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联姻为背景,提出了双赢实施办法,对应用效果进行预期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联姻可以一举两得。其一得,可以有效缓解社区体育公共体育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实现社区体育的科学、健康、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其二得,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实习、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区体育;公共体育服务;社会体育指导
1、背景分析 随着广大民众的体育意识增强,健身已经成为了更多人关注的一个重要生活内容,而此时社区体育管理组织力量薄弱、公共体育组织服务力量供给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发展社区体育的一大障碍,调查结果显示,有60%以上的社区居民把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归结为无人指导和缺乏场地设施,可见科学的指导在社区居民锻炼时的重要性。即便如此,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较低、专业知识匮乏,兼职,离退休人员担任等问题[1]。如何解决社区体育的指导问题,成为了发展群众体育运动的关键点。 高校中的体育专业在发展中逐渐认识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匮乏已经成为了非常严重的问题,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学生实习和就业,部分学生的就业现状也与走向社会成为民众进行科学锻炼的指导力量这一初衷有出入。高校如果想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力度,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光在课堂上下功夫是不够的,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和空间。如何解决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问题,也成为了高校体育发展的瓶颈。 当双方都在为如何解决自身的问题而焦头烂额时,二者的联姻,不但能缓解公共体育服务力量不足、质量不高、组织力量薄弱等问题,充实、强化社区体育的指导力量还能够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开辟一个新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场所,一举两得,实现互动互补发展。2、实施途径2.1 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才资源 高校体育教师等人才资源一直是社区体育关注的重要指导力量,但限于多方面原因,高校体育教师走向社区的道路并不顺利,还没有成为指导社区居民健身的中坚力量。加之高校体育教师的数量毕竟有限,面对庞大的社区健身人群,单靠高校体育教师的力量实在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然而,鉴于高校体育教师的重要身份和指导地位,可以在整个社区体育指导中扮演多重角色,不但能够指导社区居民进行科学、健康的锻炼,同时也能够扮演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将整个社区体育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开展得更加的科学合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呼吁和指导学生进行社区体育指导的相关工作,而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则正是实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联姻的主要执行者和管理者。 社区居民对锻炼所需公共体育产品、服务等需求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和顺畅的表达[2],还没有建成完善的寻求政策回应和物质支持的系统,高校体育教师可以依据自身的学术能力和科研优势对他们的需求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和科研支持,促进社区居民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等软、硬件条件的改善。2.2 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的体育专业的学生和体育骨干力量 体育专业的学生和骨干力量总被当成潜在的人才来看待,成材后才能为社会作贡献这种想法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据调查表明,高校学生到社区参加过体育服务的不足10%,人力资源都是具有实效性的,不及时的利用就是浪费[3]。他们应该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锻炼成才,体育院校的学生大都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只要注意合理地教育和引导,是能够胜任社区体育服务工作的。何况,学生余暇时间相对较多,把其中一部分用来从事社区体育服务,既帮助了他人,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可谓一举多得。 高校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能够作为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蓝本进行借鉴,同时也能够开办科学体育锻炼常识的讲座和相关锻炼知识宣传,实现社区居民自身锻炼知识和科学锻炼能力的提高,实现社区体育的主动、科学、良性发展。 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执行、组织、管理工作,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也能够通过这些活动,缓解学校活动不能做到人人组织、人人管理的现状,让每个体育专业的学生都能够体会自身能力的培养,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为未来的实习、就业奠定基础。2.3 实践、实习一条线 以实习的形式直接联姻,开展学生的连贯性实践活动,在实习之前进行实践,为社区体育提供服务,等到实习阶段,直接进入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如以以来,形成良性循环。还可以让老生带新生,不但建立了良性服务的运行机制,也建立了长久的实习基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2.4 在社区范围内成立体育社团组织 推动服务的深化,可以在相应的社区内成立青少年活动中心[4]、社区体育俱乐部、相关的单项体育俱乐部,比如说太极拳俱乐部、健身操俱乐部等等的体育社团组织,由学生在整个的组织中担任组织者、管理者,在举办相关活动的时候,可以进行前期的筹备,现场的组织、指导,后期的总结和整理工作。 如此一来可以实现社区体育活动和项目的灵活多样化发展,带动更多的人群走进全民健身这个大潮之中。而学生高年级带低年级可以直接实现连续性发展,不但实现了社区体育的科学性发展,也促进了社区体育的规模型演进,可以形成社区体育的良好的发展模式。2.5 校企合作开展体育比赛 对企业文化的重视让体育成为了企业关注的中心和活动的重点,实现高校和社区内企业的联合,促进全民健身的横向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体育比赛、校企联办高水平运动队[5]等方式,促进企业体育文化的开展,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实现了职工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和生活方式的良性转变,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实现企业小环境的终身体育思想和现实。此时的高校体育人才,不但满足了企业的文化发展和余暇生活开展的需要,也带动了社区体育一方的规模性发展。3 应用效果分析3.1高校师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能够将科学、先进的锻炼方法带到社区,解决了社区居民锻炼的盲目性和从众性的问题,也缓解了管理组织力量薄弱、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管理支持,实现社区体育的良性、科学、健康发展。3.2高校学生参与社区服务,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改善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实习、就业都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和社区居民的广泛接触可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资源的积累,为以后的发展开拓空间和机会。3.3高校教师通过参与社区体育指导工作,加强了对外交流,实现了自我价值,而此过程也为高校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3.4高校支持联姻,有利于专业、学科建设。高校通过与社区体育积极联姻,为学生的实习、就业等进一步实践研究提供了方便条件也为高校的专业和学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促使高校体育专业的不断完善,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参考文献1. 何昌贵,肖文.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走入社区实现“双赢”模式的研究[J].网络财富,2010年11月2. 谈智武,曹庆荣,王冬冬,李泽群.农村体育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3月.第28卷 第2期3. 孟广丁,徐英微.论高校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服务的互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3期4. 金晓阳,蒋荣,薛雨平.高校建立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研究(一)——高校周边居民的体育意识、需求及体育活动特征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12月.第17卷第6期5. 邹师,周莹,郭殿祥.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2001-4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