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外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日益密切,中外钢琴领域内的教学往来也明显增多。钢琴专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之从前有很大的提升。在相关的中外师生钢琴交流活动中,学生显现出了扎实的技术基础、乐感强、以及勤奋努力等优势特征。但在中外交流的对比中我国学生也显现出许多不足,针对此种现象笔者进行了专项的考察研究,对其中的典型现象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度挖掘,同时也探求了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策略方法。 一、中外学生演奏法的不同 在演奏方法上,钢琴教学多注重学生基本功的养成,这种方式方法使得中国学生具备稳健的钢琴基本功,致使在演奏高难度作品时中国学生的演奏效果要明显好于外国学生。这种训练对学生的演奏技术有严格的要求,学生的指尖与琴键必须成90度角,指间关节要有较强的支持力,不能松弛。这种演奏的方式会加重肌肉负担,容易增加紧张,最终影响技能水平,甚至会造成肌肉组织劳损。国外相关领域对学生的训练虽然也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但是更侧重点培养学生演奏时的自然状态、放松状态。他们在学生的技能训练方面不过分追求指点与键盘成90度角,重视掌关节的支撑。 中国钢琴演奏法受技能训练模式的局限,使得中国学生在演奏方面更加接近手指学派。手指学派应对海顿、莫扎特等贝多芬之前的作曲家的作品游刃有余,但是若是将这种弹奏法一直延续应用到贝多芬之后的钢琴作品中就不那么轻松了。贝多芬之后的作品演奏需要重量派方面的技能应用,单纯依靠手指学派的方式方法就会给演奏力度与技能增添负担。钢琴演奏要将手形与指法灵活结合,指关节稍微向外,依靠手指尖靠后的位置与键盘接触,同时掌关节要尽最大努力凸起,键盘与指尖、手腕底部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从侧面角度看,整个手形是一个三角形的样子。需要注意的是,手形是灵活变化的,手指间的位置变化要依据琴键位置的变换进行调整,如此才会加强双手控制琴键的娴熟度,才会以更加自如的状态投入到演奏中。 二、中外学生节奏观念的不同 虽然外国学生对钢琴演奏中的节奏把握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较之于我国学生的节奏把握,外国学生要高出一个水平。众多的外国大师级专家在与中国学生的授课互动中,都指出中国学生在节奏方面存在着欠缺。我国学学生对识谱的把握多局限于对音高的识别,对节奏的准确性认识不足,很多弹奏往往仅凭感觉,随意性较大,节奏比例不规范。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国的文化背景有直接的关系。我国在音乐教学水平与音乐普及方面较之外国有一定的差距,相关的乐理与视唱练耳在中小学阶段、学前阶段教育水平不高,甚至在专业性比较强的高等院校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课也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为改变这种状况,学生应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突破客观环境的限制,自觉提高自身的乐理与视唱练耳水平,降低自身对课堂教育教学的依赖性,强化自身严谨、正规化的节奏意识。要把乐理的学习应用于识谱的起步阶段,再对作品节奏有了整体性的精准把握之后,再依据音乐的需要弹性解决。 三、中外学生乐感的不同 西方在古典音乐的教育教学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乐感培养,因此外国学生在音乐的专业化学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环境。中国学生在对音乐的把握方面,乐感不强,多数情况下对于音乐的把握依靠纯粹的感性认识。这种“情感投入”多局限在对音乐的浅性认识上,而对音乐的内在含义、地域化特点、文化属性缺乏深度性理解与挖掘。在很多的演奏中,中国学生会将具有中国民族特征的乐感带入到西方作品演奏中,演奏效果颇具滑稽性。从音乐专业化的角度而言这种现象是需要矫正的。音乐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艺术化,音乐符号是音乐表达的载体,音调、语气、速度等都是音乐所必须涵盖的语言属性。 有研究证明,学前阶段,人的感官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具有高度敏感性,这一阶段的认知往往具有深刻性。例如人小时候形成的“口味”“乡音”都具有稳定性,甚至会伴随人的一生。“口味”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体现在精神方面主要指一个人的审美,人类幼年期的审美甚至会为其一生的审美能力打下雏形。因此要实现对西方古典音乐乐感的精准把握,要从人的幼年阶段就开始起步,要多听多练,营造学习古典音乐的文化氛围,要在小时候就进行音乐文化熏陶。 四、中外学生抒情性演奏能力的不同 受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外国学生较之于中国学生更具有开放性,在表现自我、抒发感情方面也比中国学生更加自如、活跃。在钢琴演奏中对于作品感情的抒发要比中国学生胜出一筹。我国学生受传统文化影响,思想开放性不够,性格成分中含蓄的因子较多,而且受中国教育体制的束缚,我国学生课业负担压力较大,学生的自我第一论文网表现意愿得不到积极的锻炼,因此造成我国学生在精神上存在拘谨、刻板等特征,进而对作品的抒情性不能做到尽情表达。我国学生往往对音乐把握的技术性投入比较大,片面注重作品的“气势”“辉煌”,而在音乐的内在情感因素上精力投入不足。 要想提高学生在钢琴演奏中的抒情力,就要注重开放学生的思想意识,激励学生多动口演唱,尽情展现自我。通过演唱所要演奏的作品,对于把握音乐作品的语气、节奏、特征等都有重要作用,对于演奏中的抒情性发挥有积极的促进效果。同时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要使学生具备进行自我表达的勇气。 五、中外学生艺术风格把握能力的不同 外国学生受西方文化背景的影响,更加容易辨别和抓住不同类型钢琴作品的风格。而中国学生对于“风格”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级的层面上,对风格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钢琴演奏过程中风格应该被放在首位,因为如果一部钢琴演奏作品失去了风格的话,那么音乐就失去了最基本的表现目的,技术就成了杂耍。所以,看一部钢琴演奏作品的好坏,第一要看风格,第二看音乐,最后才看技术。 要提高学生对“风格”的重视程度,就要树立正确的练琴观:弹得一手好琴不单单需要勤学苦练,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从艺术的角度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的内涵,把握不同作品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演绎和诠释作品。 六、结语 我国学生在资质与用功方面绝对无可挑剔,需要提高与改善的是意识与环境。只要我们把握住钢琴教育教学中的症结所在,提高意识,对症下药,就一定会使我国的钢琴演奏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精彩。 参考文献: [1]员苗苗.五首中国钢琴改编曲演奏技法的分析[J].艺术百家,2011(z2) [2]胡丽敏.论肖邦的"花腔式"旋律及其演奏—以其《第二钢琴协奏曲》为例[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2) [3]朱瑾.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演奏与教学研究[J].艺术百家,2012(1) [4]崔鸿源.钢琴演奏中的音色审美[J].艺术百家,2011(3)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