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县域城镇化水平;地域分异特征;经济特区;海南
一、评析原理
第一,评析意义。城镇化的本质是由于生产力变革引起的经济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过程。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进步状况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现代化水平。
第二,评析原理。目前城镇化水平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单一指标法,通过一个最能反映本质,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定量描述城镇化水平。国际和国内的通用方法是计算城镇人口比重,尽管这个指标较好地描述了人口向城镇聚居的状况,但由于体制上的差异,直接用这个指标测量我国的城镇化存在很大问题。二是综合指标法,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标来衡量城镇化水平。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小城镇建设,而是伴随工业化过程而出现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人口、非农产业、资本、市场由分散的农村地域向城镇集中的过程。科学评价某一地域的城镇化水平时若只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反映城镇化程度,不可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城镇化的全部内容。
因此,本文将采用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从人口结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四个方面,选取11个城镇化相关指标,建立并运用分层次评价模型及相应指标体系,对海南经济特区县域城镇化水平及其地域分异特征进行测度分析。
二、评析模型与方法
(一)评析模型
城镇化是大部分农村人口逐步脱离农业向城镇转移,城镇规模扩大与数量增多、非农产业获得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进而引起农村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经济水平、基础设施乃至思想观念变化的动态过程。有鉴于此,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基本原理,可以构建包含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经济水平和基础设施四方面的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分层次综合测评模型:
u=a×p+b×c+c×j+d×i ①
①式中:u、p、c、j、i分别表示县域城镇化综合指数、人口结构城镇化指数、产业结构城镇化指数、经济发展城镇化指数和基础设施城镇化指数;a、b、c、d为权数,且a+b+c+d=1。
(二)指标体系
基于前述测度原理和模型,建立起由综合层——县域城镇化综合水平、内涵层(人口结构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和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和指标层的三层架构。其中综合层起导向和约束作用,以县域城镇化综合指数(u)加以表征;内涵层旨在明晰县域城镇化的多维内涵支撑,分别以人口结构城镇化指数(p)、产业结构城镇化指数(c)、经济发展城镇化指数(j)和基础设施城镇化指数(i)加以表征;指标层则包括了依据上述原则与思路所选择的11个具体指标(见表1)。
(三)评析方法
1、原始数据标准化。鉴于指标间的量纲不同,为了消除数据间的屏蔽效应,有必要对数据进行规一化处理,本文采用正规化方法进行标准化变换,其公式为:
bi=(ii-imin)/(imax-imin)②
②式中:bi为各过程支撑力指标的标准值;ii为各过程支撑力指标的原始值;imax、imin分别为各过程支撑力指标的原始最大和最小值。
2、分力指数计算。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出判断矩阵进行排序,经cr一致性检验后得出内涵层的初始权重,并根据专家意见,因此,加权平均分析法来分别人口结构城镇化指数、产业结构城镇化指数、经济发展城镇化指数和基础设施城镇化指数,相应的算法公式为:
p=0.3×u1+0.4×u2+0.3×u3 ③
c=0.4×u4+0.3×u5+0.3×u6 ④
j=0.4×u7+0.4×u8+0.2×u9 ⑤
i=0.5×u10+0.5×u11 ⑥
3、合力指数计算。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出判断矩阵进行排序,经cr一致性检验后得出综合层的初始权重,并根据专家意见,将公式①中的a、b、c、d权重值修正为0.2、0.3、0.3和0.2,据以进行县域城镇化综合指数的计算,即:
u=0.2×p+0.3×c+0.3×j+0.2×i ⑦
三、地域分异特征评析
(一)数据采集处理
由于部分相关评价指标原始数据来源存在一定时序不连续性,本文主要对2008年度海南经济特区16个县域城镇化水平地域异特征进行评析。数据以《海南统计年鉴2009》(海南省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为主要采集来源,并与16个县域2008年统计公报数据相互校验,从而保证了原始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按照上述处理步骤,根据公式②-⑦可以计算得出16个县域城镇化综合指数(见表2)。
(二)分异特征分析
结合表2中的海南经济特区各县域城镇化综合指数及排名,按照0.4及以上、0.3-0.4、0.2-0.3、0.1-0.2的分级标准,将2008年海南经济特区县域城镇化综合指数分成四个量级(见表2),并绘制县域城镇化水平地域分异示意图(见图1),据以考察和分析海南经济特区县域城镇化水平地域分异特征。
1、差异性。海南经济特区县域城镇化综合指数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一是县域个体间城镇化综合指数差异。排名第一位的昌江县(0.4900)与排名最后的乐东县(0.1370)综合指数差距达0.3530。二是量级群体间城镇化综合指数差异。各量级之间城镇化综合指数平均群体性差距也分别达0.1045(ⅰ、ⅱ量级之间)、0.1005(ⅱ、ⅲ量级之间)和0.0591(ⅲ、ⅳ量级之间),而ⅰ、ⅳ量级之间平均综合指数差距则达0.2641。
2、失衡性。海南经济特区县域城镇化指数具有一定失衡性。首先是内部结构失衡。各县域城镇化综合指数与各内涵层指数排名位序存在一定程度错位。其次是地域空间失衡。各县域城镇化综合指数地域空间分布大致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东部分布着3个ⅰ量级县域(文昌、琼海和万宁市)和2个ⅱ量级县域(陵水和保亭县),而且都是旅游业较为发达的滨海市县;西部只有1个ⅰ量级(昌江县)和1个ⅱ量级县域(东方市),这两县市都是海南经济特区由来已久的工业强县。余下的大部分ⅲ、ⅳ量级县域则大致处于中间过渡地带(见图1)。
3、线路趋向性。9个较高城镇化综合指数县域(ⅰ、ⅱ量级)大都临近线路(东西线环岛高速、海文高速和东西线海榆公路)分布,而且除定安县为内陆型县域之外,其余8个均为临海或滨海县域,地域分异表现出明显的交通线路和海岸线趋向性(见图1),表明交通线路(陆、海)及其衍生区位条件是海南经济特区县域城镇化推进的重要助推因素。
4、反垂直地带性。7个较低城镇化综合指数县域(ⅲ、ⅳ量级)近乎全部位于中西部地区(乐东县除外),尤其是中西部山地、丘陵地区;而9个较高城镇化综合指数县域(ⅰ、ⅱ量级)也基本分布在周围的沿海滩涂地带(定安县除外),地域分异表现出明显的反垂直地带性,即海拔高地区城镇化综合指数低(见图1)。表明山地丘陵等高海拔地形仍是海南经济特区县域城镇化推进的重要制约因素,并成为县域乃至全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5、中心趋向性。由图1可以看出,地处海南岛北端的海口作为海南经济特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周边的文昌市、定安县和澄迈县3个县域的城镇化综合指数均较高,均属于ⅰ、ⅱ量级,指数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5位和第6位。地处南端的三亚作为海南经济特区旅游、创意经济中心,其周边的4个市县城镇化综合指数也较高,尤其是陵水县和保亭县,县域城镇化综合指数均属于ⅱ量级,排名分别为第7位和9位。这表明海南经济特区县域城镇化水平呈现出中心趋向性,即临近区域中心城市的县域城镇化水平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三亚作为新兴区域性中心城市,其对周边市县发展的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差异性、失衡性、线路趋向性、中心趋向性和反垂直地带性构成了海南经济特区县域城镇化水平的地域分异特征。这既是海南建省办特区30年来改革开放和开发建设的客观结果,也是深入和准确探究未来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开发建设,尤其是城镇发展努力方向和障碍因素的认知起点。海南经济特区县域城镇化水平地域分异的差异性与失衡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均衡地区城镇发展的历史任务;而中心趋向性、线路趋向性和反垂直地带性特征,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市县发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推动交通线路沿线市县发展等未来地区城镇发展的努力方向和政策取向。
参考文献:
1、赵显洲.基于城市化本质的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j].北方经济,2007(7).
2、仲盼,罗守贵.中国城镇化水平测定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方法[j].经济体制改革,2006(3).
3、张斌.我国城市化测度及差异研究[d].厦门大学,2007.
*本文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61005)。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