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新生面临人生的转折期,易于产生心理问题和困惑。而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影响巨大深远。本文探讨利用儒家的有益思想来解决大学新生面对的主要心理问题:神经衰弱倾向,自信心缺乏,人际交往问题,挫折感强烈等。在大学中加强儒家有益思想的宣传和应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 大学新生 心理问题 1 前言 大学生心理障碍正在成为退学、休学的重要原因,有自杀倾向与轻生者的比率在逐年升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理论以及技术还是主要依据西方的理论及技术。众所周知,西方是现代心理学的发源地,但是我国古代就有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如果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注重和加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的应用,是不是一个有益的探索方向呢? 就儒家的历史作用看,儒家自西汉成为中国主要王朝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1]。 “《论语》这本书所宣传、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范’、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惯、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2]” 儒家思想固然有消极的一面,如儒家思想刻板伦理性,耻辱标签等现象; 但儒家也有大量积极意义的思想。有实证研究表明,儒家以苦困为成长方式的应对思想,对心理健康有确切的积极作用等等[3]。因此,把儒家思想中蕴涵的心理健康理念和技术应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来是可行的。 2 应用儒家思想应对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大量的大学新生心理调查研究表明,大学新生心理问题排在前几位的有:神经衰弱倾向,自信心缺乏,人际交往问题,挫折耐受性差等。本文研究利用儒家的有益思想来解决大学新生的几个主要心理问题。 2.1神经衰弱倾向 大学新生的神经衰弱倾向主要表现为思想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容易拉肚子或便秘、常常失眠等。产生神经衰弱倾向的内因有个体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不稳定或不成熟,大学生比较缺乏耐心和定力。而儒家在修身养性方面有着丰富思想和技术,其典型特征是强调人心灵的内在超越性,以自省、修养提升心灵境界[3]。 儒家主张通过涵养来实现自我成长。这即是自省主张。如张载在《西铭》中说:“存心养性为非懈。”孔子将修身与保持心理平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出:“所谓修身养性在正其心者,身有愤嚏,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朱熹真正完成了儒家道德修养学说的建构,他强调“专注于一,内无妄想,外无妄动,惟精惟一”, “湛然无事,自然专一。[4]及其有事,则随事而应,事已则复湛然亦”。
PingYin.cN
朱熹认为心本来湛静清明,万理俱足。现代社会信息膨胀,人们被无以计量的信息充塞头脑,很容易“浩于形气之私”,难以自然专一。 2.2自信心缺乏问题 大学生自信心缺乏主要表现为感到自卑、过于依赖别人、过于担心自己的将来、缺乏决断能力等。孟子主张以志养气,有所谓“我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这种浩然之气,在生活和工作中就能端正心态,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特别大,不管是新生还是毕业生对未来都很担忧。孟子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样就可以把人从环境(事、人)的压力中解脱出来,达到独自体验,自我超越,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既不“嫉贤妒能”,又不“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学会维护和及时调整内在的心理平衡。在对于自身的接受方面,孔子不仅主张看到、认可并容忍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而且更进一步的提出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里仁》)。可见,孔子对待自身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而是饱含积极进取精神的态度。 2.3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容易让人误解、在乎别人的视线、不善于交往、对别人的认识容易极端化等。大学生之间经常会有各种人际矛盾,因为不擅于化解矛盾会引起各种误解甚至恶性事件。 对于人际认知原则或方式,儒家有自己的基本主张,这就是“忠恕”思想。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所谓“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特别可贵的是他对待怨恨的主张“以直报怨”,坚持用公平正直来报答。 孟子提出“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日:‘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孟子.离娄下》)。孟子段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自己蛮横无理,首先要反省自己,如果通过反省发现问题和责任不在自己一方,那也要心安理得,因为对方是一个愚妄之人,跟他计较就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实属很高明的为人智慧。 “中庸”是儒家推崇的应对社会和人际问题的原则。“中庸”为时中、中用、合理的选择之意。杜维明认为,“‘中庸’的基本观念,实际上是在最复杂的时空交汇点上取得最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中’这个观点,不是指静态的中心,而是对动态过程的把握。”[5] 这就是说,儒家的“中庸”有用“中”原则,即当个体在做某件事情时,会遇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利益要求,为了更好地做某件事情,或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应折中性地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由此可见,“中庸”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随大流”、“混日子”,而是更协调地积极处事。 2.4 挫折耐受性差 大学新生面对着众多优秀的同龄人,很多会因为学习、才艺、家境等方面的差距产生挫折感。在儒家看来,挫折等困苦(压力)是存在的,是个体不能左右的随机因素造成的,个人不应为困苦的结果负责。困苦可以磨练人,能经受住困苦磨练的人才能成就事业。面对困苦,接受它,但不要自我放弃,要借机培养自己的品性,锻炼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将来的机会做准备。 大学贫困生不仅在经济上有困难,由于经济的差距使得心理上也有巨大的不平衡感,容易陷入不良的情绪。儒家在贫困方面有很多有益的理念,孔子对颜回用一个竹箪盛饭,一个瓢饮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不改其乐”表示十分钦佩,称赞说:“贤哉,回也”。并有“君子固穷”“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慨叹。孔子认为对挫折的承受力是一种美德,如他对颜渊说:“用则行,舍则藏,惟我与尔是夫!”,言外之意就是,遇到冷遇、遭到挫折要能坦然接受而不要愤愤不平、耿耿于怀。孟子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看来,困苦可以使人学会新的能力,提高人的思考力和耐受力。《卫灵公》里说的“小不忍则乱大谋”是说对一些不顺利、小挫折要善于忍让、忍耐,以顾全大局,切不可因一时冲动而做一些自残、害人的蠢事。 3 总结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认为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世代积累了祖先的经验,这种经验有使人类对某些特定的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世纪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6]。那么儒家思想对中国人也必然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要主动提炼出能为现代人服务的理念和技术。儒家思想在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现实的意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适当地正确地渗透这些经典思想,不仅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还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的理解传统文化,培育爱国情感。 参考文献: [1] 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20,132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1—2 [3]景怀斌. 儒家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咨询的启示. 心理学报,2007,39(2):371-380 [4]束景南 朱熹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14 [5]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217 [6]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24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