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们在音乐的材料这一章中曾强调,所谓音乐就是音乐的表现性。那么,音乐究竟表现什么?它表现的主要对象是什么?下面我们将分别从音乐与感情、音乐与文学、音乐与绘画等三个方面来加以探讨。
关键词:音乐;感情;表现;艺术;特征
一、音乐是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乐论《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看法,并描述了音乐是以怎样不同的声音表达出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不同的心情。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感情的表现,认为只有感情才是音乐要占为己有的领域。在我国当代的音乐美学研究中,也普遍认为音乐是一种表现感情的艺术。于润洋曾经指出:“我们不仅认为音乐能够表达感情,而且认为音乐内容主要是感情内容。”当然也有人认为把音乐看作是表达感情的艺术的说法是不全面的,音乐多表现的应该是人类的全部精神生活,它应包括人的思想、感情、心地、灵魂、意志、梦境、幻境以及潜意识等全部精神活动的内心世界。我们认为,主张音乐能表现人类全部内心世界的观点和主张音乐善于表现感情的观点并不矛盾,因为它们所针对的是同一个范畴中的内容。只不过。后者力图把音乐的表现范畴涵盖得更全面一些。因此,我们认为提出“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或“音乐主要是表现感情的艺术”应该说是抓住了音乐表现内容的最主要、最核心的东西。问题在于我们不要把这种提法作狭隘的理解,把感情仅仅看作是某种抽象的形式;而应该把感情表现理解问现实生活的反映,它有丰富的内涵和人的其它心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二、 音乐怎样表现感情
感情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在心理学里关于情感和情绪的研究中,特别引起人们兴趣的是关于“表情动作”这一学说。该学说认为,在客观事物作用于人并引起人的感情活动的时候,不仅在人的机体内部产生各种生理反应,也就是说,人的感情活动不只是藏在心理,它还往往要求借助于某种外在动作宣泄和释放出来,以求得心理平衡。心理学把与情绪状况相联系的身体各部分的姿态称为身段表情,情绪性的语言声调、音色等的表现称为语言表情,并认为“这些表情动作是人的内在情绪状态所引起的机体变化的外部表现。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面部表情与身段表情,更多地表现在戏剧、舞蹈以及造型艺术中。和音乐关系最密切的无疑是语言表情,语言的语音、声调、节奏、速度等都是表情手段。人由于情绪的激动,发出各种不同的富有表情性的声音,这是人的有机体内部变化所引起的一种必然性的外部表现,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外在的比附。正因为如此,音乐学家们极为重视语言表情在形成音乐的表情上的重要作用。因此,这种音调在音乐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以上的论述可以使我们看到,音乐之所以能够表现感情,一方面是由于人的感情的情绪变化引起人的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呈现为一定的运动形态;另一方面又由于人的感情具有一种宣泄释放的要求,这种要求的外部表现正是人的表情动作,其中语言表情与音乐的关系最密切,它通过表情动作向音乐音调的移置和翻译,构成了音乐具有表情性的基本依据。音乐运动与感情活动之间存在着“运动”这个共同的因素,它们同时在时间中伸展变化,都表现为一种时间的运动过程。 它们在运动形态上都存在着高低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强弱、色彩的浓淡等,为音乐以类比或比拟的方式摹拟或刻画人的感情活动提供了各种可能。
三、 音乐表现感情的几个特征
1、 民族性与时代性
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们在千百年来的音乐创作和审美时间中积累起不同的音乐审美经验,并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音阶、调式、旋律、节奏以及曲式结构等表现方式。
2、 类型与个性的统一
音乐的表现的感情与感情本身一样,也有类型划分,这种类型就是感情性质的基本类型。费尔巴哈认为,人们只能通过从音乐中所获得的感情体验来领会音乐的感情内容,也就是说音乐的感情内容是非语言所能表达的。他说:“感情知识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也就是只能为自己所了解——因为ie感情的对象只是感情。”因此,我们认为,音乐中表现的感情不仅是类型化的喜怒哀乐,而且也是具有个性化的喜怒哀乐,它们渗透着作曲家的个性并与特定的人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相联系。类型化和个性化的统一,应该说是音乐表现感情的基本特征。
对于相当一部分听众来说,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充分地表达感情,虽然音乐不能象绘画艺术那样直接描绘现实对象,也不能象文学作品那样用概念来传达一定的思想,然而在刻画感情的运动形态从而激发欣赏者的感情体验方面,音乐比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显得更加鲜明和生动。
总之,对于一个音乐欣赏者来说,无论是感情上的共鸣还是观念上的把握,都不失为获得审美感受的一种途径。为了享受音乐的美,我们的确需要调动自己的全部激情和心智,在音乐艺术的百花丛中,我们付出的愈多,得到的收获也就会愈大。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把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其用法因人而异,我们对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欣赏方式进行分析,目的并不在于“矫正”人们的欣赏习惯,而是力求从理论上开阔大家的视野,从而使人们对音乐艺术有一个更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参考文献:
卓菲娅.丽莎 《论音乐的特殊性》.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苏珊.朗格 《情感与形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萨姆.摩根斯坦《作曲家论音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6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