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更好地维护供应链运转,提升效率减少成本,供应链融资的金融产品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建设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探究中国建设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为应对中国建设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问题的建议,希望有助于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供应链;核心企业;中小企业
从2011年开始,央行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中国建设银行受此政策限制,能够发放的贷款数量减少,不过还可以通过例如票据这类型的延期支付工具来替代,这其实变相地强化企业对企业的信任。因为受信贷规模限制,所以供应链金融的业务得到很大的重视。供应链管理能产生巨大的利益让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中国建设银行和企业能够通过供应链金融实现共赢。供应链金融,是为企业提供融资信贷的渠道,同样也是银行的一项重要信贷业务。具体来说就是银行为一条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提供贷款、结算以及理财等业务,与此同时向其上下游企业也提供服务和金融产品的一种融资模式。
一、中国建设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中国建设银行是一家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从2014年到2020年,由于经济状况的改变,为了适应政策变化,中国建设银行正在逐步扩大自身的放贷规模,由2014年92229.0亿元到2020年162313.6亿元,同比增加了1.76倍(见表1)。但是在扩大贷款规模的同时,对于整个信贷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的能力没有做相应的提升,不良贷款率从2014年1.19%上升到2020年1.56%,而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很好地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意识到国际化业务发展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固守原有的市场会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竞争,中国建设银行需要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来积极发展跨境供应链金融产品。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信贷模式,虽然能给银行带来良好的收益,但也有一定风险,所以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就成了银行进行供应链金融服务,获取收益减少风险的保证。中国建设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倾向于传统信贷业务,主要客户都是大型特大型企业,而近年来中小企业体量逐渐增大,信贷方面的需求也在增加,传统信贷模式比较不适合中小企业,所以现在中国建设银行面临着产品创新的问题,在满足市场需求和更好地服务客户的同时,中国建设银行需要实现业务转型。
二、中国建设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者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产品的创新性不足供应链金融已经成为当下一个热门产业,但中国建设银行对该行业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也是倾向于把核心企业作为主要的目标,这样就导致供应链金融的优势无法发挥,与传统信贷模式区别不大。在整个供应链中有八成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中国建设银行的供应链产品创新围绕这些企业进行。中国建设银行在产品创新方面给人一种老产品翻新的感觉,新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就好像换了个新名称的老产品一样。在各家银行都在寻求转型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大环境下,不变不努力就等于落后,把市场送给别人。现在的企业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是多样化的,所以中国建设银行应该努力进行创新与改革,才能满足不同企业差异化的要求。2.缺少国际化产品随着中国日益强盛,我国的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各家商业银行都在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方面业务,国内的业务开展如火如荼,但是作为世界第二经济体,需要具有国际视野,而且海外许多地方在供应链金融方面业务尚未完善,有很大的利润空间。中国建设银行从成立以来一直都是在服务大型的基建、项目、客户方面的传统模式投入比较多。而开发新的行业业务和渗透其他领域,还有海外业务开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所以如何在控制好风险的情况下,开展海外业务是中国建设银行目前需要考虑的一个很重要方面。
(二)银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潜在风险识别不充分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依托它为上下游企业进行信贷和其他金融服务,但过分依赖核心企业往往会使银行忽略了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风险分析。诸如企业管理者的信用状况、企业担保状况、有无重大过失等情况,这些都是银行是否能对这些企业提供金融授信的重要依据。2.供应链客户信用评级不准确目前我国总体的评级标准是依据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来制定的。其中使用的计量模型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来确定该企业的债务承受额度和信用等级。而这种信用评级模式往往用于单一客户的评价,而且都倾向于大型企业客户,对于中小企业的评级存在一定的缺陷。此外,中国建设银行并没有针对中小企业居多的供应链客户的专门的信用评级体系,现有的评级体系和大型企业的评级体系基本相同。只有财务报表和企业规模是否经过审计两个方面的区别。用针对大型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来对中小企业进行评级,得出的指数必定不准确。而且现在的社会信用环境还不够完善,很多中小企业为了能顺利申请贷款,会和一些审计机构一起对财务报表进行美化,导致银行的信息失真,并威胁到授信资产安全。3.供应链业务授信审批环节有缺陷供应链金融的授信项目审批从发起到最后获得批准,经手的相关部门和负责人至少有6个以上,在这种多部门、多环节的审批流程下,有时上级领导会过度干预下级工作人员,而下级工作人员在这个制度中往往妥协,从而出现放宽审批标准的情况。
三、应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问题的建议
(一)构建关于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创新体系
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支持,为了更好发展供应链金融,一是研究当地法律法规,看是否有创新的空间。二是详细调查市场,锁定目标客户群体,收集客户对市场上现有产品看法。三是提出一个初步的计划,通过关系客户进行论证和修改。四是参考业界的新产品开发和推广,寻找独特的设计。五是形成一个成熟的方案,统一部署测试和推广。
(二)强化贷前的授信风险识别
对重点的行业、地区、客户、产品需要提前调研。加强对该重点地区、行业授信情况的分析,积极对接相关部门,从不同渠道了解行业的发展规划,结合分析不同地区资源分布特点及客户结构特征,提高对行业经济发展走向的预判。加强对重点客户潜在的风险识别,通过开展客户财务真实性调研工作,从内部和外部、财务和非财务等方面识别风险隐患;有效前瞻预警和防范不良贷款的发生。加强产品与客户的适配度管理,在贷前深挖贸易背景真实性,对融资结构进行合理安排,确保交易匹配、产品匹配、期限匹配,必要时及时退出,从而防范客户与产品错配,从源头把控业务风险。因此,做好潜在风险识别,研究如何在企业风险事件爆发前,通过信用审查快速、准确、有效识别客户风险尤为重要。
(三)加强贷后的动态风险监控
想要更好治理供应链金融中的不良贷款就要加强贷后风险监控。供应链金融业务不同于传统信贷业务,周期性较短,一旦发生信贷风险,银行几乎没有反应处理的时间,因此对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持续有力的信贷风险监控,绝不亚于贷前决策对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所起到的作用。动态监控信贷风险,就算企业存在骗贷行为,也可以在后续贷后管理中,通过各类现场与非现场监控,及时跟进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变化和现金流动,及早发现陷阱并采取资产保全措施。
(四)提高供应链金融客户信用评级结果的准确性,从源头把控评级初始数据的有效性
中国建设银行的信用评级体系中有部分指标对评级结果的作用较为明显,加强对重要指标的管理能保证评级结果的准确。选择准确的评级行业,分类是信用评级工作中的第一步,行业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一系列财务数据匹配的准确性。因为不同的行业按照行业标准,对相关的财务指标比如固定资产、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应收账款等赋予不同的标准值,来判定评级客户在行业中所处的经营状况及企业规模大小。但有的客户经理没有对行业这一指标给予过多的关注和重视,简单通过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来确定客户的行业分类,造成评级结果的不准确。所以需要加强客户经理对客户行业的辨别,通过要求客户出示主营业务明细清单及说明明确行业的正确分类,同时加强评级初审、评级复核及评级认定等各环节对行业准确性的审核,来提高行业选择的准确性。
(五)优化供应链金融授信审批模式
改变原先逐级审批模式为团队小组审批模式。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建授信审批临时小组,任命授信审批临时小组领导一名,其他小组成员在该项目审批期间服从该领导的工作安排,同时向领导负责。小组负责人实行双向报告负责制度,一是小组领导对业务发起行行长负责,由其直接和行长对接,沟通授信发起过程中的相关事宜,同时向专职委员会和最终决策人负责,沟通协调授信审批相关事宜。这样的团队组建可以产生两方面的优势:首先根据项目的不同,每次小组组建的成员不同,负责人也不同,可以大大降低因人员固定引起的领导集权现象;其次因业务发起行不直接对接专职委员会,因职级压力导致的不谏言现象会大大减少;再次该种模式可以简化审批流程,从而提高效率,对于竞争激烈的银行业,这样的审批流程必将成为争取客户资源的关键。
四、结论
在对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分析时,尽管中国建设银行已经意识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重要性并且也进行了转型的实践与探索,但还是不能全面且有系统性地运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理论知识去帮助供应链中的中小型企业解决它们贷款困难的问题。笔者结合实际应用,从供应链金融的产品转型、贷款优化的转型模式以及贷款授信风险、客户信用评级等方面分析,提出建议。在产品创新方面,构建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体系。在贷款授信方面,中国建设银行应该强化其贷前授信风险识别、贷后动态风险监控,以及优化业务授信审批体系。在信用评级方面,提高客户信用评级结果的准确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尹海丹.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探究[J].时代金融,2020(10):23-25.
[2]王卓,李健.跨境电商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J].中国金融,2019(23):62-63.
[3]唐也然.助推供应链金融,激发商业银行新潜能[J].现代商业银行,2019(23):24-28.
作者:钮若然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返回金融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