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含义(对于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而言)

2022-10-21  本文已影响 277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

摘 要:需求定律(the law of demand)说的是某种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化,即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人们对于价格上升的反应是减少消费,对于价格下降的反应是增加消费量,是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然而一些理论探讨和经验研究表明存在与上述需求定律相悖的情况,一种广为人知的情形是吉芬物品(Giffen goods)的情况,也称之为吉芬悖论(Giffen paradox)。吉芬物品一般是低档物品,实际情况是否如此,使得这类商品的需求曲线表现出向上倾斜的情况?本文的论述表明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并不存在,需求定律并没有所谓的“例外”。

关键词:吉芬物品, 需求定律, 需求曲线, 被动偏好
一、 引 言

违背常理的事情常常引人关注,成为被广泛报道的新闻,理论研究也不例外,对于某些有悖于一般理论的现象,常常会引起一些学者的研究兴趣。在经济学理论中,需求定律——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自从马歇尔(1895)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及吉芬物品以后,探讨违反需求定律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就从来没有中断过。其中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对吉芬物品的研究上,而有些学者,如黄有光(2011)则把违反需求定律的情况延伸到对奢侈品—钻石物品的研究上,黄认为某些钻石物品也存在需求曲线向上倾斜的状况。

为什么对于违反需求定律的情况的研究如此之多,尤其是研究吉芬物品的学术著作数量颇多,并且几乎在每一本初级或中级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都有对吉芬物品的介绍,其受到的关注程度可见一斑,在Walker(1996)看来,对于吉芬

悖论的关注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经济学家们努力探索吉芬现象

* 凯晨资本-富海盛基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23号平安大厦603室,电话:15910938999;E-mail:wudaokou04@。

出现的理论条件,以便确定这种情况是否是一种经常现象,因为如果这种有悖于需求定律的现象经常出现的话,那么许多经济理论和许多政策处方就需要重新进行构筑;(2)经济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往往是互相矛盾的;(3)对吉芬现象很难进行计量经济学上的检验,进而导致人们不断努力用新现象和新思路来探索这个奥秘。

从理论上来说,在认同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的研究中,对于吉芬现象背后的理论解释也不尽相同,甚至对于吉芬本人是否真的阐述过这个问题以及到底由谁首先阐明吉芬现象都有不同意见。在经验研究中,肯定吉芬现象和否定吉芬现象的研究都是存在的。这不仅是个让经济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也是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如Walker(1996)所说,如果吉芬现象经常出现,那么许多理论和政策恐怕都要改变。如果实际上不存在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至少经济学的教科书都可以把那一、两页删掉,或者改写为“需求定律并没有所谓吉芬物品的例外”。

二、 吉芬物品的历史

历史上,经济学家们对于是由谁首先提出的吉芬现象,以及最初讨论的吉芬物品到底是哪种产品这两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

首先,罗伯特·吉芬本人是否明确提出过需求曲线向上倾斜的吉芬悖论?马歇尔(1895)明确指出这种悖论确由吉芬本人提出:

“可是,也有一些例外情况。正如吉芬先生指出的那样,面包价格上涨会使贫穷的劳动者家庭财源枯竭,并且对于他们来说,货币的边际效用提高了如此之多,以致他们不得不节省肉类和较贵的淀粉类食物消费。只要面包仍是他们所必须得到的和要购买的最廉价的食物,他们就会消费更多的面包,而不是更少。”

由于《经济学原理》的巨大影响,通常认为是马歇尔对吉芬悖论做了最著名的阐述。然而,Stigler(1947)否定了马歇尔的说法,Stigler在梳理了相关文献后认为并没有证据表明吉芬本人曾论述过这个悖论。Prest(1948)则从吉芬的一篇名为“最近20年中农业的实际发展”的文章中找到吉芬本人提出吉芬悖论的证据,吉芬在这篇记录于备忘录(memorandum)中的文章中说到:

“这可能暗示着,由于谷物价格的下降不能归因于谷物自身产量的增长,在考虑到此时消费谷物的人们财源(resources)的大幅增长后,那么这种价格下降必然要归因于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需求的减少。这些原因都是什么呢?为什么人们变得更加富有之后反而消费更少的小麦等谷物而不是更多呢?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在对牲畜的数据的考察中得到……伴随着财源的增加,人们对谷物的消费量平均来说减少了,而对肉类的消费增加了。”

然而,这篇文章发表于1897年,这比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第三版的发表晚了两年,那么马歇尔怎么能引用两年以后的文献呢?对于这点疑问,Prest解释说,Giffen的备忘录上注明的日期为“8.1.95”,因此马歇尔可能在吉芬的文章发表以前就看到了这段论述,因此Prest认为这段论述正是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那段引用的来源。

其次,是否是罗伯特·吉芬首先提出的吉芬悖论呢?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和Prest的研究来看,似乎是由吉芬本人首先提出的,但据Rashid(1979)的研究,Henry·Beeke早在1800年就对这一违反常理的悖论做过评述,稍晚一点的Simon· Gray在1804年则对吉芬悖论这种现象作了更为清晰和完整的阐述,Gray写道,“有一部分居民的生活十分严重的依赖于面包,即使在面包很便宜的时候,他们的收入也不足以使之有余力去购买肉类等食物,在购买了面包和一些必须的穿着用品之外,剩下来的钱实际上也都花在这些比较不可或缺的食品上了,结果是,无论在多大程度上提高谷类的价格,都势必直接增加那种生活必需品的总消费量,剩余的钱按照面包价格提高的幅度而相应减少,直到收入完全用光而没有剩余为止”(Walker,1996)。看起来,由于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巨大影响,让人们认为吉芬悖论是由吉芬本人首先提出的,而实际上这种现象的发现可能首先要归功于Henry·Beeke或者是Simon·Gray。

再次,最早的吉芬悖论指向的是什么物品呢?吉芬本人论述的是谷物,比如小麦等,而马歇尔指出的则是面包,较早的Simon·Gray提到的也是面包。到了当代的教科书和研究中,则往往以1845年爱尔兰饥荒中的马铃薯为例来说明,这可能要归功于Samuelson (1964)的论述:

“当1845年的爱尔兰饥荒使得马铃薯的价格大幅上涨以后,那些平时消费大量马铃薯的家庭消费了更多的马铃薯,而不是更少,这完全是由于这些家庭太过贫穷以致于他们不能再消费较多的肉类食品,只能转向对马铃薯的消费。为什么?因为他们必须花费更多的钱在马铃薯这种生活必需品上,这样就使得他们几乎难以消费任何数量的肉类食品,因此这些家庭就被迫较以往更加依赖马铃薯。总之,替代效应在这里被负的收入效应所超越,这种收入效应存在于像马铃薯这样的“低档物品”中,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倾向于在预算中减少对这类物品的消费。这种新奇的发现要归功于弗朗西斯·吉芬爵士—一位维多利亚时代的经济学家”。

这里我们看到Samuelson认为是吉芬首先提出的吉芬悖论,但是具体指的并不是谷物或者是面包,而是马铃薯,另外,Samuelson对吉芬的称呼为Sir Francis Giffen(这应该是一个明显的错误),而不是马歇尔说的Robert Giffen。众所周知,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出版以后,接下来最有影响的一部经济学著作就是Samuelson的《经济学》,从发行量上来看,其影响要远大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也许正因为Samuelson的《经济学》影响如此之大,近些年的各种经济学教科书和一些研究都以吉芬提出的爱尔兰的马铃薯为例来说明最初的吉芬现象。区分到底是面包还是马铃薯是否有意义呢?有,而且对于这个问题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因为从历史事实来看,爱尔兰人在19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以马铃薯为主食的,马铃薯早在17世纪就被引种到爱尔兰,并开始在爱尔兰全国广泛推广种植,因为马铃薯的亩产量高于爱尔兰本土粮食作物的产量,这使得爱尔兰的人口从16世纪末的300万迅速增加到1840年前后的800万,在这一过程中,爱尔兰人对马铃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800万居民中,大约有300万人几乎完全以马铃薯为食(Bernheim and Whinston,2008)。因此在这一时期中,面包并不是大多数爱尔兰人的主食,虽然爱尔兰人也种植小麦,但是绝大部分都是出口到了英格兰和苏格兰地区,爱尔兰人以马铃薯为主食的情况直到20世纪初才发生变化(Mason,1989)。因此如果说吉芬现象发生在爱尔兰,那么必然涉及的是马铃薯而不是面包或者小麦,如果论述的吉芬物品是面包或者是小麦,那么这种现象肯定不是发生在19世纪的爱尔兰,而应该是其他地区,比如英格兰或者是苏格兰。

从研究的目的来说,争论是谁首先提出的吉芬现象以及首先提出的吉芬悖论指的是什么物品并没有多大意义,但在这里,我们至少明确了两个事实:第一,吉芬现象早在吉芬之前已经有学者提出,只不过在《经济学原理》出版后(第三版及以后版本),人们便认可了马歇尔的说法,往往认为是吉芬首先提出了这种现象;第二,最早讨论的吉芬现象涉及的物品更有可能是面包或者是谷物,而不是马铃薯,而如果论及的是爱尔兰地区19世纪的情况,那么就应该是马铃薯而不是面包或者是谷物。因此,现在大多数经济学初、中级教科书中关于吉芬物品的介绍往往都是不准确的。

三、 存在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吗?

(一)来自理论和经验研究的文献梳理

实际上,在马歇尔提出吉芬现象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吉芬现象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重视,直到Stigler(1947)的研究以及之后的Prest(1948)与Stigler的争论,才重新激起了人们对这种违背需求定律的现象的研究兴趣。

Stigler(1947)认为,在马歇尔时代的英国,不管是面包的需求曲线还是小麦的需求曲线都是向下倾斜的,而没有吉芬现象的证据,因此在Stigler看来,对吉芬现象的讨论往往是作为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悖论出现的,而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行为模式。持同样观点的还有Gerald and Lindsay(1984),他们认为在1845-1849年出现吉芬现象的是爱尔兰的马铃薯而不是英格兰的面包,但即使是“马铃薯悖论”(patato paradox)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整个市场的马铃薯供给是减少的,如果市场需求曲线向上倾斜,那便会得到在更低的价格上人们消费更少的结果,这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研究往往是从理论上对是否存在吉芬物品进行讨论,持肯定说法的有Alford(1956),Gramm(1970),Lipsey and Rosenbluth(1971)则从更广泛的意义上重新定义了吉芬物品的特征,包括:这种物品具有一种特性(characteristics)或多种特性;至少有一种“高档物品”(superior goods)具有和这种吉芬物品相同的一种或多种特性;在与其他物品相同的特性上,吉芬物品具有绝对的优势(比如马铃薯提供的营养成份),这使得对吉芬物品的研究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对类似马铃薯这样的主食的考察上。Boland(1977)的研究结论认为吉芬行为可能发生在个人身上而不可能是整个市场行为。Gilley and Karels(1991)的研究认为吉芬行为在存在双重约束的情形下是可能的,比如除了收入上的约束之外,还存在着营养上的约束,这时对马铃薯的需求就会出现吉芬现象。而由Heijman and Mouche(2011)编辑的专著更是收集了11篇关于吉芬物品的理论文献,这些文献无一例外都是从理论上给出了对于吉芬现象的各种解释。

对于吉芬物品的经验研究直到20世纪70、80年代才渐渐出现。在Koenker (1977)对英格兰1790年面包需求的研究中,作者利用历史数据对面包和肉类的需求做了估计,结果不仅否定了吉芬现象,而且表明面包和肉类食品都是正常物品,Koenker的研究给出了英格兰当时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家庭的面包需求函数:

面包需求数量=0.401+0.413*家庭规模+0.024*每周支出-0.35*面包价格+0.57*肉类价格

可以看到面包价格的系数为负,说明面包对消费者来说并不是吉芬物品,而每周支出前的系数为正,则可以说明面包其实是一种正常物品,而非低档物品。

Bopp(1983)的研究表明在1967-1976年中,美国家庭对煤油的消费是一种吉芬行为,Bopp解释说,当煤油价格上升时,那些使用煤油的家庭的真实收入下降到不足以支付对常规取暖燃料的消费,因此增加了对煤油的消费。Stitzer等(1983)对使用海洛因和冰毒的吸毒者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毒品上瘾者在一个有限的预算中之下存在一个最低的毒瘾满足程度,经验结果表明对于毒品的消费展现了吉芬物品的特点。Baruch and Kannai(2001)考察了日本烧酒(一种质量较差的酒精饮料)和高等级清酒在1987-1989年中的价格和消费情况,随着收入的提高,日本人对烧酒的消费量明显下降,同时对清酒的消费显著增加,统计结果表明清酒的需求价格弹性为-6.11,烧酒的需求弹性为8.81,因此他们认为烧酒的需求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因此也是吉芬物品的一个例子。

(二)1845年爱尔兰饥荒中的马铃薯是吉芬物品吗?

从理论和经验研究来看,对于吉芬物品是否存在,也就是说对于是否存在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并没有一致意见,尽管一些理论推理证明了存在吉芬物品的可能性,但这些理论解释本身也不一致,有些是通过对效用函数的构造或者是通过对收入效应的扩展而得到一种吉芬物品的可能,有些通过增加第二重约束来证明吉芬行为存在的可能性,还有一些是通过对动物的实验来证实吉芬行为的存在,比如Battalio, Kagel and Kogut(1988)的研究。对于这些由理论推理而“构造”出来的吉芬悖论,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需求定律是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否定需求定律几乎相当于否定现代经济学的整个理论结构,如果确实有如此多的理论和经验证据证明经济中存在多种吉芬行为,那么经济学是否具有科学性也就值得怀疑了,同时整个经济学理论可能也要重写,但大部分学者并没有因为认同吉芬行为而对整个经济学基本理论提出质疑,因此,“构造”出各种吉芬行为的理论本质上可以看作是承认两种需求行为,一种是正常的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一种是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但两种需求曲线背后是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如果说传统的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是理性行为的代表,那么就很难说吉芬行为也是理性的,所以两种行为方式实际上并不能并存于一个理论体系中;第二,是否存在与需求定律相悖的行为方式,不能仅仅从理论上来考虑,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代表一种行为方式,但不能因此就推测必然存在另一种完全相反的行为方式,就好比万有引力定律,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是一种可能性(事实),引力与距离成正比关系也是一种可能,那么是否能够以这种可能来否定万有引力定律呢?显然不能,如果仅以某种公式的变化、推理就可以质疑、否定一个理论,而不去考察理论是否符合实际,那么科学将不能称之为科学。

对于吉芬行为的考察,从历史上的面包、马铃薯,到现代学者对煤油、烧酒、大米、毒品等物品的研究,范围广泛,不一而足。这里仅对较早出现的且争议较多的1845年爱尔兰饥荒中的马铃薯进行详细考察,一方面这个例子为众多教科书所引用,另外下面我们将会看到在对这个例子的讨论中也包含着其他对吉芬物品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1845年爱尔兰饥荒中的吉芬行为是市场整体现象还是个人现象?根据Gerald and Lindsay(1984)的研究,即使存在吉芬行为,那么这种行为也不可能出现在整个市场上,因为在1845-1849年的饥荒中,爱尔兰的马铃薯产量连续几年都出现了下降,1845年出现的枯萎病(blight)使得爱尔兰将近一半的庄稼绝收,而1846年夏季的大雨使情况进一步恶化,最终收获的马铃薯不足十分之一,同时周边几个国家也都受到了枯萎病的影响,因此爱尔兰当时也难以通过增加进口的方式来满足对马铃薯的需求。根据Mokyr(1979)的估计,在1845年到1851年间,爱尔兰大约有110万人死于饥饿,灾害的严重程度可见一斑。因此,从整个马铃薯市场来看,供给量在饥荒的年代只能是减少的,至少不会增加,同时此时的市场供给曲线缺乏弹性(即使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而是向上倾斜的,结论也一样),如果存在吉芬现象,即存在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那么结果就是人们以更低的价格消费更少的马铃薯。如图1所示,整个市场的供给减少,供给曲线由S1移动到S2,如果存在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D,这

P S2 S1 P S2 S1


D

P1 P1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医院财务经济运行情况分析(简述医院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上一篇: 甯傚満钀ラ攢澶ц禌绛栧垝妗堜緥(甯傚満钀ラ攢澶ц禌妗堜緥)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