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剖析自己

2024-03-20  本文已影响 381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摘 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大学生德智体的顺利发展,有很多大学生不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笔者在此简要概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而提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点对策,仅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教育对策;探究   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急剧的变化中。因此判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更为复杂的。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总结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综合起来有如下标准: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身心感觉良好,能够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应具有正常的智力、健全的意志、稳定协调的情绪;在个性方面应具有健全和谐的人格;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还应符合其年龄特征和性别特征;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意与人合作共事;热爱生活和学习,与现实保持良好接触;具有生存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那么我们大学教育工作者要以此为标准开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探究如下对策: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教师转变观念,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教育活动,是一个新的领域,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观念的转变。教师要进一步深刻领会“教书育人”的实质,教师的职责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应是“育人气这里的“育”包括智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一般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会大学生怎样去做人,怎样去生活,更要做心灵智慧的启迪者,教会学生更好地生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而目前大部分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认为他们的教学任务就是传授知识,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专业人员的事,所以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学生心理需要,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讲授,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有鉴于此,应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一方面,学校应对全体教师加强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纠正“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专业人员的事”的错误观念,使全体教职员工树立,“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新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精神。另一方面,教师本身应自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逐步掌握心理观察、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二)加强宣传教育,促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意识  加强“健康新概念”的宣传,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意识,摒弃保守落后的观念。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新的健康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目前,很多学生仍然是传统的健康观,尤其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验的第一反映是“看看是否有病”、“有没有不正常”,他们往往把内心冲突、挫折、紧张、压抑、自卑等看成是病态心理,这种认识是非常肤浅的有害的。目前,部分心理咨询中心门庭冷落,实际上并不是学生不需要,而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想去而不敢去,害怕贴上心理障碍的标签,害怕投来异样的目光,因此仍在犹豫和徘徊的边缘挣扎。高校要努力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通过宣传、演讲等途径让学生明确新的健康概念,增强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更加注重自我教育,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完善自我的一种途径,积极参与学校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表层,是人们可以直接感触到的文化现象。一般指除去课堂教学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具体而言,校园文化活动一般指众多的社团和其它各种文化活动,如书法、绘画、摄影、集邮、咨询、演讲、写作等协会的活动,以及天文地理、理工农医、文史哲学等方面的兴趣小组活动,以及不同规模的文娱体育活动。高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最具活力和征服力的活教材,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可以使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理想信仰、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得到提升。各高校和有关部门必须正确认识校园文化活动的性质和意义,合理、统筹地安排,认真引导与管理,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心理需要为切入点,以校风、学风、班风建设为龙头,形式、内容的设计要尽量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要,具有针对性、教育性和可行性,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活动要能为绝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并能得到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比如促进大学生交往、成才等内容的主题活动,我们应该适当多开展。活动中,尽可能地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生从中学会团结协助、公平竟争、表现自我,感受大学生生活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康心理。  各高校还要努力加强大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丰富社团文化生活,积极举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广泛开展各类竞赛活动,让大学生从中培养健康的心理情感,克服不良情绪,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郭拥武,金辉,周建军,商晓梅.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2]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3]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2003.5.第1版.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学生体育教育方面的困惑,体育运动中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