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合法性。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相关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意识形态具有以下特征:至高的科学性与理论性、鲜明的阶级性与人民性、充分的现实性与实践性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涵义;特征 “意识”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哲学家威廉·占姆司宣称:意识其实是一个过程。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说:所谓‘意识’这一个词,并不是属于单独有自性的东西,仅不过是一组各种单纯条件组合而成的。而马克思认为:意识就是人们的主观世界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倒现着,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的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像在眼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物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1从马克思的上述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对意识的理解是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的,基于这样一个前提,我们将在下文中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涵义和特征进行探讨。 一、 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涵义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时期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马克思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内容上看,马克思意识形态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涵义 (一)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是受动的观念体系 这一层涵义主要来自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中性维度的理解。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一定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关系的综合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2在这里,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是对社会经济生活过程进行反映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总体。因此,意识形态的内容可以是颠倒的、虚假的意识,也可以是真实观念,关键是取决于意识主体的阶级属性。 因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确立了意识形态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并称之为“观念的上层建筑”,且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去说明它的产生和作用等问题。马克思认为:“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它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便失去了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换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生存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3马克思在这里明确提出意识形态是没有历史的,其目的就是告诉我们意识形态的受动性,在本质上是没有决定的独立性的.因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坚持的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即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只是社会物质生活实践的历史发展的观念表现。社会物质生活实践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基础。 (二)“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 这一层涵义主要来自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负性维度的理解。马克思认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把人类史归结为一种歪曲的理解,就是归结为一种完全的抽象。”○4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说:“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 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各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 关于模范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他们头脑的产物就统治他们, 他们这些创造者就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5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的本质是虚假的观念。其虚假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意识形态是颠倒了主客体关系的虚假意识,此时的意识形态是指当时受黑格尔哲学影响的思辨唯心主义以及剥削阶级的旧意识形态,是就以往的意识形态的内容而言的。在1843年的《黑格尔哲学批判》中,马克思说:“作为出发点的事实没有被理解为事实本身,而是被理解为神秘的结果”。
Www.XuezuoCai.Com
○6马克思批判这种本末倒置的意识形态。同时,恩格斯也指出:“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有意识地,但是以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它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7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对这种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批判。第二:作为“阶级社会维护意识”的意识形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这在观念上的表述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8因此,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就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用它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方法是用神秘、扭曲的方式来遮蔽现实,导致被统治阶级陷入这虚假的谎言中。 (三)作为人类文化发展载体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不仅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也是阶级社会的主流文化的重要载体。阶级社会中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和特殊性,它不是对社会的客观反映,而是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马克思说:“从理论上,我们可以将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形式或一般精神生产划分为(1)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生产—即“意识形态阶层”的精神生产活动。(2)一定社会形态下的自由精神生产—即“一切非统治阶级的独立的自由精神生产活动”○9因此,我们在理论上对意识形态和一般知识形态进行区分,意识形态伴随着阶级的出现而出现,并随着人类社会阶级的消亡而消亡,它是一种阶段性的存在具有鲜明的狭隘性,而知识形态却在人类社会中不断的传承和发展,通过社会的遗传和积累方式逐步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多样性。在实践中,我们也应看到意识形态和一般知识形态的融合,后者是前者形成与发展的前提与最终归宿,而前者却是后者发展的载体。 二、 马克思意识形态的特征 马克思意识形态的诞生是科学意识形态的诞生,它是建立在批判继承旧意识形态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的,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相对于旧意识形态,它具有全新的特点。 (一) 至高的科学性与理论性 之所以具有至高的科学性,是因为它批判继承了人类以往意识形态的优秀成果,彻底批判了虚假的意识形态,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同时,马克思意识形态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当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一些国家中已经建立,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也愈演愈烈,两大阶级的冲突日益激烈,最终爆发了三大工人起义。马克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意识形态进行了阐述,逐步创立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从这点来看,马克思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终将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其次,马克思意识形态是以“现实中的个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为线索的,以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矛盾的变化发展规律作为自身存在的基础,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产物,构筑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同时,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有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对实践还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马克思意识形态作为思维成果、社会理想,其方法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它运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来分析和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具有高度的理论性,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马克思意识形态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而是具有实践指向性,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二)鲜明的阶级性与人民性 “在阶级社会中,任何意识形态都是阶级意识自我表现的方式,因此都带有阶级性”。○10从诞生之日起,马克思就宣称自己代表无产阶级,体现着无产阶级的根本诉求,代表着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方向,同时把无产阶级及其实践活动作为自己研究的主体,因此马克思意识形态同样也具有阶级性。但无产阶级是特殊的阶级,它领导劳动群众去推翻资产阶级逐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同人的自由发展全面解放的历史趋势相一致,这就决定了马克思意识形态也是为全人类的解放所服务的,它突破了以往旧意识形态所固有的阶级狭隘性。因此,其阶级性在本质上不同于以往的阶级性而具有鲜明人民性。在这里,马克思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人民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三) 充分的现实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意识形态以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生产力为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前提,揭示了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以及本身的矛盾运动、发展规律,并以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为基础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从而引导人们改造社会现实。可以说,马克思意识形态从现实中来,又回归于现实的社会生产实践中,这样一条逻辑路径使马克思意识形态克服了以往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而具有现实的特征。当然,我们说它具有现实性,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马克思意识形态作为理论思维成果,它来源于实践,形成于实践,以实践为依托的。具体来说,马克思以“现实中的个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为中心线索,从发生学的角度阐述了意识形态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历史过程。《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11二是指马克思意识形态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而是具有实践指向性,对社会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换一种表述就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最终归宿是诉诸物质生活实践以改变现存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哲学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12同时,马克思意识形态在指导实践的具体历史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以此为标准,不断变更、发展。因此,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实践性是对神秘的旧意识形态的最有力的抨击。在这里,现实性和实践性也得到了统一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第29-30页[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 (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第48-50页[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第30页[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第489页[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第15页[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 第100页[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7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 第553页[10] 徐海波《“意识形态”与科学性》〔J〕 学术界 2002.1[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第285页[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第61页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