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业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在对以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中心的探索在积极地进行。本文将从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下两种不同的主导模式:政府和市场来初步探讨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以促进农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农业经济不断发展。但具体情况来看,工业在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农业在现代化建设方面仍然面临着重大问题。总体上,还是相对落后。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过渡的转型期,如何积极发展新型农业,服务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仍然是我们所要急需解决的挑战。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发展的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推动向现代化目标转变。是应有之义。
一、政府主导下的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
(一)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从大的宏观背景上讲,三农问题是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集中缩影。可以说,是结构问题,是体制问题。因此,要首先从城乡分治城乡体制的层面得到清醒认识,进而为解决做好根源性的认知与把握。
城乡体制的根源导致的根本的全面的差异,是目前最基础最大的差异。不难知道,许多问题与矛盾的出现都是围绕此产生或衍生出来。推进农业经济发展改革,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必须进行农村改革,积极调整结构,把农民进一步的解放出来,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二)完善农村产权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没有改变原有土地的所有制的前提下,实施土地占有使用方式。却产生了新的矛盾,可以说,土地集体所有与经营的分散及其产品的部分私有之间的冲突。所有权、占有权与经营权的不统一,农民的生产资源不能有效科学地配置与处理。失去了许多应有的权利及收入。
进一步改革现行农村产权制度,推进农村财产关系明晰化,让农民有巨大地自主支配与处置固定资产的自由与权利,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范围与程度,为进一步参与市场经济,实现竞争奠定良好的产权基础。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法,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的维护,尤其是农村的土地征收征用。完善补偿机制。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进而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提供有效原始资本,实现协调发展。
(三)积极推进财政、金融改革,充分支持农业经济
农业为我国工业化提供非常重要资金积累来源渠道。以往国家通过财政、金融制度等把农业中的巨额资金分离出来,为工业化建设资金积累服务。结果使得农业发展缓慢,农业建设迟迟落后。
1、加强国家财政向“三”农倾斜
财政积极向“三农”倾斜,因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为国家有能力推进“共轭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体制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进而为农业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巨大的财力支持与保障。
2、加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推进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必须推进银行信贷支持,推进乡镇企业。建立完善的金融体制。这样可以有效地为农民自主创业、自主生产经营及其基础设施等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证。完善农村金融机构,满足农业资金需求。
二、 市场主导下的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规模经营
人多地少、规模小是我国农业显著特点,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给农业现代化带来了巨大阻碍。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主要是指组织形式与机制的创新。实现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它是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有机联合,实施一体化地经营。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把各种生产要素充分地利用起来,向高效益农业及其产品生产流动,组成利益共同体,按照企业标准进行系统化生产,逐步把高度的商业化、技术密集化、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等全面多角度地融合统一起来。
农业产业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是一种有效的系统的规模经营的综合形式。
(二)推进农业价格机制改革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产品的价格应有市场主导,积极培养农民农产品的期货意识,促进农业经济走向市场。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价格机制,要在健全的市场体系及制度下,充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和效率提高等方面的作用。
健全农产品的价格保护制度,尤其是完善粮食主要农产品的价格 形成机制。保持农民的积极性,确保持续增收。
(三)积极推动农业全球化战略
经济国际化和贸易自由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农业的产业化和全球化是重大的机遇,也是重大的挑战。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自身产品优势,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实现优势互补,这样可以积极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全面程度,进一步提升生产与生活的社会化水平。
三、结束语
我国农业发展,要积极转变观念,突破思维局限,根据农业农村实际情况,结合国际国内背景,以增加农民实际收入为中心,以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作者:戚洪英 来源:财经界·学术版 2012年10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