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政策、经济、贸易等角度出发,围绕贸易开放对于我国产业推进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与积极意义展开,通过国内区域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各区域如何持续优化、推动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并提供了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在贸易开放背景之下,为国内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启示参考。
关键词:贸易开放;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对外贸易;国际贸易
贸易开放对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贸易开放对国内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贸易开放既是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对外引进投资、技术,对内发展新产业、加快区域经济调整,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改革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因而,贸易开放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小康社会的重要引擎。第一,贸易开放是我国历史经验总结后的必然之路,也是我国拉动经济增长,转变闭关自守、促进外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第二,贸易开放是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跟随国际经济体系、贸易发展格局的客观选择。在21世纪,全球新智能技术、计算机、工业等技术发展迅速,也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现代化,国际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各国之间的互惠合作也更加便利。第三,贸易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手段。在传统阶段,国内工业技术与产业结构落后,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而实现贸易开放,有利于将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为推动国内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二)贸易开放对国内区域经济的影响。一是有利于我国东北部和中西部等地区的经济开发。贸易开放伴随我国“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等的提出,对国内近年来的经济改革带来极大地推动作用。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下,开始在西部建立各项基础设施,包括新能源、交通、油气管道、水利等工程项目和新经济产业。尤其是自2009年以来,西部地区成为国家重点投资和支持的经济开发地区。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但人口较少,因而是重点的资源设施开发地区,其未来的投资空间与发展前景重大。二是有利于获得国际贸易支持。当前我国各政府部门,正加快完善地方优惠扶持政策,以吸引更多外商加强对国内经济产业的投资。具体涉及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中西部外商投资产业、长江和珠三角产业转移多个方面,旨在加快对国内示范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同步发展。三是构成不同的投资影响。从投资规模上来看,外商对我国的产业投资,当前主要是工业投资的规模比重较大,而且西方的投资比重更大。由于外资引进的分布不合理,使国内企业的市场前景和投资效益不明朗,并且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使企业的融资能力、投资能力也受到一定的打压。但整体来看,大企业仍受到银行与融资机构的欢迎,并会获得更多的融资资金。此外,大企业受投资约束的影响较小,并且市场盈利、竞争、业务发展较为良好,而小企业则存在较大的风险。从地区情况来看,我国东北地区、中西部等的产业结构与经济投资效益,远要优于东部地区。
贸易开放背景下国内区域经济的发展探讨
(一)我国贸易开放的背景。我国实行贸易开放的历史,可以归类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开始逐步对外开展贸易合作,但由于受国际经济、政策体制的影响,因而这一过程中,我国的贸易发展速度仍相对较为缓慢。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早期。大约在1978年,随着我国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才使得对外贸易加快力度,并为促进国内现代化经济建设、提高综合生产力起到重要作用。第三阶段:从2000年至今。自2001年我国进入WTO组织之后,我国开始加快与海外多个国家的贸易往来。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国际高新技术、创新产业、外资企业不断进入我国,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大国,开始加大对我国经济的直接投资与间接合作,从而为我国实行多边贸易合作打开了全新格局。(二)贸易开放背景下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贸易开放后国内产业发展的特点。一是区域产业类型多元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贸易开放的最大受益者,是国际跨国企业与我国贸易企业,在贸易政策的推动之下,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开始从单一发展模式转变为多元化格局。首先,实现了股权转换投资,并转向集合化产业结构发展,因而目前国内企业机构,可分为独立企业、合资企业、兼并企业、收购企业等类型;其次,间接投资相对于直接投资,具有规模较大、收益较快的投资发展优势;最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企业并购重组的经济发展都要比新建企业快速,并且充分利用收购的优势,获得较高的盈利,在市场的受欢迎程度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使国内各区域产业的层次水平不断提高,并从最初的劳动密集产业开始转向资本密集技术产业、工业制造产业、高附加值产业等。二是对外贸易投资加大,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当前,全球各国都开始加快贸易开放,我国大多数企业也开始向国际看齐,加大海外投资合作规模。而国外的一些跨国企业,也开始减少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投资,而加大对发展空间较大、盈利利润较高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三是国内产业配置得到优化,外来投资份额不断增长。跨国企业成为国内区域经济配置主体,非股权外包业务也取得快速发展,为地方GDP增长做出重大贡献。当前,海外跨国企业对于我国的产业投资类型,主要涉及金融、科研、外贸、新能源等领域。此外,跨国企业有近50%的投资资金是用于经济发展中国家,由此可知,国外企业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战略眼光,而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国家贸易开放政策的所带来的国际贸易投资经济的推动。贸易开放后国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一是我国对外商品贸易进出口比重加大。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近1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出口贸易份额、贸易盈利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成为全球第一出口贸易大国和第二贸易进口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商品贸易出口的比重,基本呈正向水平发展。其中,以工业制成品、机电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比重,居于整体出口商品的前三。二是市场与国民消费需求趋向于多元化。“十三五”期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之下,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开始朝综合产业发展,并且国民的消费习惯也开始趋向于个性化、特色化、创新化等方面转变。当前,第三产业已成为主导经济类型。这主要是在于,一方面现代人开始对于共享服务和高品质生活,有更多的消费需求,包括在住房、娱乐、医疗、教育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因而基于提供便捷式服务、高品质消费产业的发展规模也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从经济与盈利角度出发,当前全球多个国家都开始注重对金融与工业制造产业的投资,其不仅有较高的盈利收益,而且决定着其他产业经济的增值发展。在此趋势之下,我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从最初的农业大国也开始转向工业化发展,并加大对密集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新型产业的创新与转型发展。三是高附加值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首先,将对于各区域当中,具有经济发展优势的产业,带来技术创新、自主研发、设计的能力,并驱动国内工业、制造产业等的规模与技术发展,向国际展示“中国制造”的技术水平。此外,将使电子计算机、生物医疗、科研等密集技术产业的比重和盈利,得到大幅度提升,相对而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纺织、种植、服务产业的比重将有一定的下降。其次,建立高效的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渠道。电子计算机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使国内区域经济实现重大的转变。此外,进一步提高艺术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性能,促成“中国品牌”,使更多的国内企业机构,获得更好的市场发展空间并提高盈利份额。最后,工业、制造行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将转变传统的对外引进、配置的发展模式,而采用自主研发、自主配置的发展模式来提高自身的技术、品牌、服务等竞争优势。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城镇经济一体化的建设需求,也将对工业行业的原材料有较大的使用需求,除了部分地区的工业产业有一定的增速放缓之外,大多地区的工业化发展,仍有重大的市场增长空间和占有份额。(三)贸易开放背景下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区域经济差异使产业跨度升级面临难点。实行贸易开放对于我国所带来的影响,既存在正向影响,也存在负向影响。具体包括以下两点:一方面最明显的表现是使国内区域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贸易开放使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外资资本参与我国的国际贸易与国内资本竞争,减少了我国的发展需求,并使一些产业发展处于灰色边缘地带。存在区域与产业结构聚群差异。根据调查得知,虽然近年来,国内人均GDP收入水平不断缩小差距,但是各区域内的经济水平、公共服务、产业性质仍存在较大悬殊。当前,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属于我国的经济集群区域地带,这些地区的共同点在于,具有产业分布密集、新产品技术研发能力较强、生产成本较低的综合优点,因而使得这些地区成为我国的重点经济开发区、新型产业扶植区、政策优惠实施试点,并且在国内有较强的经济竞争优势。然而,正因为经济聚群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越发明显,也将进一步加剧这些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悬殊,同时也加大了各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化发展。最终将使得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处于边缘化。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也不符合总体的国情经济发展需求。国际资本与外资企业参与国内经济竞争。由于近年来,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速度迅速,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进驻国内市场,外资资本的大量涌入,既给国内市场经济带来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费影响。其中,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方面加大对国内经济产业的垄断,另一方面削弱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与市场发展能力。(四)贸易开放背景下影响国内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因素。第一,产业结构分布不匀衡。在国家贸易开放背景下,近年来我国的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模式,发生了极大地调整和转变,过去以行政经济区进行结构划分,近年则转变为复合功能协调开发。因此,国内现有多个改革试点,以满足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使得多个省、市、区的战略目标不同、产业功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形式不同。当前,我国实行综合产业配置发展的试点区,包括上海浦东、深圳特区、武汉城市圈、天津滨海、长株潭城市群等。这说明我国的区域战略发展形式,开始由南部转向北部、沿海内陆、中西部等地区,并实现城乡经济结合,加快建立复合功能的产业结构,在多个地区推行经济改革试点创造更多的社会资源。从区域经济角度出发,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开发相对稳定,但加快贸易开放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不良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例如,多个地区的农业经济、农业设施、工业发展缺乏技术支撑,导致产业开发能力、服务水平低下;同时,有多个地区产业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产业经济分布不平衡,经济发展差距较大,集体产业竞争能力不足,国际资本竞争处于弱势,社会环境问题突出。在2010年之前,我国第一产业的国际贸易、市场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并且以东北、中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占有份额较高,第二产业则由东部占有发展优势,中小企业发挥积极的贸易推动作用。而中、西部地区产业劳动成本较低,如果要优化这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将会起到更好的经济增长作用。而目前无论是西部、中部或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仍是依靠资源型产业。此外,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基数也较少,因而如果不加大对密集产业和其他附加值产业的开发,那么将导致西部地区产业聚集过于集中,经济发展不平衡,并影响到国内区域结构的合理分布和长效经济的驱动发展。第二,传统行业与服务业发展受限。我国的贸易开放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过度依赖外资的问题。近年来,外资的投资占据我国大部分市场,从而导致国内自主创新、技术发展、产业结构配置能力较低。一方面导致我国工业产业、工业制造产品存在堆积、产能过剩问题,在海外直接投资成本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导致国内新兴产业的低端产业链急速扩展、急于盈利等问题严重。另一方面,国内传统行业与服务业面临发展限制。由于这些缺乏自主研究、管理、设计等技术与分工能力,从而拉低了国内区域产业结构整体的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优势。并且当前我国传统的密集型劳动产业,缺少国际贸易竞争能力与市场竞争动力,因而从事密集劳动的国民难以有较高的收入水平。此外,相较于经济发达国家的服务产业,我国服务业的就业率、产业增值速率和市场竞争能力,也长期处于劣势地位。第三,国际贸易矛盾加剧。目前,对于各地政府而言,如何对现有的资金、资源、劳动力进行合理利用,并做好土地开发、运输成本、劳动力配置和优化管理,也是加强区域经济发展,有效调整产业结构分布的重要手段。然而,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海外贸易合作,从而将大部分产业、资源、人力与资金成本转移到国内市场,增强了国内商品贸易进口的国际占有份额。此外,相较于经济发达国家企业,国内大多企业的技术与资金受限,使国内产业结构在国际上存在分工不足、处于贸易竞争弱势、发展链条的低端等问题。我国近年来的贸易发展增速明显,因此不仅受到美国的反出口限制打压,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贸易反倾销,加大了中外贸易合作的矛盾深化与经济摩擦。我国市场经济在贸易开放政策的驱动下,当前已迎来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但也使国际资本有机可乘,对我市场经济进行恶意垄断,包括对我国出口商品进行价格垄断,对国内市场资源和消费市场进行竞争掠夺。
贸易开放背景下国内区域经济增长的完善策略
(一)提升产业结构高度化建设。从经济角度出发,我国自加大贸易开放力度之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发展十分快速,但同时也使基础产业存在严重的分布不均衡问题。鉴于此,我国应加强对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控,具体包括如下两点:一是平衡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加大技术创新与新产业的产业化发展。二是加大对高利润高新技术产品、科研项目、机械设备等的工艺与技术创新发展。(二)实现贸易自由化、平等化发展。在贸易开放背景之下,我国应积极出台贸易应对政策,以应对国际资本企业与我国的贸易竞争,并做出国内商品贸易出口的利率、关税的合理调整和风险管控,以增强我国商品出口份额和国际利润增长为主要目标。在加快贸易开放和区域经济改革的同时,仍需要进一步实现贸易自由化、平等化,在对国际市场实行招商引资的同时,应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贸易竞价能力,增强商品贸易出口量,并有效应对国际资本对国内产业经济的垄断、资源竞争、利润压制等不良问题。此外,我国通过加强贸易政策的实施管控,有利于促使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接轨,并使国内各产业结构的分布、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技术水平都随着宏观的改革政策,朝向良性的发展面不断演变推进。(三)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需要有相应的技术、经济、法律、贸易等专业人才和战略管理人才,才可使区域经济规划和产业增值发展成为现实。对于企业而言,在加快国际企业业务往来的同时,也需要加大对国际专业人才的招聘、培养。对此,我国政府及贸易企业应尤其注重对稀缺人才资源、投资人才的引进,并加大对复合人才的培育,包括做好技术、科研、经济、国际贸易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并增强劳动人力的综合素质。只有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够为振兴国家经济、驱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国内产业战略升级,提供更多的推动力。(四)发展贸易服务差异化。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贸易经济增长,提高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我国各政府部门要因地制宜,寻求更多的外贸合作渠道,拓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贸易商品类型,不断加大我国各地区产业的商品贸易输出。此外,国内贸易进出口企业,在进行海外贸易投资、商品引进、商品输出的同时,应对国际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贸易政策、关税利率、国际法律等知识进行了解,以减少经济投资风险和贸易竞争风险。再一方面,我国地方政府应对于中外贸易服务的不同形式、不同商品类型,采取不同的贸易服务机制与应对机制,采取更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方法,对不同的产业贸易形式、商品类型,进行策略性的调整和改革优化,并强化我国各产业结构的贸易出口服务水平。加快对国际贸易竞争能力较差的企业和产业结构,进行重点整合、优化、扩大发展,加强对具有国际利润贸易发展优势的企业,进行挖掘和加大贸易输出,从而为促进各区域经济、优化各地产业结构,起到更为科学和有效的帮助。(五)建立区位功能匹配的调控机制。一方面实行差异化对策和差异化管控。各地政府应根据不同的区域功能和主体产业结构,来做好区域经济定位,并制订相应的评价机制和管理机制,使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规划能够顺利执行。另一方面,建立双调发展机制。对于不同地区而言,有不同的人口数量,为了建立发展经济型社会区域,应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指导,对不同区域的实行协调发展,减少各地区之间的总GDP值、产业增值、人均收入等的差异。实践表明,要做好这些问题调整,就需要在城市当中,建立科学、健全的合作机制,并根据区域的人口数据、人流分布、产业结构来实行平衡调控。
参考文献:
1.全胜跃.对外开放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计量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1(36)
2.周启良.贸易开放度、要素流动性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J].商业经济研究,2012(9)
3.张建清,魏伟.贸易开放、市场化改革与中国地区收入差异[J].商业经济研究,2011(5)
4.鲍晓.关于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1(27)
5.刘玉玲.新贸易形势下的贸易强国战略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2)
6.顾菁,赵星.长三角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协同性的区域差异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8)
7.刘博文.中美贸易摩擦对跨境电商市场发展的影响及创新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8(24)
8.陆改红,王莉.贸易开放、产业演进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1)
作者:洪迎秀 周瑛 林学宏 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返回贸易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