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会艺术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中百家争鸣的思想内容(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思想)

2023-01-13  本文已影响 617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作为一名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一直对古代音乐教育具有浓厚兴趣。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必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审美思想,简述对现代音乐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春秋战国


  我国具有数千年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前,我们便可以感受到音乐教育的审美意义。在《尚书·舜典》中记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抒己见,音乐审美教育理念隐藏在其论著之中。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许多学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对于音乐,孔子认为应该符合礼乐的标准,音乐可以教化民众成为一名有素质的公民,这就是音乐的教化意义,如何评定一位公民是有素质的呢,按照孔子的说法,这一位公民是具有“仁”的。何为“仁”,“仁”是一种人格完善,当看到美丽的景色时,会感叹赞美,当看到劳苦的大众时,会心生恻隐之心;“仁”是一种社会情感,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仁”是一种美好、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要求和修养。蒋勋先生作为一名美学家,他觉得现代人缺少的就是对“美”的事物的感受。《论语·雍也》篇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说:“智慧的人乐于像水一样,仁义的人乐于像山一样;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孔子曾向师襄子学古琴,学了十天仍然不愿意学新的曲子,就这样又练习了数月,一直到可以深厚体会乐曲的情感才愿意学习新的乐曲。孔子的精神,正如《論语·述而》中记载的一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给学生听中国传统乐曲时,我经常会用到孔子的一句话,“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随处可以感受到这样的“中庸”之美。中国音乐表达的是一种情绪,经常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节制的快乐、不过分的哀伤,就如涓涓细流一般,流淌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河流之中。这是一种“君子”所为,对于女孩子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大家闺秀”的培养和品质。这种美育,充满了对完美人格的塑造。


  孟子延续了孔子的思想,并认为大众具有普遍的审美倾向。《孟子·告子上》中说:“耳之于声,有同听焉。”这说明美具有特殊性,但是更多的是普遍性。大部分人对美的追求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是人的本性,也有被后天培养的导向原因。荀子说:“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认为音乐可以令人神智清明、聪明,改善世俗风化。道家的老子说:“大音希声”,可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而说,否定追求声色犬马,但是从另一方面而说,就像“休止符是无声的音乐”一般,当听到的已经很多很多,看到的已经很多很多的时候,无声和无言正式一种大美。这把人类的审美活动,归纳成一种纯精神的审美感受。相比于老子,庄子认为音乐应表现自己的情感,音乐是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情绪的表达,正如《骈姆》篇中说:“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适人不适而自适其适者。”庄子强调审美活动,应该是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庄子是潇洒的,是自由的,是有个性的,这不正是现代教育中强调培养创造性的体现吗?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审美并没有专门的论著提及,当我以此而颇感遗憾时,我想这也是一笔财富,正向“大音希声”一样,留给我们太多的留白去感悟。我在进行基础音乐教育中,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教师该带给学生怎样的音乐审美的引导。首先从这些先哲们的思想中我知道音乐审美教育是具有普遍性的,大众的审美会存在个体差异性,但更多的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建立这样一个普遍性的思考,这也就迎合了孟子所说:“耳之于声,有同听焉”。其次在音乐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音乐,培养坚持、努力的品质,并且建立社会性的规范。学校音乐教育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因此“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通过音乐课引导学生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人格的完善。再者,在已经具备了正确审美的基础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学生的创造力不可以受到压制,我们要在具有个人情感的基础上去感受音乐,教师不能强加自己的情感给学生。就好比“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尤其是音乐课更应该提供给学生广阔的自我发展的空间。


  《论语·先进》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和弟子们席地而坐,孔子问各位弟子今后所为,弟子们的回答都不能让他满意,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一段话也是笔者的教学理想,在美好的大自然中,让学生们感受音乐,在自然中感受到音乐是生活的表露,是语言不能企及的诗意地方。


  参考文献:


  [1]朱裔文.中国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渊源探索及其对音乐教育的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5.


  [2]尹爱青等.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王欢锦(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
东北秧歌教学中的呼吸特点及训练方法是什么(东北秧歌基本功教案)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