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是一种直接关注“人的心灵深处”的人本性教育,也是一种关注社会对个人心理影响的社会性教育。从深处讲,它直接触及人的“心灵根部”;从广处讲,它直接关涉个体与周围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探究心理问题的社会根源。年龄一般为12~15岁左右的初中生,面临着复杂的社会转型环境,具有特定年龄的心理特点,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需要更高的艺术性和更大的“心理投入”,更需要“社会学的想象力”。
junzilian.com
⑴对初中生进行心理教育,需要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的要求,正确、慎重地定位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的实施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心理教育化解人的心理矛盾和提升人的心理素质的功能,使它成为青少年学生心灵成长的建设性桥梁。一、初中心理教育的基本目标
心理教育的目标定位的正确与否,直接关涉心理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关涉心理教育的效果优劣。就我国来说,初中心理教育目标的设定应基于对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点以及心理教育学科性质的充分研究。
初中生年龄一般在12~15岁,正处于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关键时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好奇心旺盛,但社会阅历尚浅,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对各种心理矛盾难以克服,对各种诱惑难以明辨区分,因此这个时段他们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心理需求,不仅要学会走向“心理独立”(即保持个性),而且要学会走进“关系人生”(即和谐交往)和深入社会;心理教育是一门兼具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多重意蕴的综合性学科,它既需要考虑“个体”的发展性,又需要考虑“社会”对个体的约束性。因此,初中心理教育不仅要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能够“独立”健康生活的“心理人”,〔2〕更要把他们培养成能够“在关系中”健康生活的“社会人”,即使他们成为人格完善、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强、综合素质达标的健康个体和良好公民。初中心理教育的这一基本目标,体现了心理教育“以人为本,关注人性”的本质内涵,而且既体现了综合性(融合性),又体现了阶段性。
二、初中心理教育的基本内容
心理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靠具体的心理教育内容来体现和落实。依据目前初中生心理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以及社会对心理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对初中生加强心理教育,其中每个方面又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心理学知识的传递、心理调节技能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一)珍惜生命,悦纳自我
生命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唯一的一种存在,是一切幸福和情感的终极来源。而当今社会中,某些青少年难以承受社会带来的心理冲击,不堪学习和人际交往压力,而走向了轻生的道路。因此,心理教育工作者应从生命、青春和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用新的眼光正确地看待自我,客观地评价自己,珍惜无价的自尊,扬起自信的风帆,克服自贱和自卑心理,树立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悦纳现存的自我并积极地塑造新的自我。针对由压力带来的青少年心理失调和情绪不稳,可以引导他们认识情绪的多变性特点,学会用注意转移法、认识改变法、尽情倾诉法、情绪升华法、合理发泄法和理智控制法等方法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心理按摩”,缓解不良情绪。针对由人情疏离、人性冷漠导致的青少年孤独感,应引导学生主动追寻高雅的生活,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感受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悦纳自我,走向积极人生。
(二)适应社会,超越阻碍
转型期社会复杂多变,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多样,各种诱惑、竞争和压力困扰着学生。有些学生因无法认清和抵制社会不良诱惑而走上了犯罪道路或者身陷险境,有些因难以承受考试和升学压力而放弃了生命,有些则因未能取得成功而仇视他人和社会,甚至逃避或报复社会,这些都是令人遗憾的。因此,心理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学生以正确积极的心态看待竞争和压力,亲近和接纳多变的社会,勇敢地面对和应对挫折与困难,学会对自己和社会负责,成为一个成熟的、富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三)真诚待人,和谐交往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必然逃脱不掉社会的交际网络,近到自己的父母和亲人、老师和同学,远到自己的网友、笔友,他们应成为青少年学生的快乐之源,而不应成为心灵成长的绊羁。但是,受多种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青少年,很多出现了逆反心理,在与他人交往中出现了种种困惑。心理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和体察他人,学会真诚沟通,克服逆反心理,用正确的方式化解与师长的矛盾,呵护和享受亲情、友情、师生情,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朋友关系。同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胸襟,以更加客观、平等、接纳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使他们不再因交往失败而困惑,不再因交往的不顺而失落。
(四)学会学习,立志成才
如今,在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中,考试焦虑、逃学厌学现象严重,很多学生因体验不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而放弃了学习,转而走向了1些不良的社会活动,如打架斗殴、网络成瘾、早恋等。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发展最主要的有生力量,其能否成才关系重大。因此,心理教育应从心理角度入手奉献一份力量。第一,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以平凡的心态对待考试结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和价值感,立志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第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生活的特点,转变学习方式和方法,由小学的被动学习、个体学习和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探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第三,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科学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四,培养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引导学生学会从平时的点滴成功中获取自信,体验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
(五)增强自控,克服网瘾
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成为许多家长和老师乃至整个社会忧虑的社会问题。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走上这条路的背后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逃避社会现实和学习压力,有的是难以抵制网络游戏的诱惑,还有的是生命的意义感丧失,借此打发时光。心理教育工作者应针对学生沉迷网络的具体原因,适时地进行心理疏通,拯救堕落的心灵。向学生阐述网络交往的特点、规则和道德以及过度迷恋网络游戏的危害,引导其抵制和拒绝网络诱惑,保持健康的网络心态,学会正确、安全地使用网络。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生命的意义感,使他们发现生活的情趣,同时引导学生勇敢地面对挫折,磨砺坚强的意志,学会自励自制。
三、初中心理教育的实施原则
(一)坚持阶段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阶段性是指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心理需求和生活逻辑具有年级差异性,因而心理教育在不同年级阶段应突出不同的心理教育主题,按年级先后以“我与自己的关系”—“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即自我意识(七年级)4人际交往(八年级)4社会适应(九年级),由近及远、由微观到宏观逐步展开,并且在这条线索的周围贯穿学习心理品质、创新意识的培养等心理教育内容;所谓系统性是指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心理需求和生活逻辑并不是截然分层的,而是有着一定的连续性和重叠性,因而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和学习等重要的心理教育主题还要分层次地多次重复出现、逐步拓展、螺旋式上升。总之,我们要以系统科学论的观点来全面规划设计、整体推进初中心理教育,既考虑各个年级阶段的独特性与针对性,又要注意彼此之间的连贯性与持续性,从而实现各阶段之间的有效沟通与科学衔接,使初中心理教育呈现出一个逐步递进、螺旋提升、不断深化的态势。
(二)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目前我国的初中心理教育除了上海、北京等个别发达城市外,大部分还处于以治为主的阶段,即只针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而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关注较少。心理教育的关键应在于预防,在于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从本质上来说,心理教育应该是完全符合医未病之病的思想。”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实施初中心理教育必须坚持的一条原则。
(三)坚持专门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这里所讲的综合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综合,一是内部综合。前者指心理教育的实施不是一项单一的活动,它的实施必须与道德、法律和国情等教育相结合,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综合;后者指在以开展一个心理教育主题活动为主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主题层面的心理教育,如在探讨学习心理时,也要顺便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历练,因为心理教育的各个内容主题间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总之,心理教育的开展要坚持以心理教育为主,兼顾道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教育;坚持以一个心理教育主题为主,兼顾其他心理教育主题的教育,做到专门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四)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
西方开展正规的学校心理教育要早于我国,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吸收其有益成果;然而,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教育具有重大影响,心理教育范式具有民族疆域,西方的心理教育模式未必直接适用于在中国这个特定“文化域”生长起来的初中生。所以,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民族个性特征、文化观念和生活实际,不应照搬西方“普适性”的心理教育模式,而应渗透我国独特的文化蕴含,构建我国本土化的心理教育模式,坚持“洋为中用”、“中西合璧”。同时,我国古代也具有独特的心理教育思想和方法,如开导劝慰和抑情顺理等认知方法,习见习闻、消愁怡悦和气功引导等行为方法,以情胜情和相反情志等情志方法,我们应把这些古代的经典方法进行现代化的再运用,将之渗透到现代心理教育中,做到“古为今用”。总之,“我国心理教育需要国际化的视野,但不能全盘‘西化’;需要‘本土化’的信念,但不能搞封闭式的‘乡土化’”;〔10〕需要古代人的经典智慧,但不能原样复制。“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是初中心理教育必须要坚持的原则.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