的幸福(利益),这也就是讲,当我们的学生在做一件道德的事情的同时,却有可能正在放弃自己的幸福,这也就构成了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问题。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一条道德规则“见义勇为”就具有这个特征。
那么,在生活世界中如何才能做到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呢?康德认为,在尘世间幸福与道德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是难以根本解决的,所谓的解决也只能是一种相对的解决。这也就意味着在道德教育中,道德悖论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尽可能的把道德悖论带来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点。
(二)道德智慧的缺失是道德教育中道德悖论产生的主体原因
在一个道德行为中,善的道德结果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因素,除了道德行为者应当具有好的道德动机之外,道德行为者还应当具有道德智慧。具有道德智慧也就意味着道德行为的实践者能够把握道德行为的方向,并且能够对道德行为的实践过程进行具体的策划。在道德实践中,如果我们缺失了道德智慧,那么我们的道德行为就有可能会转变成一种鲁莽的行为,从而导致道德悖论的产生。比如,我们都熟知的小英雄赖宁救火的事迹,在原本意义上赖宁是怀着好的动机去做一件道德的事情,但是由于他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缺少对具体道德实践环境和道德行为手段的审视,以致于他在做一件道德的事情的同时,却也出现了恶的结果。
在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质的养成,但是却很少关注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这也就造成了在道德行为中我们的学生往往仅仅具有良好的道德动机,却不知道如何把好的道德动机转化为好的道德结果,以致于我们的学生在做一件道德的事情的时候却也往往产生恶的结果。因此,在道德教育中,我们除了应当培养学生好的道德动机以外,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因为只有具有了道德智慧,学生的道德行为才能够尽量避免恶的结果的出现。
(三)道德教育中人性向善假设的被利用也造成了道德悖论的产生
人性是善还是恶?在人类历史上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同样也是一个无法得到明确答案的问题。但是,在道德教育中,相信学生具有积极向善的倾向,并且相信后天的教育力量可以最终使人向善,却是我们当前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假设。在道德教育中,人性向善的假设对于我们道德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另一方面,人的向善性又仅仅是一个假设,当人性向善的假设被利用的时候,在道德教育中就往往会出现道德悖论问题。比如,在道德教育中,我们曾经一度相信,“如果我们一个人去做好事,那么我们身边的人也会积极的做好事”,我们的这个教育观点所依据的基础就是人性向善的假设,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却会发现当我们的一些学生在做好事的时候,却也有一些学生在利用他人的好心,而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自私和投机取巧的人,这就是典型的人性善的假设被利用而造成的道德悖论问题。
在道德教育中,我们不能否认人性向善的假设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但是在道德教育中当我们运用人性向善的假设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人也具有作恶的倾向性,因此,如果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忽视了人作恶的可能,那么我们的善就有可能被利用,从而带来恶的后果。
三、道德教育中道德悖论的消解
由道德教育中道德悖论形成的原因可知,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并不可以完全消除,但是不可以完全消除并不意味着不可以降低道德悖论发生的概率或者弱化道德悖论产生的危害。在道德实践中,如果我们能够对道德悖论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并且德悖论发生的概率或者降低道德悖论产生的危害。
(―)对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问题形成理性的自觉是消除道德悖论的前提
在当前的道德教育中,我们对于什么是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问题还缺乏一种理性的认识,这也就意味着,当我们在道德实践中遇到了道德悖论问题的时候,我们并不能确定地认知道德悖论问题,也就更不用说消除道德悖论问题了。因此,要消解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问题,我们首先就应当对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问题形成一种理性的自觉。
对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问题形成理性的自觉,也就意味着我们能够对道德教育中道德悖论的特征、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等有一个确定性的认识。而当我们的道德教育能够把这种确定性的认识传授给学生的时候,我们的学生也就对道德悖论问题有了一种理性的自觉。这样,我们的学生在道德实践中才能够尽量避免和预防道德悖论的发生。
(二)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来尽量避免道德悖论的发生
正如文中所讲,在很多时候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悖论是无法完全消除的,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尽量降低道德悖论发生的概率或者尽量把道德悖论产生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点,而在这些方法中道德智慧的运用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方法。在苏格拉底看来智慧首先指的是人的一种德性品质,而道德智慧指的则是道德行为者通过理智的判断把握道德行为的方向和策划道德实践过程的一种能力。在道德实践活动中,道德智慧一般处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确定道德行为目标;第二,考察道德实践的具体的环境,对道德行动进行审思和筹划;第三,思考最好的达到道德行为目标的手段,并考虑如何获取这种手段。通过道德智慧的运用,我们可以避免因为自己的“善心”或者因为缺少对具体道德环境和手段的审视而造成的道德悖论问题,同样,通过道德智慧的运用,我们也可以把由道德规则的“二律背反”性带来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点。
那么如何才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呢?亚里士多德曾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指出,人通过做正义的事而成为正义的人,通过节制的行为而成为节制的人,人只有通过实际地运用德性才能够获得德性,因此,人的德性是通过具体的德性实践形成的。13而道德智慧也是人的一种德性,因此,道德智慧也只能通过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才能够形成。在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就是教导学生在道德行为中能够分析自己所处的道德实践环境,审视自己的道德行为的手段,并对不同的道德实践手段进行比较,选取达到道德行为目标的最佳手段。而经过长时间的道德实践,我们的学生在具体的道德行为中也就会不自觉的运用道德智慧,这样,道德智慧也就成为了学生道德品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我们的学生具有了道德智慧。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道德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