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西安担起了搭建亚欧经济合作交流桥梁、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重任。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阐述了西安市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中心;西安;SWOT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西安“一带一路”核心区功能发挥如何、自贸区建设是否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国家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如何发挥,西安金融中心在其中扮有重要角色。目前西安金融中心建设大体框架已经成型,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对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基本现状
2019年,西安市在金融中心城市影响力、金融业总量等方面实现了较快增长。金融业整体框架构建不断完善。从金融业发展趋势来看,西安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有很大潜力。根据2019年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第11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西安进入十强之列,在所评估的31个金融中心城市中列第9位;2018年年底,西安市各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为21266.7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9891.60亿元;2018年全年,全市证券成交额32892.35亿元,保费收入478.56亿元;整个金融业从业人员数量从2011年的39109人增加至2017年最多的82506人。西安市近年银行、证券、保险机构数量都有明显增加。特别是证券机构数量从2011年至2018年增加了近3倍,西安逐步活跃的证券市场有利于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与此同时,2018年全市34家上市公司总股本550.02亿元,总市值3838.09亿元,保险公司398家,投资公司84家,典当行52家信用社195家;2019年,西安银行上市,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第一家在A股成功上市的银行。2019年,西安金融商务区、高新金融创新试验区、中心城区金融商贸聚集区、西安国瑞金融中心等功能区已经相继完工。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西咸一体化,建立起了西咸能源金融贸易区,以加强城区间协调融合,进一步强化西安金融业的聚集能力和西安金融中心的辐射能力。各项目吸引了大批企业组织签约入驻,涉及建筑业,物流业,科技行业,金融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初步形成了集群发展的业态。目前,西安市基本形成了以基础设施及各行业为依托,以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为主体,以能源金融产业为导向,各类信托、融资租赁公司以及财务公司等其他类金融机构为补充,不断完善的金融体系大框架。
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SWOT分析
(一)西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
1.人文历史优势西安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一大城市,人文历史优势独一无二。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古商业交通要道的西安,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浩瀚的历史文物古迹,现今已发展成为古今文化融合,历史氛围浓郁的文化古城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新时代下,西安又被赋予“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新坐标,成为我国西部和亚欧板块通道上一个重要交汇。据此,应将经济贸易与旅游文化相融合,以文化发展助力经济发展,将西安建设成为既有历史文化特色又有现代金融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2.区位交通优势在地理位置上,西安是西部与东部地区相互联通的关键门户。西安下辖铁路线18条,延展长度达8522公里;7条国道干线公路交汇于此;有我国十大机场之一的西安国际机场,2019年共起降航班数32.97万架次,旅客吞吐量达4465.3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1.26万吨,初步构建起了“丝路贯通、欧美直达、五洲相连”的国际格局。2018年底,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的投资增长17.6%,发达的交通网极大促进了西安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3.产业资源优势随着自贸区及经开区落地,大批科技公司入驻,依靠陕西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储量,已建起了西咸金融能源贸易区。在“一带一路”政策推动下,将能源优势、科技公司与金融服务相结合,创新能源金融产品,完善能源产品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推进能源交易人民币国际化结算方式,有助于构建具有西安特色的区域性金融中心。“能源+金融+物流”的新型金融建设路径,是基于当下新丝路和传统产业相结合的产物,已成为当下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新型产业优势。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西安担起了搭建亚欧经济合作交流桥梁、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重任。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阐述了西安市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二)西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劣势
1.与周边城市经济总量比较2018年,西安地区生产总值8349.86亿元,反观重庆20363.19亿元、成都15342.77亿元和郑州10143.3亿元来说,西安的地区生产总值还是相对靠后。从各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来看,西安金融业的宏观规模也处于劣势,对于同样致力于金融中心建设的周边城市,西安在金融产业规模和增加值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2.金融创新能力不足目前,西安缺少外资金融机构,以及大型机构投资者、金融、财务、基金公司等。另外,证券业务以自营业务、经纪业务和委托理财业务为主,保险业务集中在财产人身险两部分,下属产品单一,其它险种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债券市场大多局限于国债,货币和同业拆借还不够发达;在新型金融产品开发和金融业务推广上与其他金融中心还有很大差距。此外,部分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高,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盈利和竞争能力相对偏弱,对外辐射功能力有限。3.高质量人才缺乏我国当前665.2万金融从业人员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3.3%,本科生占比35.4%,专科占比32.4%,高中以下学历占28.9%,对于西安来说,高质量金融人才如何留下是目前面临的问题。如今,西安本地的高校毕业生以及科研人才依旧处于外流状态,究其原因,是西安经济发展程度限制及金融业待遇水平或发展空间不明。随着西安现代化步伐的加快,金融领域规模扩展同时需要更多高科技复合型金融人才。
(三)西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机遇
1.国际金融合作日益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国际金融融合度进一步提高,各国已经打开与他国之间相互合作、共谋发展的新空间。总部在中国上海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员数已经增至100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拟将总部设立于西安的亚欧银行等,通过不断展开的经贸活动,以及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一系列表现,很大程度提升了我国金融影响力。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在此机遇下,更能取得国际支持。2.国家战略重要部署点从国家战略来看,2010年,中央下发了《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改革示范基地,提高西安经济开放程度,支持西安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加之“一路一带”沿线44亿之多人口数,经济总量达21万亿美元,占当下全球经济总量63%,发展潜力不言而喻。陕西是西北地区重要省份且地理位置优越,同时又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部分中心位置,更便于四方经济合作。此外,西安已获准成为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为西安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四)建设金融中心的威胁
1.国际国内的金融中心据统计,如今全球金融中心共214个,其中国际性金融中心约50个[3]。除美英全球性金融中心,瑞士、日本、上海和香港的国际性金融中心外,各国正致力于建设新区域金融中心。同时,国内区域金融中心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东北,东部沿海,中部,北部沿海,西部,南部沿海29个城市正着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各地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给予支持,特别是成都、重庆金融中心势必会与西安争夺所需人才和资金资源。2.待完善行业的监管体系和制度从行业发展看,目前西安行业监管体系以及制度存在很多问题,整个金融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以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为例,仅从金融服务角度看,违规金融服务费的产生已不仅是打监管擦边球,而是恶性乱收费,说明西安金融监管制度还有很大问题。另外,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区块链,互联网金融相关监管方案及监管制度在西安市监管体系内还并不完善,需要创新发展并注意防范。
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建议
(一)人才资源匹配与配置
为从业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及待遇激励。建立金融人才培养中心,多与当地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培育能够扎根于西安金融中心的“本土”金融人才;适当放宽条件或制定优惠政策引入,依靠其经验和知识来进一步拓展多元化人才平台,进而引入更多金融中心建设所需的人才;与西安市各大高校互相合作,建立专项实习基地,培养出理论学术扎实,实践能力卓越的金融高级人才;定期组织开展经济金融论坛,建立科研实践基地,通过互联互学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别金融人才。
(二)政府层面对于金融中心建设应给予的支持
加强监督,建立起具有西安地方特色的金融风险监管体系,如成立区域金融中心仲裁院和区域金融中心金融犯罪侦查组等。这就需要强化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形成内外联动,相互协调的风险防范监管体系;重视互联网金融监管,使监管朝多元化、弹性化方向发展,如针对互联网融资活动的许可豁免、注册备案和适应性信息加强披露,转变政府监管理念。
(三)注重互联高效金融发展
依靠科技行业建立日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数字金融、人工智能+金融、医疗金融、普惠金融等金融产品体系,形成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如将传统证券业务与区块链相结合,形成透明化,模块化的证券交易模式。试行各类线上智能化交易中心,与其他省市相合作,实行跨地区、跨平台的交易,以提高金融交易的便利性。
参考文献
[1]赵辉,张丹.“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构建区域金融中心对策初探[J].新西部(理论版),2015(21):12+25.
[2]武文静,周晓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视阈下西安建设西部能源金融中心的优势测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3):60-68.
[3]蔡晴,刘海峰.西安区域金融中心非均衡发展问题与政府应对策略研究[J].时代金融,2018(32):115-116+120.
作者:李竞佳 白春梅 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返回金融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