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目前人们基本上关取得了共识,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但是由于“工具论”长期占统治地位,导致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严重缺失,学生的人格被严重异化。作为对走向21世纪教育要求的回应,尤其要加强人格教育,在语文教育中举起人格教育这面旗帜,不是为了添抹鲜亮的标签,而是希冀以人格教育为一个契入点、一个结合点,充分发挥汉语文教育的涵养和熏染的教化之功,以达到唤醒人格心灵、润泽人生目的之境界,尽最大可能使汉语文所涵盖的优秀文化心理成为国人的塑身立业之本。
一、人格教育
人格的概念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但一般认为所谓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等。它们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杜会实践逐渐形成巩固的。所谓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主1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
对正在成长的每一位正常的个体所实施的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的活动。
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就是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自觉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人格教育是在语文学科内进行,它不仅仅是从外在形式上引导学生获得生存所需的文化知识,而且还从内在本质上教导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主体应有的精神底蕴和审美趣味。其内涵就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语文教学渗透人格教育的意义
1.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是语文教育的内在要求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沿用工具性一说来解释语文教学的性质。语言是工具,这诚然不错。旦语言又不仅仅是工具,它直接塑造人的文化心理,因而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和人性特点的,是打开人类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从实践角度来看,单纯从工具方面训练学生,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不可能提高的。以写作为例,如果单纯从写作形式去训练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认真而有效的训练,学生的作文审题把握住1了,结构也比较合理,语言也通顺流畅,但从总体上看却不是好文章,存在大同小异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训练是从单一的工具形式着手的,而忽略了文章的人性情感内核,文章没有独到的情感体验就如同人没有流动的血液一样。我们的学科性质不能只讲工具性忽略人文性,我们的语文教育不能只教文不育人。在语文教育中既要进行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更要相机进行审美观、人生观的教育,使语文教学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文化基座和精神底蕴。只有真正做到既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又塑造健康人格,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得到提高,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和语文教育的价值。
2.人格教育是汉语文传统教育的精华
吕叔湘曾说过:一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考察古代语文教育,我们发现:把儒学伦理作为最高规范推行伦理教育,重视诗书文章的教化功能,把“化民成俗、建国君民”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其重要特征。这样文化背景下的语|文教育不仅是为了通过经史典集的学习使学生有一定的应对、诵诗的能力,更是为了使学生成为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的认同者和拥有者。实际上,我国古代传统教育是教人成人的教育,是一种塑造理想人格的教育。孔子提及的圣人、君子、贤人都是具有完美人格的人,这样的人格教育,极大地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我们剔除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封建思想,吸收借鉴其好的思想内容,仍能为今所用。
3.人格教育是世界语文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当科学主义功利教育观在语文教育中泛滥时,语文教育也就渐渐背离了人文精神的基本准线,忽视了对当下人生境遇的关注,演变为“应试教育”的极端异化形态。找回语文教育失落了的人文精神,重建语文教育的价值基础也就成了当代中国语文教育界乃至世界语文教育界最强烈的呼声。现代语文教育在重视语文能力开发的同时,注意人的发展,防止语文教育的失衡和异化,这是世界语文教育改革的共同课题,也是整个世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上述事实充分说明,未来世界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将由片面强调1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技能、技巧,忽略学生人格发展,转向既重视知识、能力,又重视发展学生健康人格,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走向。
三、推行语文人格教育的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能让他的学生铭记一生,何以会如此呢?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教师的人格修养。俗话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强调的是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要善于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引导者。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要求教师有健全的人格。因为“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人格品质将给他的学生以榜样和示范的作用。健康的性格、丰富的感情、勤学上进的顽强意志、开拓前进的创新能力这些美好健康的品质都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也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因此,丰富的知识涵养、扎实的语文功底,是语文教师影响力的源泉,也是教师创造力的基础。
2.创设平等民主新课堂
以往的教育把教师作为绝对权威,学生必须服从教师。这种师生关系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有害无益。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我们必须重建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平等交流,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观点、宽容学生的失误,让学生在一种和谐友好的氛围中自由地成长。同时,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拥有者,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甚至反驳教师的看法,教师对自身的错误要勇于承认并改正。这样的课堂,才能搭起师生之间理解的桥梁,才能实现师生之间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才能真正展示学生充满热情的青春情怀,才能自由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
3.积极拓展研宄性阅读
研宄性阅读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阅读材料中选择并确定研宄专题,用类似科学研宄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宄性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学生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唯物辩证法,如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偶然与必然等范畴,也更多地考虑模糊还是精确、相对还是绝对、定量还是定性等,发展j了学生的思维潜能,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合群能力。研宄性阅读教学以人格的健全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它有利于唤起学生对科学民主的向往、想象和探索。既为他们提供了可资构建思维认知系统的'平台,又为他们创造了用以张扬健康自由个性、塑造高尚独立人格的空间。
4.尊重学生主体写作意识
尊重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途径。学生作文的过程,就是用笔说话的过程,就是用笔展示自我人格的过程。所以说,作文就是做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作文教学对培养人格起着导向和强化作用。但现在的作文教学喜欢讲方法,其实是模式化,呆板而又僵化,很少考虑学生的真情实感。我们总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生作文,一定要做到以“真”为本。帕斯卡尔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放弃独立思考的权利,就是自动放弃自我的人格尊严。因而要改变作文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能够真实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思想。不要过分地在评价标准中附加诸如“好人好事”、“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康向上的趣味”、“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美好新生活”之类带有明显道德判断和意识形态色彩的条件,主题先行,学生的思想只能进入四平八稳的框框条条,缺少个性风采,导致双重人格的形成。
5.拓宽语文教育渠道
语文教育应该努力拓宽人格教育的渠道。在课外写作、公开讲演和辩论、专门的课题研宄、观赏自然风光等丰富有趣的活动中,把人类特别是本民族积累的智慧精神、价值观念、理想人格、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求真精神等有形的和无形的精神财富,传授给学生,以期使之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同时,人格教育的任务不只是语文教育的专利,其他学科教育中也存在着人格教育的因素,将语文学科的人格教育和其他学科的人格教育结合起来,与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相互补充,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何小微
(江西赣南师范学院)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