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高中历史情感教育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前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遗产,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早在两千多年前,他在教学中就十分重视情感,这一人类重要的心理现象,人的发展从范围上包括个体、群体以及人类整体的发展,从层次来分,则包括身和心两个方面的发展,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是使人从自然人提升到社会人高度的关键因素。情感是在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又会对认识过程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情感会影响人的认识深度和广度。由于我国所处的封建时期比较长,思想界一直都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情感教育思想上从《学记》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一直延续了孔子的“乐学”思想,直到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才有新的血液,教育本身就富有情感加之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对实现提升个体的情感、密切群体的融洽相处、创造整个人类的和谐环境目标可以说是事半功倍。进入当代,由于国家过度注重经济发展,唯理智的应试教育占领了教育的统治地位,一度情感教育几乎完全的丧失,暴露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好在这种教育弱点马上被教育界所认识。情感教育已经成为新的教育关注点,被广大教师和社会认同,尤其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明确提出,更是把这一思想研究推向了高潮。教学实践中“重知轻情”的现象依然是各级教师的主流教育观念,情感教育在具体的实施层面重视依然不高。 二、高中历史情感教育的策略 1.历史情感教育目标的构建步骤 情感与认知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情感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认识过程而产生,并伴随着认识的过程变化而发生变化。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水平的高低取决一个人的认识水平,认识深刻则情感深刻,认识肤浅则情感肤浅。另一方面,情感的形态对认识也起到能动的作用,积极健康的情感有利于促进人的认知活动,消极的情感阻碍人的认知活动。智育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方面,承担着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各种智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等任务,历史教师应该根据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原则,处理好智育与情育的辩证关系,在进行历史知识培养的同时,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积极情感,达到智育和情育的双向目标。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师生的情情相融是指师生、生生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作用,达到情感上的沟通、融洽,使教学处于积极和谐的师生情感氛围之中,在实施情感教育中必须遵守师生情情相融原则,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要达到师生情情相融原则,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多给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使他们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怀着对学生的一片爱心,施爱于学生之间,促进师生间人际情感的交融。这样才能使情感教学因素全面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产生教学活动的全面优化效果,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到师生情情相融原则的关键在于,必须以教师爱学生为基础,从爱学生出发,在教学中满足学生被尊重和理解的需要。 2.高中历史情感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以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代替情感教育,历史教育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更加重视情感教育的实施,更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但是,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多数老师在叙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往往与“爱国主义”、“奉献精神”、“拥护祖国统一”等等相联系。因此,情感教育应该更加关怀学生心灵的成长,而非一味的道德说教。 情感教育流于形式,长期以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意无意的进行点滴的情感教育,多是把它作为辅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工具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往往流于形式化,而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和知识目标同等重要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明确其目的是什么,切忌为了形式而形式。新课改 下的课堂上,特别是一些公开课的课堂上出现了以下情况:只图课堂气氛活跃, 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忽略课堂实际需要,以大屏幕取代了粉笔板书,虽然新课程改革鼓励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但是教学情境过多和教学方法过杂,反而让学生疲于应付,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 三、结语 目前高中历史情感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将情感教育贯穿历史教育始终,高中历史教育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时间紧迫,要真正贯彻落实情感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历史情感教育是动态发展的课题,具有广泛的研究空间。相信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的、持续的、有效的情感实施,历史情感教育的目标能够逐渐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