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上微课教学的优越性
微课是借助网络平台,整合学科的教学资源,优化学科的教学方法,展示学科的知识内容,并以短视频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不仅有效地利用了课外的教学资源,而且实现了教学效果的优化,更在实际教学中展现了自身的优越性。首先,教学空间的广泛性。课堂讲授模式是一种传统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有限的空间中实施教学环节,开展教学活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但教师往往受制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局限了自身的教学思维,不能充分地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也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可以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还能够打破课堂教学模式的空间限制,整合广泛的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学习时间的灵活性。课堂教学是具有统一性质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但由于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导致学生在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差距。微课是重点知识内容的浓缩,它将完整的一节课进行合理有序的整合,借助合理的教学设计开展5-10分钟的教学活动。在微课教学中,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对已学过或未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复习或预习。微课的实施,实现了学习时间的灵活性,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再次,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熟记于心,有的教师更是以不变应万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湮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个别化、差异性,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这将有助于学生的课堂体验。每节微课恰是对一个主题或一个知识点有针对性的讲解,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独立完整,教学主题突出[1]。通过微课的实施,能够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体验。最后,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为教学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采取“老生常谈”的导入语,忽视网络教学媒介的运用,导致课前的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感,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旁观者,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不利于教学计划的实施。微课利用音频、视频、动画创设出直观多样的学习情境[1]10-12,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逐步进入真实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成为美好课堂的体验者,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其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支架式”教学模式来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搭建学习目标的具体框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正确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逐步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迈进。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支架式”教学模式具有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它能够结合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分层设置学习任务,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互动与合作意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其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环节“支架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具有独特的教学优势,还拥有固定的教学环节。这不仅丰富了教学设计的内容,还优化了教学评价的方式,更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1.搭脚手架。每一堂课都会围绕一个教学主题设定学习目标的框架,根据这个具体的框架,结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搭建分层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完成每一个学习的步骤,促使学习目标的实现。2.进入情境。在搭建具体的学习目标框架后,教师应当依据教学设计的内容,合理利用网络教学电子媒介,积极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迅速进入教学环节,以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3.独立探索。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体验者,学习环节应当围绕学生展开设置,在学生进行学习探索时,教师积极发挥自身的辅助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目标。4.协作学习。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后教师设置学生互动环节,组织学生交流经验,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感,实现学习经验的共享。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体做出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2]。采取多种方式的评价,能够多视角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掌握学习目标的实施效果。
三、线上语文微课教学策略
第一,明确学习目标,设置教学任务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当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新课标”)的要求,语文课的学习目标应当基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设置明确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制定与实施都要紧密联系学生学习目标,这将有助于教学环节的设置,推动教学设计的落实,促进教学活动的实施。第二,掌握学生情况,适用教学环节“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3]。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开展,教学环节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基本情况。例如,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下称“教材”)八(上)的《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就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八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社会背景,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微课中,教师要根据文章的内容精选便于学生理解的相关辅助材料,结合学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步骤,运用恰当的教学环节,确保教学设计的完整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课堂的教学质量。第三,优化导入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体验者,只有置身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才能主动地参与。例如教材八(下)《回延安》是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这首诗具有极强的地方色彩。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利用具有陕北民歌特色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迅速带入教学情境,逐步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环节,推进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实施。第四,开展多维评价,检验教学效果新课标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3]11。在微课教学中,教师要设置“互动·评价”的教学环节,认真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微课教学后,教师也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互评,指导学生主动进行自评。动态性的评价,能够多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检验课堂的教学效果,反思自身的教学得失。
参考文献:
[1]祝箫,余先德,等.疫情防控背景下语文在线教学微课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2020(04):10-12.
[2]孟艳华,唐路.“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究[J].文教资料,2015(11):158-15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8):11.
作者:安博
返回教学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