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会艺术

广场民间舞的美学特征是(广场舞的文化价值)

2023-01-10  本文已影响 318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民间舞的内涵与外延虽然众说纷纭,但从各国百科全书以及我国辞书所作的解释来看,如下各点是我们研究它的内涵与外延时都不可忽视的:一、民间舞是某个国家、民族、地区和村镇祖辈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二、民间舞一般没有确切的作者,它的创造者是人民;三、民间舞表现的是群体的思想、感情、信仰和观念;四、民间舞的风格特点比较稳定,发展变化相对迟缓;五、民间舞有很强的功利性、自娱性,也有很强的观赏价值。

  

  近代出现了职业民间舞蹈团体和学校,也出现了职业民间舞蹈艺人和专家,这使一部分民间舞走上舞台成为舞台表演性民间舞。

  

  上述各点,各国大同小异。因此虽说学术观点彼此不同,但在宏观上却基本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国际标准”。在这个范畴内来研究广场民间舞的美学特征,我们就有了讨论问题的尺度和限定。

  

  众所周知,我国各民族有极丰富的民间舞,也有多种多样的民间舞形式。从整理和编写《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信息中我们得知,中国民间舞的规模和数量确实令人震惊。在这个大家族中,种类、派别林立,风格、形式繁多,其斑斓色彩,使人叹为观止。但根据现有资料来看,室外的广场形式数量仍居多,它无疑是民间舞中最主要和最普遍的形式。如果将民间舞作为一个大系统,那么广场民间舞就是最大的、最古老的、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大子系统。

  

  从当今民间舞的“国际标准”来看,很多国家把民间舞的广场性也当作民间舞的重要特征。他们建立的职业民间舞蹈团或国家民间舞蹈团(或歌舞团),都把这种特征当作他们重要的美学追求,以区别于具有综合性、戏剧性的歌剧或舞剧艺术。当歌剧或舞剧以辉煌的场面、华丽的布景去展现自己的综合性质,显示它巴洛克式的美学特征时,民间舞蹈团却置现代化剧场的现代化设备于不顾,着意让人们观赏它最本质、最真实的面目,以显示它朴实无华的美。中国观众会记得,五六十年代苏联莫伊塞耶夫民间舞蹈团、俄罗斯小白桦女子舞蹈团、乌克兰维尔斯基民间舞蹈团来华演出时,都把当时还是露天剧场的北京展览馆剧场当作主要演出场地。就是进了室内剧场,他们也不用那里的灯光设备。令人吃惊的是,过了30年,当历史已跨进1980年代末期,维尔斯基舞蹈团重访北京,仍不顾时代的变迁,着意坚持它的艺术道路和美学方针。即使在天桥剧场演出,他们也有幕不拉,有光不用,自始至终仅使用一种“大白光基本作用是照明),演出唯一的布景——一棵白桦树也让工人当着观众的面送上取下。可是这场演出竟把冷静得闻名的中国观众潜在的热情诱发出来,他们不断地鼓掌、欢呼,演出结束时多次要求谢幕不离剧场,甚至竟忘了末班车是否已过。可见,民间舞的优势全然不在使用了多少灯光布景、不在调动了多少其他艺术手段,最重要的是它自己。

  

  不能不承认,我国民间舞进人剧场后,逐步远离了原民间舞的广场特色,而向舞剧、古典舞靠拢,甚至向芭蕾、现代舞靠拢了。它那粗犷、泼辣、豪爽、诙谐的性格,逐渐变得典雅、抒情而追求娴静、优美了。对此,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首先,在我国舞蹈初创时期,即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边倒”的政治气候影响下,请来的舞蹈专家均为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两个大剧院及附属舞蹈学校的老师,类型都是一个,都是国家舞剧院的模式,从训练到剧目、从演出方式到队伍建设都统一在这个模式之内。当时还有一个理论,说“舞剧是舞蹈的最高形式和最高阶段”。于是,民间舞的剧场化、戏剧化与综合化追求,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其次,“文革”时期民间舞被列入“封资修”,属明令禁止的范围。但是当“样板戏”运动兴起后,它却被吸收综合了,如同古代民间舞被戏曲综合了一样,自己的独立地位大减。尤其可悲的是,在它被舞剧综合后所形成的风格特色竟被当作民间舞的本色,这实在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误会。

  

  诚然,用舞剧理论指导编出来的所谓“民间舞”作品,也不乏有成功之作。我个人认为这部分作品也可以当作民间舞的一个层次,既然是一个层次,它还会发展下去。但是这些成功不可迷惑了我们的眼睛,以为民间舞只有这样一种唯一的道路可走。其实,民间舞的道路很宽坦,民间舞更本质的特色是蕴涵在广场民间舞中的特色。如果拿我国与外国的民间舞来作比较性研究,我们就会发现,我国民间舞单纯的形式剧场化、内容戏剧化、创作个人化的做法使我国远离了国际民间舞坛。

  

  目前,许多国家年年都举行规模浩大的国际民间舞蹈节。在这个国际舞台上汇集了世界各国、各种层次的民间舞,专业的、业余的都有,唯独少有我国这类舞剧化了的、离开灯光布景不能演的“民间舞”。我国偶尔也派团参加这类活动,但我们那种“兼容并蓄”的作品和演出方式令人不解,从观念到做法都与这类舞蹈节格格不人。近年来,有不少外国演出商和演出主办人来华选民间舞,竟选不到一个真正的民间舞蹈团不得不失望而归。有些人以为,我国的开放应使民间舞更加“兼容并蓄”才能“走向世界”。事实恰恰相反,正是这种不伦不类的做法,把我们与世界的距离拉大了。在国际民间舞蹈节上,各国民间舞的交流,不是互相生搬硬套地吸收和互相靠拢,而是使各种舞蹈特色更加强化和突出,并保留和发扬自己的美学特征,再在其基础上提高其水平。我们认为,相互靠拢和融合,对于各具特色的民间舞来说,无异于被吃掉,这十分不利于舞蹈艺术的发展。

  

  对此,笔者拟用如下五点来概述广场民间舞的美学特征,也就是#美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广场民间舞蹈区别于其他舞种的艺术特色:

  

  一、质朴性

  

  广场民间舞是无遮无掩、不加修饰的,它拙朴而真实,毫无做作之风。我国民间舞虽受戏曲和民间工艺的影响,服饰很讲究,但它不是宫廷式的华丽。广场民间舞千百年的流传,虽然在大的社会变动期会发生急速的变化、汇合和发展,如唐代那样,但它朴实无华的本色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如发生那种质的变化,它就脱离了民间舞的限界,而变成了其他的东西(芭蕾就发生过这类的演变)。表面看,广场民间舞的动作一般都很简单,变化不多,人们看两遍似乎就会了,其实正是这些简单的动作里蕴含着该民族、该地区古老文化的足迹和人民对美的追求。同时,它与人民有着血肉的联系,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二、娱乐性

  

  古代民间舞有教育的功能和生产技能的传授,甚至人类自身的繁衍都离不开舞蹈活动。但是,民间舞在后来人类发展的大多数情况下,教育功能逐渐减弱而突出了娱乐性。它是娱神和娱人的主要方式,还可以娱自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自娱性。由于它的表现形态是人体的运动,人体是受自身的思想观念支配的,因此这种运动既能表达某种感情,如求偶、自我夸张等,又能发泄剩余精力,增强血液循环,强健身体。民间舞能娱人,说明它具有观赏价值,它是可以表演给别人看的。但由于它的娱乐性极强,舞者与观赏者的距离很近,观者也是舞蹈的参与者,二者情感交融很直接。因为这种交融是双方的,不是一方强加给另一方的,而是双方完全自觉自愿,所以交融的信息渠道是十分畅通的。舞者自愿而舞,而且有发自内心的舞的冲动,不是完成演出任务,观者自愿捧场,将鼓励喝彩直接反馈给舞者,并形成快速的信息循环。不仅如此,观者很可能随时进人表演行列,而舞者也随时可成为观者,往来十分自由,这之间常常没有严格的界限。

  

  三、民俗性

  

  许多广场民间舞本身就是民俗活动,如求偶婚配、丰收庆典、宗教仪式等都离不开一些特定的民间舞。就拿求偶婚配来说,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专门的舞蹈节。青年男女在长者的支持下,打扮得花枝招展,到花坡舞场去跳舞。这种民间舞常常要夜以继日地跳,甚至一连几天几夜。因为目的是求偶,异性相吸,越跳兴趣越浓。作为一种交际的手段,民间舞在这里发挥了任何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这个特点古今中外民间舞都有,它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一种天然合理的文化活动。

  

  四、幽默性

  

  民间舞虽然也有在宗教活动中跳的,如祈雨、驱魔等,也有极个别的是在办丧事时跳的,但这种宗教式舞蹈和丧事中的舞蹈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已越来越少。就大多数民间舞来说,主要是在喜庆活动中跳,而在喜庆舞蹈中,是十分强调欢乐与幽默的。人们常年紧张地劳动、工作,苦于奔波,到一定时候他们就要求轻松、欢乐一下。他们有权欢乐,他们要笑,要痛痛快快地笑。因此,那些能使人们捧腹大笑的艺人,就十分受人民的欢迎,因为他惟妙惟肖的模仿、切中时弊的讽刺和机智聪敏的动作,满足了人民对笑的渴求。我国由于在文艺理论上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很深,片面强调所有的艺术都要发挥教育的功能,因而使艺术越来越严肃,逼得民间舞都板起了面孔,这不能不说是人民远离舞台舞蹈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把民间舞还给人民,不能不重视它的喜剧因素。幽默是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也应是广场民间舞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

  

  五、即兴性

  

  广场民间舞由于场地的不规范,来自四面八方的表演者不能也不必进行预先统一的排练,因此完全靠表演者根据现场情况和观众的情绪随机应变,进行即兴创造,这一点在个体的单、双人舞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即便是集体舞也会出现随机应变的场面,只不过要由领舞者或音乐指挥者(如鼓手)通过某种手段(通常是变换音乐节奏)作为变换动作的暗示罢了。高超的表演者的默契,是即兴创造的保证。民间舞集体表演那种火爆、热烈而又充满个性的情趣,在即兴表演中得到充分和谐地发挥。同时,它也要求整齐,但这是一种在自然当中、在个人性格、技巧得以展示的情况下的整齐。允许个人的创造,但是在总体基本一致的要求下的个人创造。民间舞的个人创造寓于整体风格之中,这个辩证的统一使广场民间舞达到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高度。它的美是其他舞蹈的美不能取代的,更是剧场化所不能取代的。

  

  就此,或许有人会说,“现在舞蹈的观众本来就不多,你搞得那样土,还有谁会看呢?”笔者认为,这不必担心,理由如下:第一,任何一种艺术都不会在观众中获满票的,任何一种艺术也都会有自己的观众。第二,有许多艺术都不因自己的知音少而放弃从事它,现代派艺术就是这样。现代舞家就不怕自己的观众少,你怕什么呢?第三,民间舞自有它的观众层,这个土壤是存在的,你若从事它,就应当主动去寻找它。第四,如今经济有“外向型经济”,舞蹈为何不可有“外向型舞蹈”?你不妨来他个“墙内开花墙外香”,先向外后向内,来一个“出口转内销”,这也许是个好办法。

  

  总之,不要因怕这怕那而忘了自己的本色。如同京剧应当姓“京”一样,民间舞应当姓“民”,笔者认为,这才是它的本质。

  

宋禄霞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
第十届冬奥奖牌特点(冬奥会传统纹样)上一篇: 国画美学特征(界画的特点)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