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较长期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改革,特别是创立一个适合的、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的高等农业教育系统尤其急迫,这也将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一、基于“三农”的高等农业院校的职能
高等农业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有关农业及相关行业的一种专业性的教育形式,高等农业院校是高等农业教育的主体。中世纪以来,大学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逐步具备和发展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同样具备这三大职能,而且,由于农业之于国家、社会的战略基础地位,高等农业院校的职能尤为重要。历史地看,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正滥觞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的威斯康星思想,这一思想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般地,农业技术系统包括农业研究、农业技术推广、农民三个相互影响的子系统,它们共处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中,而教育分别对这三个子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农业教育以“三农”为其发展的起点和终点,对农业技术系统的功能适应和调整施加着非常重大的影响。高等农业教育特别是高等农业院校通过合格人才的培养为农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智力和人才流动途径;通过科学研究推动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与农业技术进步;通过直接的社会服务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高等农业院校三大职能的发挥也是历史的、具体的,是有条件的,同时也是不尽均衡的。从当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实践看,三大职能中,科学研究的作用较大,一批重要的农业科技成果已转化成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但科学研究中重理论、轻实际,重成果、轻转化的问题还很突出;从人才培养看,社会发展的高要求与人才培养的不适应的矛盾依然存在,面向农业、农村的人才就业机制亟待建立;就直接服务社会而言,还缺乏高效快捷的通道、模式和适宜的机制。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在全球的兴起,大学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日益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从而在全球社会中大规模地展开,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也随之发展。但由于长久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我国大学布局和功能辐射主要还是瞄准着城市,面向“三农”的高等教育资源十分稀缺,服务“三农”的大学职能也十分有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背景下,调整和加强三大职能,更好地服务“三农”,是高等农业院校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二、面向“三农”的高等农业教育所处的现实情景
新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走过了50余年曲折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农业教育办学规模、效益日益提高,层次、结构不断优化,同时,在新的历史时期,也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十分复杂的现实情景。
(一)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上个世纪六七十代年起,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现代工程技术、新能源开发、农产品综合利用技术为代表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在全球方兴未艾,且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其综合化程度越来越强,成果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产业升级越来越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对高等农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经对大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剧了高等农业教育的竞争,也凸显出了高等农业教育的价值。新的时期,高等农业教育肩负着“科教兴农”的神圣使命,任重而道远。
在追赶新的农业科技方面,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多个领域都获得了领先的地位,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高新科技的产业化程度还很低,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还不高,农业高新技术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还不明显等等。应对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挑战,加速发展农业高新技术,是增强农业竞争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高等农业教育发展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
(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农业产业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了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全球产业的重新分工和全球资源、知识、技术、商品市场的形成,世界经济新一轮结构变迁的特征是从大车间经济向服务业迈进。参与国际竞争和以国际市场为参照进行农业产业的结构性调整,是中国农业加入WTO后面临的首要问题。
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结构变迁的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出车间经济阶段,走向市场,延伸闭合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经济中第一、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这是改变我国农业弱质的重要途径。因此,面向“三农”的高等农业教育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回应新时代农业产业变化调整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与学科设置,变革人才培养方式。特别是应大力加强农业产业发展管理、决策和智力等软技术的研究,培养与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接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服务农业变革。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
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17%,2004年达到了19%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来临。但是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生规模还不到全国高等教育总规模的10%高等农业教育的规模与农业人口的状况极不相称。另一方面,从上世纪后期开始,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市场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高等教育的竞争不仅表现在国内人才、资源的竞争,而且已成为国际间的一种竞争。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发展既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等学校的重新定位、理念更新、战略重构成为了一种必然。而从目前情况看,高等农业院校在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发展中处于一种比较不利的地位,主要表现为学科综合化、国际化、结构化水平不高,师资队伍的近亲繁殖导致结构不尽合理,生源与就业渠道不畅,综合竞争能力不强。因此,要适应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就必须面向“三农”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展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高等农业院校的基础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三农’困境
“三农”困境在我国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也是高等农业教育不能回避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现实背景。在农民问题中即有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在社会各阶层中,占整个社会人口半数以上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仍未达到社会平均水平,其辈出率远远低于社会其他阶层,即使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太少,不到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的3%,每万亩土地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足1人,每万亩森林仅有0.53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我国农业要实现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农民要实现小康目标、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面向“三农”的人力资本开发,而目前存在的“三农”困境症结之一即在于教育。高等农业教育在“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途径中能够而且应该发挥出独特的技术与智力支持的作用,这将对“三农”问题与高等农业教育本身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服务“三农”的高等农业院校改革与发展
高等农业院校应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高等农业院校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手段,加快自身发展。
(一)加快农业院校发展,满足“三农’发展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是发展高等农业院校要对国家、社会、人民有所作为,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这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趋势,更是“三农”发展的新要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即使到2020年实现55%以上的城市化率以后,我国仍将有近7亿人生活在农村,农村就业人口存量仍然有4亿之多。高等教育发展从精英阶段到大众阶段再到普及阶段量变的同时,质的变化亦很明显,其中高等教育的功能也从塑造人的心智和个性、培养官吏与学术人才发展为传授技术与培养能力、培养技术与经济专家,再发展为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造就现代社会公民。面向“三农”的高等农业教育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农业技术与经济人才,造就众多的现代社会高素质的公民,对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开发,只有加快发展。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实现,“三农”发展对农业教育的外在要求与农业院校发展不够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要满足“三农”发展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要求,就必须实现办学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整合配置国家、社会、个人等多渠道的办学资源,加快农业院校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首先应以扩张农业院校办学规模为基础。
(一)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
服务“三农”的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必须瞄准农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方向,紧跟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发展步伐,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长农业整体效益为目标。农业技术进步既是技术进化和技术革命,也是管理、决策和智力等软技术的进步;既包括知识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资源开发创新,也包括市场创新与组织管理创新。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要按照“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学科布局上应在人文和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理、工、商以及传统的农学学科间建立新的平衡关系,组建起富有特色的学科群,以此为基础构建农业院校基础竞争力,发展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特别要适应世界经济新一轮结构变迁对农业发展的要求,改革过去农业院校学科专业片面注重农业内第一、二产业,围绕农业内第一、二产业培养人才、组织科研、提供服务的模式,大力加强农业第三产业学科专业建设,组织科学研究,培养运销、仓储、加工、交易等农用商业人才,培养农业经济中的EM-BA。要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化的趋势,瞄准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整合学科专业。
(三)改革人才培养方式,适应“三农’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适应“三农”发展需要的高等农业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人的发展。这就要求立足于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要大力加强农业院校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精神世界(内在的)和文化世界(外在的)的观照,其核心是根源于人的精神需要的价值和价值体系,对于做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是中国农业振兴、农村现代化的希望,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没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是不能适应“三农”发展需要的,尤其在农业仍处于弱质地位、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村贫困落后的今天。
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就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农业院校的通识教育。因为,通识在本体论与认识论层面,是对常识、对科学的超越,在人生观与价值观层面,通识是对人的生命本然、终极目的与理想等意义世界的观照。而通识教育正是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要更新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改善高等农业教育结构。
(四)创新服务社会机制,增强辐射‘三农,的功能
高等农业院校要走进农业、走近农村、走向农民,发挥强大的辐射“三农”的功能,更好地服务“三农”,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服务社会的机制。农业院校要通过组建、利用技术中介,寻求科技和经济结合的最佳切入点,打通科技通向农业经济、进入市场的渠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实现开门办学,为“三农”发展经济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成果孵化服务和技术培训服务;要协调学校、企业、市场、政府间的关系,整合各种资源,增强大学辐射“三农”的功能。要通过兴办农业科技园、组建各种咨询服务机构、网络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实现学、研、厂(场)一体化发展,构建农民终身教育体系。
“三农”问题的解决和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是紧密相关、密切相连的,二者的良性互动必将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和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农业院校竞争实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