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家庭团体心理辅导,家庭心理辅导课程感悟

2024-03-20  本文已影响 317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笔者在多年的中学心理辅导实践中发现,但凡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其背后都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有的家庭关系不和谐,有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在心理辅导室中得到很好的宣泄和控制,而一旦返回家庭环境中,又会旧病复发。家庭不但没有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健康,反而变成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源地。于是,笔者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尝试引入系统论观点,将学生及其家庭看作一个系统来辅导,改变了单纯以学生为中心的辅导策略。心理辅导走进家庭,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果。   一、家庭心理辅导的系统论观点   系统论认为,任何家庭都是一个彼此交互影响的紧密系统。个人问题只是家庭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因此,进行心理辅导时,应把学生个人心理问题放在其家庭系统中考虑,辅导的侧重点由只关注学生的问题,变为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辅导的过程就是将“问题”变成“关系”,再从“关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每个孩子都是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家长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影响最大的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家庭的烙印。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塑造和改变着孩子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对那些因家庭关系失调而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需要有家长的共同参与,家长不是家庭信息的被动提供者,更不是孤立的旁观者,而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助手,有时甚至是需要接受辅导的当事人。   二、家庭心理辅导的步骤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笔者在家庭心理辅导时一般采取明确问题、深入分析和跟踪辅导三个步骤。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步骤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对辅导阶段作出的划分,未必是每个辅导个案都必经的过程,有的个案只需调整家庭的角色就能够完成全部的辅导过程,而有的则必须进行跟踪辅导,直到当事人的症状真正好转。   第一步:明确家庭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调整家庭关系中的角色定位。   作为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笔者在介入学生的家庭之初,都要让每位家庭成员意识到自己当前的家庭角色定位,尤其是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成长期望。在寻找家庭结构中的偏差时,笔者有时采用“家庭形象雕塑”的技巧来测定各成员的心理知觉,即让每个人排列出各自心目中家人关系的位置及距离远近,从而发现家庭关系的症结所在。此外,“画家庭图谱”的方法对快速又准确地找到家庭关系的症结也很有帮助。利用系统论的专业知识,可以让父母认识到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家庭,每位家庭成员都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负有责任。家庭中的权威成员更要明白“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的道理。   案例1:有个预备年级的男孩,爸爸常年出差在外,每次回来发现孩子犯错,就会将他毒打一顿。妈妈同情儿子,当爸爸不在家时就以过分溺爱作为补偿。母子关系异常亲密,儿子快到青春期了,晚上也不分床睡。男孩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妈妈便以此为借口更加呵护他。男孩也觉得“世上只有妈妈好”,自己一刻也不想离开她。目前,他的交往能力极差,性格孤僻,全班学生没有一个喜欢他,也不愿与他一起玩。   在介入该学生的家庭之初,笔者发现这位妈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埋怨学校教育不到位。后来,笔者帮助她绘制家庭关系图,经过专业而深入的心理分析,她终于明白:孩子依恋妈妈是假象,妈妈因生活空虚过于依恋孩子才是问题的根源。由于丈夫长期不在家,这位妈妈无形中已把身边的儿子当成“丈夫”来对待。家庭角色的混乱造成妈妈和儿子的自我界限划分不清,没有各自独立自主的角色,无法了解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案例2:一个初二女生,因害怕上学而经常躲在家中。母亲一直为女儿不能正常上学而哭泣,说孩子从小身体就弱,经常生病,去了很多家医院都看不好,现在孩子一上学就头疼、胃疼甚至浑身不舒服,坐在教室里就会想起一些不愉快的事。母亲因为担心孩子会精神分裂,默许孩子不去上学,不断帮女儿给学校写请假条。   这位母亲表面上是为了女儿好,其实她所表现出的软弱,无形中加重了女儿的症状。在家庭心理辅导中,笔者首先让母亲尽量控制情绪,表现得坚定一些,使她由辅导对象变为我的辅导助手。在女儿哭泣时,母亲也坐得很直,不再表现得对女儿特别关注了。我鼓励母女俩进行沟通,暗示女儿已经长大,提升她面对问题的能量。这对母女由于朝夕相处而纠缠得太紧,父亲很难进入她们的系统。最后,我让母亲意识到只有通过她们自身的努力才能解决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她们各自的家庭角色定位。   在家庭心理辅导时,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需要辅导的对象。心理辅导教师要帮助家庭成员了解家庭关系问题的结构图,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然后才能针对整个家庭的错乱角色作出适当调整。   第二步:深入分析家庭问题的心理原因,制订并执行改善家庭关系的辅导策略。   改善出现问题的家庭关系既是家庭心理辅导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在对当事人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辅导教师应对其家庭成员间自我界限的清晰度、成员间的沟通方式、权利的分配与执行、情感上的亲近与否等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把辅导重点放在家庭组织关系中的角色转变上。辅导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家庭问题使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有效纠正家庭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   案例3:一名高三男生由母亲带到心理辅导室。母亲反映,儿子一到考试就焦虑,会出现手麻现象,严重时整个手臂都动不了,而且他只要一想到手麻,手就会自然麻起来。他平时不会有这种现象,只有考试前和考试中才有,而且越临近考试越明显。笔者在辅导室中曾让该生尝试让自己手麻,他经过意志努力,告诉我“手真的麻起来了”。 笔者在了解和分析了该生的家庭信息后发现,原来在高二分班时,该生喜欢文科,而父亲却替他选报了理科。高三填报高考志愿时又出现分歧,孩子想报水产大学,而父亲却让他报考外贸学院。为此,该生与父亲如同仇人,在家中水火不容,连吃饭都不愿坐在一起。   经过分析,笔者决定暂时不对他“手麻”的症状过分关注,而是只作简单解释,先设法改善他们僵持的家庭关系。在与该生单独交谈时,笔者针对他能够“用意念使手麻起来”这件事,启发他考试与“手麻”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使他意识到自己潜意识里有不想参加考试的念头——因为讨厌父亲,于是不想为父亲替他作的选择付出努力。在与他母亲交谈时,我反问她:“为何总是由您来反映孩子的情况,而听不到他自己的声音?”暗示家长对孩子干预过多。笔者建议他们开一个家庭会议,每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相互尊重对方的看法。后来,父母终于转变观念,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孩子的考前“发麻”现象也自然消失了。如果没有对该生进行深入的家庭分析,仅仅从矫治他的“手麻”症状入手,可能就会陷入心理辅导的困境之中。深入分析,策略得当,避实击虚,是本案成功的关键。   第三步:实施家庭关系改善的跟踪辅导,巩固家庭心理辅导效果。   通过前面两步的辅导工作,家庭问题的根源基本找到,辅导措施的落实也基本完成,有的家庭能够通过内部的自我调整实现家庭系统的重构,辅导过程便结束了。但是,大多数的家庭则没那么幸运,家庭关系的改善并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跟踪辅导和干预,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复。   案例4:陈某,女,高三学生。有一次在家洗澡时,她母亲从楼下看到她映在卫生间玻璃窗上的身影,于是上楼告诉了女儿。母亲的话对于正处在青春期、性格内向的陈某触动很大。正巧当天傍晚她看到住在对面楼房里的两个青年一边谈论着什么,一边朝自己这边笑。从那以后,她洗澡时总怀疑那两个青年在偷看自己,在上学路上跟踪她,甚至在家复习功课时也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自己的相貌。当她告诉母亲时,母亲起先认为女儿在开玩笑,后来也将信将疑,当女儿回家时都要往楼下巡视一番。父亲更加着急,用三合板封死了卫生间的玻璃窗,将家里所有的窗帘都放下来,女儿上学时他悄悄跟踪也没有发现异常。他们虽安慰女儿:“哪有什么说话声音?”“窗户都封起来了,谁也看不到了。”但没有效果。   在查阅了有关文献和咨询了心理专家后,笔者认识到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时过于紧张焦虑也会出现短暂的“幻听”“幻视”现象,这是正常的。于是,我及时找到陈某,搜集她的家庭和个人信息,进行必要的青春期心理辅导,调整她的认知状况。同时,我从陈某的家庭关系入手,查找病因。原来,陈某的父亲是个出租车司机,平时很少与女儿沟通,使她从小就缺少安全感。母亲小学文化,无业在家,与女儿关系特别密切,女儿对母亲的依赖性很强。经过了解与分析后,我发现家庭关系失衡,于是我建议母亲尽量疏远女儿一段时间,因为她说话不注意方式,对女儿反映的情况不加验证就想当然地否认,多次站在了女儿的对立面,本想改变女儿错误认识的意图与行为反而强化了女儿固有的观念。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只有当病因被充分地展现时,症状才会消失。”陈某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展现,也就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首先,笔者建议陈某的家长不要轻易否认孩子的想法,要帮助她一起去验证事实。比如,让父亲带着女儿寻找那两个“偷看”“跟踪”她的人,询问他们的长相;当女儿“听到”有人谈论自己时,家长不要一口否认,要与孩子交流她具体听到了什么。那两个人是否真的存在,不是别人说了算,一定要让她自己得出结论。其次,家长要解除对女儿症状的消极关注,不要总是看到孩子的病态表现。比如尝试把窗帘打开一点,与女儿说话时不要过分小心翼翼,女儿回家时不要再巡视她身后的情况等,否则会暗示孩子的病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干预,陈某的症状明显好转。   笔者认为,前面的心理辅导只注重了陈某的个人问题,家长的参与也只是为了协助辅导陈某,而家庭心理辅导的重点还是要设法改善陈某旧的家庭关系,重建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因此还需要进行跟踪辅导,巩固辅导效果。于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关系的改善,笔者建议父亲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多关心女儿的学习与生活,每天上学由父亲接送,大大增加女儿的安全感,父女关系得到改善。每天晚饭后,要留出一段家庭谈天的时间,双休日组织一次家庭郊游活动等,和谐的家庭氛围逐步建立。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陈某的症状得到了彻底改善,她也成功考入大学。   三、家庭心理辅导的注意事项   系统论将家庭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家庭心理辅导的过程就是改善家庭关系的过程。一切家庭问题的产生均来源于家庭关系不和谐,一切家庭问题的解决也归结于和谐关系的重建。在家庭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点。   1.辅导教师对家庭关系的关注要重于对学生问题的关注。辅导教师不能仅仅纠缠于单纯解决学生的问题,而要向家长解释清楚学生的问题与家庭系统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此负责,并要与家庭成员就辅导目标等达成一致性意见,共同作出改变的努力。   2.使家庭积极面对现实,而不是纠缠于“过去”。家庭心理辅导的目标是解决“现在”的家庭关系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纠缠于“过去”。适度挖掘过去的经历是可以的,如果太强调“过去”的意义,只会激起大家对“过去”伤痕的回忆,使问题更难以解决,而且还有可能引起新的家庭矛盾,使问题更复杂化。   3.在改善学生家庭环境的同时,不可忽视孩子自主性的提高。家庭心理辅导是通过改善学生的家庭关系来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但是,辅导教师还要注意不能太偏重家庭环境的改善,还要设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四、家庭心理辅导的困惑与思考   经过多年的心理辅导,笔者认为家庭心理辅导与学校心理辅导相结合,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有效,因为这是从学生的问题根源入手解决其根本问题,共同的目标也很容易使家长与学校双方形成教育的合力。不过,在具体实施中也常会遇到一些困惑。   1.家长观念保守,扭转困难   大多数家长能够认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肯配合学校的辅导工作。当辅导教师指出其家庭关系中的问题时,很多家长可能碍于面子,心里不愿承认,也不愿为此努力。由于家长的观念难以扭转,学校心理辅导便得不到家庭强有力的支持。针对这种现象,学校与社会可通过专家讲座、家长沙龙等活动进行宣教,帮助家长转变传统观念。   2.家庭辅导策略难实施,更难持久   家庭心理辅导的策略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固有的家庭关系作出调整,就会牵涉到个别家庭成员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实施时会遇到这些成员维持现状、不想改变的阻力。有的家长起初还能配合,等孩子的问题稍加改善后,又会返回原状。还有的家庭解决了老问题,又产生了新问题,与辅导效果抵消。因此,跟踪辅导十分重要,最好以书面的形式来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并找一个能够起到监督作用的“第三人”。另外,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及时总结与沟通,也可以减少彼此的误解,促进辅导策略的顺利实施。   3.在复杂的家庭关系面前,辅导教师面临着保持中立的考验   当心理辅导教师真正介入家庭时,随着了解的深入,复杂的家庭关系呈现在面前,辅导教师往往会面临中立原则的考验:要么难以保持中立的立场,对家庭中的弱者同情和关注过多;要么始终保持中立,同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表面上做了很多,实际上却什么也没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想引用家庭治疗大师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的一句话:“作为一名家庭治疗师,我不是去治疗家庭,而是帮助家庭发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在介入家庭和实施辅导的不同阶段,我们可能会支持或干预家庭成员中的某个人,这并没有违背中立原则,因为从介入的全过程看,我们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傅安球.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申荷永.心理分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徐光兴.西方精神分析经典案例集[M].长春:吉林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上海,200237)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教师职业危机怎么解决,教师成长的关键困惑与对策心得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