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道德论文

会通与更新:基督宗教伦理道德观与社会工作专

2022-12-29  本文已影响 513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一、基督宗教伦理道德与世俗伦理道德的相互关系

  

  在多元开放和急遽变迁的现代社会,一方面基督宗教伦理道德观与世俗伦理道德观之间分离差异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两者之间社会联系与相互渗透程度越来越高,如何看待二者的相互关系,区分两者异同之处的议题应运而生。在原始社会,宗教是至高无上、高深莫测和神圣无比的主宰力量,宗教伦理决定所有行为。基督教诞生后,特别是在其繁荣鼎盛的中世纪时代,基督宗教和神成为世间最高王,基督宗教伦理道德、价值规范也成为绝对、唯一、普及、规范和传统的行为准则,神圣的宗教伦理道德与世俗的社会伦理道德熔为一体难以区分,宗教伦理等同社会伦理。但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特别是工业化革命以来,欧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结构变迁,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分离,圣神与人道区分,政府与教会分开。基督宗教伦理道德与世俗人文主义伦理道德之间也出现分野,形成多种生活方式与伦理道德体系并存共生,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局面,公民文化价值与行为规范选择的问题应运而生,多元文化和结构变迁导致伦理道德的混乱。如何整合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的伦理教伦理观与公民的社会生活密切关系,基督宗教价值观念对人们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也似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德国学者韦伯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经典之作。简言之,在工业化革命和社会现代化处境下,基督宗教伦理道德与世俗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是世人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政策议题。

  

  基督宗教伦理观与人本主义伦理观是社会伦理体系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二种伦理学体系并无本质区别,但各自规范的范围与领域有所不同,是局部与局部关系。基督宗教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精神心理活动,世俗人本主义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二者共同关注的基本道德问题是:我们应当做什么样的人和应当建立什么样的社会。这意味着基督宗教伦理观与世俗社会伦理观的总体目标是吻合一致的。而且两种伦理学体系的主体均是人,内容都是有关人们行为的原则规范,两者的功能作用与社会影响也基本一样,只不过二者的适用场域(宗教世界与世俗生活)服务对象角色(教徒与民众)伦理道德规则制订者身份(上帝、牧师与哲学家、政治家)使用的理论语言(宗教用语与普通用语),宣讲伦理道德形式与仪式(宗教仪式与社会教育)经典文献与文本(圣经诫条与学术著作)等方面:人的生活通常由精神心理、灵性世界和物质生活、现实社会状况两部分组成。

  

  二、基督宗教伦理道德与欧美人道主义文化獄

  

  基督宗教伦理道德起源于古罗马社会,决定和影响欧美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社会态度,奠定欧美社会文化价值基础与社会伦理体系。按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吉本的说法,基督教徒的顽固宗教狂热,关于来世生活的学说,原始基督教会的神奇力量,首批基督教徒纯真、严谨的道德观,基督教世界的内部团结和纪律,这是基督教迅猛发展,最终被罗马帝国承认和成为欧洲近代国家主流宗教的基本原因。基督宗教本质上是伦理道德体系,奠定欧美社会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基础,产生基督宗教信仰与西方伦理道德的关系议题。基督宗教伦理学是从基督信仰、人类理性角度探寻人生与社会目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分为基本伦理神学和特殊伦理神学两部分。基本伦理神学主要探究人生终极目的、良心和人之行为的伦理价值,也探讨罪恶、悔改、皈依、德行和人如何完善。特殊伦理神学具体研究人的宗教责任与义务,研究友爱与公义之德、家庭和荣誉等议题:。在欧洲社会环境中,基督宗教伦理学涉及精神与社会生活所有领域,覆盖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关系公民个人、家庭、教会与国家的相互关系。因此,基督宗教伦理道德是西方文化的深厚历史根源,基督宗教伦理道德与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合二为一,形成西方社会特色鲜明的基督宗教文化及其伦理道德规范。这意味着基督宗教伦理道德代表和反映欧洲社会文化,是基督宗教与社会生活互动关系的历史产物。基督宗教伦理道德观既构成西方文化价值的主体又奠定西方文化的基础,是观察理解欧美社会结构变迁轨迹,描述分析基督宗教和与世俗伦理道德关系的最佳理论视角。

  

  欧洲世俗社会文化的精髓是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明确指出人类生活的首要目的是提高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依靠理性科学、民主友爱等手段,谋求全人类的现世幸福。人既是伦理的行为主体和中心,人的生活状况、境遇又是衡量道德正当性最主要的标准。古希腊文化核心是德谟克里特和亚里士多德首创的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行,,和智者式“身心全面训练”两类,它们在早期基督教中有机融合在一起。在经院哲学和文艺复兴的时代,人重新处于社会关注的中心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地位、人的情感、人的发展和人的幸福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议题,神、人成为有机统一整体。人道主义最高道德目标是谋求全人类的福利、进步及今生今世的幸福。人既是衡量万物的尺度,又是幸福的主体。人道主义最大的功绩是将人的生活区分为宗教与世俗两大部分,指明灵修和尘世生活的关系。18世纪以来,斯宾诺莎、狄德罗和伏尔泰均继续发展人道主义。19世纪以来,人道主义思想在约翰•杜威实用主义、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哲学中达到顶-现世的幸福、自由和福利分为伦理道德型精神和物质生活两个层面。当代世界人道主义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主要分为科学、世俗、自然、民主和宗教人道主义,其中尤以基督教境遇伦理学影响最大以建立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与生活规律的新道德体系。境遇伦理学家反对机械地照搬宗教教条和道德戒律,批判基督宗教伦理“道德的不道德性”。基督宗教境遇伦理学主要理论是:一切事物正当与否完全取决于境遇;人是关注的中心,爱是惟一的最高原则;爱就是公正,社会公正是社会伦理学与基督宗教伦理学共同关注的主题。简言之,人道主义是西方基督宗教伦理学与社会伦理学的交会点。

  

  三、基督宗教伦理道德与利他主义专业助人行为

  

  基督宗教伦理道德观基本分为内部和外部利他主义两种行为类型,为传播福音、践行基督使命、增进人们福利幸福和扩大基督宗教社会影响提供了基本途径。基督宗教诞生之初,利他主义行为主要局限于飯依教徒的内部,以教会成员内部的互助为特色。古罗马教会既是基督宗教徒具有宗教组织,又是内部慈善互助的宗教社团,每个教会都有自己的公共福利资金,发放补助、举办聚餐和安葬死者等,通过教徒的自愿捐赠和内部互助互爱,为需要的教徒提供物质帮助来实现基督博爱世人和追求幸福安宁美好生活的教义在基督宗教主宰一切的中世纪,基督宗教伦理道德成为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教会也由基督教徒扩大为所有需要帮助的

  

  人,基督宗教伦理道德升华到更高层次的外部利他主义,所有社会成员都成为基督教的服务对象,基督宗教具有慈善服务与利他主义的浓厚色彩。总体来说,中世纪基督宗教对世俗生活的影响和普通社会成员生活状况的帮助是全面性的:基督教会为穷人提供直接的救济,影响政府采取措施以保护贫穷之人;既直接看护病人,又推动政府采取施医赠药措施满足医疗需要;对异邦人和外国人采取平等博爱、开放宽容态度与服务;提倡解放奴隶和农奴,救赎奴隶和废除蓄奴风俗;提倡一妻主义限制离婚,革除杀害婴儿的风俗,形成尊重妇女和保护妇女的骑士风尚;倡导农业,改良渔业,注重手工业,尊重和支持劳动,提倡勤谨和有用生产工艺;致力于统一教会组织建设,促进国家政治统一;极力倡导废除赛武审判、神力审判和行刑逼供传统风俗;创立和平运动和休战条例,以减少死亡伤残。简言之,基督教会外部利他主义的慈善服务既实践基督教理念,又增进人们的社会福利状况。

  

  工业化革命以来,基督教会外部利他主义慈善服务为专业社会服务体系形成奠定多方面基础,社会工作、法律、教育和卫生等服务专业将基督教会慈善服务提升到社会性和职业性利他主义的更高层次,助人行为专业化与职业化。工业革命以来,欧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失业、贫困、工伤、疾病、天灾人祸、流浪乞讨等社会问题丛生,迫切需要专业服务。基督教会在福利服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在服务理念、目标、对象、内容、方式和服务组织等方面为助人专业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福利、教育、法律、医疗、住房和就业服务体系应运而生。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与基督宗教慈善服务在所有层面上均有重大不同。基督宗教的圣洁之爱转为世俗的博爱世人和国家福利责任,基督宗教的天国平等转为世俗的机会平等和人人平等,基督教会的教徒和有需要之人转为公民和所有社会成员,基督宗教的扶贫济困和社会保护转为全方位的福利服务,基督宗教的慈善服务、NGO福利转为世俗的社会福利和国家社会服务,基督教会单一非政府组织服务转为国家、企业、NGO、家庭和公民个人并存共生。基督宗教伦理道德、组织体系、服务实践和人员队伍为职业社会服务奠定多方面基础。专业化、职业化的助人服务创造社会性、职业性和利他主义的社会服务制度。

  

  四、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念

  

  中国社会处于史无前例和翻天覆地的社会结构转型时期,世俗生活与基督宗教均面临诸多关键性重大现实议题,文化交流、思想解放与价值观念更新成为最佳视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社会影响范围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新现象、新问题与新需要层出不穷。如何处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如何确立国家、市场、社区之间的平衡关系?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幸福美好生活?如何处理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基督宗教应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基督宗教价值观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如何?基督宗教博爱理念与中国社会服务实践关系如何?这些既是迫切需要决策者与社会管理者回答的重大现实问题,又是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严峻挑战。更重要的是,所有社会成员既深受社会转型影响,又面临伦理道德选择问题。在快速结构变迁社会中,价值观念占据核心地位。而且社会发展水平越高,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在个人与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越大。

  

  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传统伦理道德之间存在显著差别,分别代表两种文化思想体系,如何在文化融合与价值观念更新基础上创造全新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这既是确保社会顺利转型与社会现代化成功的社会价值基础,又是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基督宗教价值观念起源于西方社会,是西方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的历史产物,典型反映欧美社会环境与制度安排。回顾基督宗教进入中国社会的历史,不难发现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之间存在激烈文化冲突,“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发展策略都无法解决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并且形成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长期脱节、隔膜甚至人为对立的困局,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与价值观念更新面临重大历史抉择。中国文化变革亟待从全新认知方式与价值判断层面突破:即从中国文化来迎接基督教的启示,同时又透过基督教的启示回到中国文化本身,这是重新建立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内在关系的必由之路。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交流融合、转化更新的基本理由众多,一是基督宗教伦理道德,特别是人道主义思想观念符合人性,能够较好满足人类不断变迁的基本需要;二是基督宗教价值观念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三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灵修生活与日常生活,宗教伦理与社会伦理之间边界越来越模糊不清,相互交织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交流与更新转变尤为迫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集体主义文化衰弱,日益趋同欧美的个人主义文化。例如,目前中国人价值观念转变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由传统向现代演变,价值取向由注重理想向强调现实方向发展,从注重义务向强调利益方向演变,从注重集体向强调个人方向转化;社会心态上从封闭化走向开放化,从情感化走向理性化,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简言之,社会现代化进程既为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伦理道德融合更新创造更适宜的社会环境,又为建立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体系提供不竭动力源泉,还指明中国文化思想建设的基本方向。

  

  基督教会社会服务基本局限于教会内部,亟待建立立足教会、面向社会的社会服务体系。综观基督教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基督教会广西国之学于中国,大力兴办教会学校,广泛举办教会医疗、慈幼和救济事业,曾产生广泛深远历史影晌14](2™。1949年以后,基督教会慈善服务逐渐局限于教会内部,教会慈善服务与世俗社会生活之间出现严重隔〗膜教会缺乏传播福音、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和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发展速度与质量均不尽人意,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普遍偏低,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14。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处境下,基督教会的慈善服务仍然得不到合法身分,国家基本垄断社会福利市场,市场与非政府组织福利提供较为缺乏,难以形成整合性与系统性社会福利体系,人们的生活状况有待改善,生活质量仍有待提高。毫无疑问,基督宗教的慈善服务既是基督教会适应中国社会,谋求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途径,又是基督教会传播福音和培育基督宗教伦理道德的主要手段,还是基督教徒身体力行实践基督教教义的必新、依赖和整合最佳途径,也是破除基督宗教与社会伦理道德间界限的最有效方式。

  

  基督宗教伦理道德观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基本吻合一致,如何营造适合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宏观文化环境,如何将基督宗教伦理道德价值观转变为世俗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这既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者面临的主要议题,又是中心文化融合的核心议题。总体来说,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与基督宗教伦理道德观基本吻合一致,相互依赖程度较高。但在中国社会处境下,基督宗教如何与中国社会相融合,基督宗教伦理道德如何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是个问题。目前,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最大困难是缺乏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相匹配的社会价值,缺乏有关人性、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自主、人的权利、人的地位等基础问题的假设。不言而喻,在非基督宗教伦理道德主导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发展人道主义和利他主义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并非易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工作专业恢复重建已走过近20年辉煌历程,社会工作教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已有150所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社会工作教育呈现异常迅猛发展态势。尽管社会工作教育面临诸如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实习基地、图书资料、学生分配等议题,但是笔者认为,专业价值观教育是中国社会工作者面临的最大问题与挑战。社会问题丛生与社会急剧变迁环境迫切需要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迫切需要一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更需要具有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的社会工作者。换言之,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教育与助人技巧教育的优先次序,这是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培育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行动策略多种多样,主要分为宏观、中观、微观和个人四个层面,有助于从宏观与微观,思想与行动,伦理道德与行为模式相结合的角度培育博爱文化。首先,无私奉献、关心他人、珍爱生命、博爱世人、服务社会和人道主义价值观念的培养,需要相应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需要社会制度安排、国家政策取向与社会结构功能体系变化。国家应改变限制基督宗教社会服务发展的政策,将基督通过社会服务的环节传播和扩散到普通百姓的社会生活与日常生活之中,使基督宗教伦理道德、行为规范转变为世俗的社会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二者合一。其次,改变基督教会、社会工作教育与社区组织的组织文化与行动逻辑确立不同社区组织体系之间平等互惠制度性伙伴关系,这是中观层面上培育利他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行动策略。基督教会在传播福音与培育无私奉献价值观上扮演举足轻重角色。高等学校应重新确定大学教育使命与教育政策目标。教育问题的本质与精髓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人的灵魂是按照什么样的价值观培养人。回顾中国基督教教育历史发展,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始终是核心议题。在社会组织社区化与地方化背景下,基层社区组织文化更新是培育利他主义文化的重中之重,是最基础性的工作。第三,大力发展家庭教育,特别注重儿童社会化工作,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从小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帮助弱者、扶危济困和尊老爱幼的价值观念,这是微观层面上的家庭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基督宗教信徒急剧增加,家庭教会与礼拜日趋普及,这为培养人道主义伦理道德与利他主义价值观念,创造了更加适宜的微观环境。最后,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养成关爱他人、无私奉献和服务社会理念,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关系,这是个人层面上培育利他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行动策略与指导原则。公民个人道德修养既是个人社会责任,又是社会义务。如果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充满爱意;如果每个人都提高道德修养水平,社会将会和谐美好。我们生活在相互依赖的世界之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个人道德修养既是检验社会伦理道德水平的试金石,又是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五、简要讨论与基本结论

  

  基督宗教伦理道德与社会伦理道的相互关系和异同之处是个事关全局的基础议题,既关系宏观社会环境、文化模式、社会结构、制度安排与政策取向,又牵涉个人行为模式。长期以来,宗教与文化,教会与社会,教会与国家关系是个国际前沿课题,牵涉面广,影响深远。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角度看,基督宗教与西方国家文化模思想、利他主义文化与博爱世人社会服务的文化价值基础。总体来说,神圣的基督宗教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与世俗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是一体两面,只不过二者适用的服务对象与活动领域规范的行为模式,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有所不同,并无本质性区别,功能都是规范人类的行为模式。综观古今中外社会变迁与历史发展进程,宗教信仰、宗教生活对社会生活、社会伦理道德具有重大影响,这意味宗教伦理决定世俗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总体来说,欧美国家主流宗教信仰是基督宗教,相对应的文化模式与价值观念是个人主义、人道主义和利他主义,而且基督宗教与利他主义的文化模式为福利国家体制诞生奠定基础。令人欣慰的是,欧美国家基督宗教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同世俗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伦理道德已基本熔为一体二者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织状态。这种基督宗教伦理道德与社会伦理道德基本上吻合一致的状况,恰恰是中国社会所缺乏的。

  

  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念既决定人们的行为模式,又影响人们的选择机会和基本发展方向,还决定宗教与文化、个人与社会、国家与社会等重大战略关系的互动模式,二者相互影响。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是人类精神心理活动的产物,主要通过社会态度与行为模式反映出来。这意味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决定、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决定人们的选择机会与行动逻辑。欧美国家基督宗教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培育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和关心他人的人道主义与利他主义文化,推动普及性“福利国家”制度诞生,促进“由摇篮到墓地”的高福利制度发展,公民的生活状况与生活质量都达到空前的程度,在较高层次上实现幸福安定和福利的目标,人们宗教生活与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协调均衡。但是,基督宗教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同中国社会制度安排、政策模式之间存在重大的差距,甚至是结构性矛盾与制度性紧张,基督宗教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难以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人为增大社会制度运作的社会成本造成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之间的文化冲突和制度磨擦。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进程正在缩小这种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之间的不协调之处。

  

  教伦理道德主要表现领域是社会生活,主要表现形式是宗教慈善与社会服务,主要社会行为是社会工作等专业助人服务,目的是追求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在欧美国家社会生活中,宗教慈善服务与社会服务繁荣发达,各式各样的社会服务机构与福利服务活动为人们践行博爱世人理念,从事扶贫济困和帮助有需要人士提供了适宜的社会机会。慈善机构、宗教服务、国家福利制度、社区互助互济、市场福利提供和个人服务繁荣发达,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教育服务、医疗卫生、住房服务和就业服务并存共生,实现知行合一,并存共生。在中国社会,虽然社会转型与现代化进程深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但基督宗教及其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与社会工作等专业服务之间尚未建立良性互动关系,从而形成一方面社会迫切需要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发展缓慢的局面。如何从宏观、中观、微观和个人层面培育基督宗教与社会伦理所共同关注的利他主义文化已成当务之急。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道德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科技发展与道德伦理的矛盾(科技伦理道德观)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